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電影院、主題公園以及各樣的音樂會豐富了大眾生活。相對的,一直處在封閉且又神秘的博物館在現在的E時代慢慢失去了光彩。據統計,全國大約有3000余家博物館,大約有2/3生存困難。
“博物館就是一本百科全書”,現任大都會博物館館長菲力普?德?蒙特貝羅用這樣一句簡單的話道出了博物館無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說,如果你想了解或者融入一個城市或者國家,最好的辦法就是親近博物館。
門可羅雀——被經濟社會遺忘在角落
博物館是支撐城市文化的軟力量,是文化創意產業定位在精神層面的文化滲透。在目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博物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前景開闊,充滿了發展機遇。據博物館業內人士稱,21世紀將是博物館的世紀。
可是事實卻并非如此樂觀。在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故宮博物館一天接待了7萬人次,超過了最大接待量,而在故宮附近的北京皇城藝術博物館、北京規劃展覽館等,日接待量僅僅數百人。同時還有一批行業博物館、紀念館、名人故居,平日大門緊閉,偶爾才有參觀者,處于半歇業狀態。據魯迅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年參觀人數約為3000人左右,平均下來,每天不到10個參觀者。其實,幾千的參觀人數是目前北京各行業博物館年游客數目的真實體現。
據統計,目前我國博物館有3000余家,已有2/3的博物館面臨著生存困難的尷尬。特別是以行業博物館、紀念館、名人故居這樣的中小博物館為多數。早在今年5月,一些博物館就因經營不善被卷入到了“摘牌”的風波,面對這樣的前景,許多工作人員都感到惋惜:“博物館消失了,這段歷史將如何展現?”
公益收益——博物館坐上翹翹板
對于博物館低迷的原因,業內大都是從產業的角度分析,認為博物館的經營有問題、運作有問題、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思路陳舊、不吸引人。把博物館當成一個企業,認為所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是企業行為不當所造成的。但是一位權威人士表示:“都說博物館經濟,其實博物館壓根就是一個公益事業,根本談不上經濟。”
翻開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明確地規定了博物館的屬性:第一,博物館不以營利為目的;第二,博物館屬于永久性社會公共機構;第三,博物館的主要功能是征集、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顧名思義,博物館本身是個公益性質的單位。它的非贏利性就決定了博物館資金來源主要靠國家撥款,而不是靠門票等商業性贏利。但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隨著社會對博物館需求的提高,隨著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要以及政府撥款漸少、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博物館陷入兩難境地。
在中國錢幣博物館的留言本上,一位游客這樣寫到:“既然是銀行開的博物館,就應該免費。”但是這位游客并不知道,雖然作為央行的直屬博物館,中國錢幣博物館的財務狀況也很嚴峻。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黃錫全說:“博物館每年的開銷要達1000多萬元,而財政只能撥給數百萬,缺口數百萬”。據了解,除故宮博物館、陜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等有限的幾個博物館經費充足外,其他文博系統幾乎都缺乏資金。
黃錫全對記者說:“我們以前經費還可以,包括展品征集、對外展覽等都是由人民銀行支付。兩年前財務單獨核算后,事業單位支出上報財政審核批復,批復數與實際支出有較大差距。每年的經費缺口如何填補,除開源節流外,目前還是希望人民銀行給予解決。但我們不可以形成依賴心理,我們要多變化展覽以吸引觀眾。如果博物館不經常變化展覽就沒有活力,但是不斷辦展的經費從哪里來,又成為問題。”
