[近日,央行正式在全國范圍內開通小額支付系統跨行通存通兌業務。有關人士認為,此舉將進一步拓展銀行結算服務渠道,特別是緩解當前銀行排隊難問題,有效解決大宗現金來回“搬家”的現象。同時也有助于實現不同銀行業金融機構之間營業網點的資源共享,發揮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資源的整體優勢。然而,并不是每一筆的跨行業務都適合通存通兌,大銀行和外資行又對此舉做何反應呢?]
大額現金“搬家”宜用通存通兌
和傳統的柜臺取現或者利用ATM機取現相比,從費用上來看,只有在辦理大額現金的“搬家”業務時,使用通存通兌才比較有優勢。
目前,ATM機同城取款的手續費為2~4元/筆,如果是異地跨行取款,手續費還需要另外加上所取金額的1%(大部分銀行的收費標準),而綜合目前通存通兌的收費標準,同城的最低費用是按照每筆金額的0.1%收取,大部分則是按照每筆金額的1%來收取,并設有上限——最高收取200元,也因此,假如辦理一筆較大款項的業務,比如將一筆4萬元的存款從招行跨行至建行取款,通存通兌的優勢就顯現了。其手續費為40000×1%=400元,但因為有最高限額200元的限制,所以實際的手續費就是200元。但若是利用ATM機取款,特別是異地取款,因為有每天最多取現2萬元的限制,該筆業務則無法完成。
不過,如果需要辦理的僅僅是幾千元的存取款業務,利用ATM機辦理則更優惠。手續費往往是通存通兌的1/10甚至更少。
此外,通存通兌還有其特有優勢——大多數銀行都沒有每日取款限制,而且相對ATM機來說,銀行網點的分布也更廣,因此如果手頭有大額現金需要“搬家”,尤其是在異地辦理,通存通兌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大銀行參與積極性不高
小額支付系統主要處理同城或異地兩萬元以下的跨行交易,可支持匯兌、委托收款、代發工資、實時繳稅、實時扣稅、通存通兌、公用事業費收繳等多種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早在去年2月,小額支付系統就已在北京全面上線,去年6月在全國范圍內鋪開。技術平臺已經搭好,但真正依托這一系統開發出來的個人業務產品卻并不多。實際上,除了跨行通存通兌,小額系統的功能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施展身手,現在都沒派上大用場。
“居民通過單一賬戶就能自動繳納各種約定好的款項,不用再去銀行排隊,從技術和制度層面上來講已無任何障礙,且收費很低,但推廣不理想,這有銀行及相關單位間的利益均衡問題,也有消費習慣的改變問題。”央行支付結算司負責人表示,央行不可能用行政手段強令各銀行使用小額系統開發相關產品,只能對銀行提出要求,進行指引。
對小額支付系統的推廣,網點較少的中小銀行普遍歡迎,但大型銀行一直不積極,怕自己多年苦心經營的巨大網點資源被中小銀行搭了便車。另外,使用小額支付系統后,利益分配方式也將改變。原先的水、電、煤氣等公共資源費用的繳納,大銀行每筆可收取一定的代理費。而使用小額支付系統后,銀行必須付給央行一定比例手續費,再考慮到自己付出的成本、客戶的流失等機會成本,大銀行不會心甘情愿與他人分享這部分資源。
外資行未加入通存通兌
據悉,網點數量最少的外資銀行目前尚未加入跨行通存通兌的行列,主要因為外資銀行目前的柜面業務操作系統難以實現與中資銀行聯網。
一位外資銀行高層表示,外資銀行柜面業務操作系統只能處理外幣業務,即使是已轉制本地注冊的外資法人銀行也是在今年4月才成功升級加入人民幣業務,作為第一期柜面業務操作系統。目前,部分外資法人銀行正在對第一期柜面業務操作系統進行升級,預計最快第二期能在年底前完成。該人士同時表示,外資銀行能否加入跨行通存通兌的行列,除了要完成系統聯網之外,還要看監管機構的安排。
業內人士分析,跨行通存通兌對外資銀行而言,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可借助其他銀行的資源為自己服務,有效彌補外資銀行的網點不足。無形中可提升外資銀行的競爭力,對中資銀行形成一定壓力。同時,外資銀行也可以通過跨行通存通兌業務獲得相應的手續費收入。加入跨行通存通兌,對外資銀行可謂利大于弊。(予 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