這似乎形成個迷魂陣。作為公益事業的國有博物館,一方面渴望打開大門走向市場,走出“看廟人”的角色,另一方面卻不得不守著“公益”的臉面舉步維艱。
喜憂參半——誰人關注民間博物館
如果說真正意義的收藏家不以聚斂財富、追求贏利為務,而以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并造福社會為終極目標的話,那么對自己具有一定規模的藏品進行科學地整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創建的私人博物館向社會民眾開放,實在是一件值得稱道的好事。私人博物館收藏的多數是歷朝歷代散落于民間的文物,從這意義上說,每一所民營博物館都應受到尊重,不可厚此薄彼。
隨著我經濟崛起、新修訂的文物法頒布施行以及民間收藏活動的持續高漲,一大批異彩紛呈、門類殊異的私立博物館、陳列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已經成為我國博物館事業的一支新生力量。然而私人博物館的處境比一般國有博物館受到更為嚴重的生存壓力和挑戰。
坐落在北京朝陽區高碑店附近的中國紫檀博物館是中國最“響當當”的私人博物館。創立人陳麗華斥資2億元幾乎買空了東南亞名貴的紫檀木。在9569平方米的展廳里,陳列有紫檀的明清家具和傳統家具精品,佛教文化藝術品和雕刻工藝,也可以領略到微縮的中國古建景觀:故宮的角樓,紫禁城御花園中的千秋亭與萬春亭,盡顯皇家氣派。然而如此曠世杰作也難逃“票房慘淡”的命運。但此時,陳麗華房地產大亨的身份,成為支撐博物館這個公益的強力后盾。她曾坦言,博物館非但不掙錢還要無休止的往里貼補。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說:“北京市博物館沒有一家贏利,即使是觀眾人數較多的故宮博物院,如果把藏品維護和文物修繕所需資金計算在內的話,最終也要由國家來投入大筆資金。更不用說缺少政府財政撥款的民辦博物館了,它們有的已經朝不保夕了。”
相比之下,私立博物館在歐美一些國家已經有比較久遠的歷史,而且形成了產業化發展趨勢。在美國有8600座博物館,其中私立博物館就占了40%。在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私立博物館的數量甚至比公立博物館還多,如此龐大的博物館群體他們又是怎樣生存的?據了解,國外的私人博物館,首先有了成熟的經營模式,政府也采取免稅或惠稅的政策,對捐贈或投資全部歸入納稅款。同時,有比較先進的基金會支持的方式保證私人博物館的正常生計。有關專家說,盡管這種基金方式在我國不適合,也沒有這樣的機構,但私人博物館相關的法律保護,政策引導、經營理念、鼓勵措施等多項空白該由誰來填補?
延伸產業鏈——破解博物館生存之道
盡管經費問題是困擾著全世界博物館的共同話題,博物館不能完全推向市場,可是必須努力適應市場,要認識到社會效益對博物館發展的必要性,也要認識到經濟效益對博物館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該如何更好的發展博物館產業,成為擺在全世界博物館共同要面對的問題。在北京舉辦的2007年博物館館長論壇會上,各博物館館長都對博物產業的發展出謀獻策。首都博物館副館長韓永表示,目前我國博物館普遍缺乏經營人才,一些經營者為了眼前利益,紛紛選擇了風險小、見效快的場地出租和轉手承包的方式,以為辦個展會、賣些紀念品就是產業,這些都是片面的。延伸產業鏈才是博物館擺脫困境的出路,韓永強調,博物館雖然是公益性事業,但是不能放棄產業思維,也要有創收意識,減少國家財政的負擔。在2006年5月“世界文明珍寶——大英博物館之250年藏品”展在首博新館亮相,也正值“5.18國際博物館日”。開幕當天,博物館商店就以5萬元進帳,全部展期800萬的門票收入和50萬的展覽紀念品營業額。“我們不能僅把眼光盯在門票上,積極利用文博資源,帶動相關產業鏈才是發展方向。”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北京錦云天地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溥文先生更看重的是博物館營銷手段,并從管理制度上尋找新的突破。他表示,博物館應設有專門的公關部門,負責捕捉各種市場信息,為博物館商店或經營部的商業化經營行為提供信息。在1993年,美國電影《侏羅紀公園》成為當年票房冠軍,而在這期間,美國某家博物館嗅到這一敏銳的信息,在博物館設計了另一個侏羅紀公園的現場,并設計和出售相關的書籍、光盤、玩偶等超過1000種與恐龍相關的商品,那一年,博物館創收6.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