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漫產業被國家作為創意文化產業而大加扶持的今天,我國的原創漫畫的生存狀況卻不容樂觀。目前,我國包括《動畫大王》、《卡通先鋒》、《少年漫畫》在內的多家有影響的漫畫期刊,因連續虧損而相繼停刊。近幾年創辦的、目前還存在的漫畫刊物,其發行量也在2~3萬份之間徘徊。]
陷入誤區
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長,中國的動畫制作這些年似乎風光無限。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動畫創作基石的原創漫畫,近年的境況卻不容樂觀。過多地關注原創動畫片而忽視了對原創漫畫的扶持和合理利用,中國的動漫產業發展正在走入某種誤區。
在1993—2003年的11年時間里,我國國產動畫片的總產量僅為46000分鐘,平均每年的產量還不到4200分鐘。然而2006年,國產動畫片產量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82300分鐘。然而,我國的原創漫畫的生存狀況卻不容樂觀。據復旦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周斌教授介紹,作為動畫片創作和整個動漫產業重要基礎的漫畫創作,目前“正處于困境之中”。他說,目前,我國包括《動畫大王》、《卡通先鋒》、《少年漫畫》在內的多家有影響的漫畫期刊,因連續虧損而相繼停刊。近幾年創辦的、目前還存在的漫畫刊物,其發行量也在2萬至3萬份之間徘徊。
“漫畫可以衍生出動畫,蘊藏著巨大的市場前景,但中國目前幾乎已‘無漫可動’!”連環漫畫學會常務副會長龐邦本直言。
長期受到漠視
“先有形象,后有動畫”是國際上成熟的動漫發展模式。專家中,幾乎沒有人會否認漫畫創作在包括動畫制作在內的整個動漫產業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基礎和關鍵性作用。上海交通大學電影電視系主任、美國電影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中教授說,漫畫和動畫是天然的盟友。他說,日本80%以上的動畫是根據漫畫改編的,尤其是當紅漫畫。例如,日本第一部長篇電視動畫《鐵臂阿童木》,即改編自“日本動畫之父”手冢治蟲的同名漫畫。
據介紹,美國的四家最大的漫畫出版公司各自擁有漫畫品牌,并與好萊塢制片商有密切聯系。整個動漫產業鏈的流程是:漫畫最先連載,隨后出版漫畫圖書,之后改編成動畫或故事片,而后又從影片產出電視播映、網絡播映等收益權,最后衍生出后電影產品,在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在我國,情況并非如此。由于長期以來缺乏相應的學科設置,目前我國的漫畫創作人才大多轉行自美術領域,或者只是一些對漫畫創作有著單純愛好的業余創作者。他們大多習慣于說教味和對于傳統文化故事的照抄,缺乏原創精神,使得大眾對于故事老套、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的本土漫畫產生了厭倦。
利潤八成留不住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學院馮開平教授認為,中國的動漫產業存在“脫節”現象。動漫的盈利模式,在國外的卡通片幾乎都采取免費送播,而賺錢的渠道多來自玩具、服裝等衍生品的開發上。馮開平透露了一個驚人數據:中國動漫原創的薄弱導致80%以上的盈利流向日本、美國,僅史努比、米老鼠、Kitty貓、皮卡丘和機器貓,每年就從中國“掠走”6億元。
馮開平教授說,日本動漫產業模式的建立大概用了30年時間,到目前為止,日本已經有60年以上的產業化經驗。“我們卻不可能再有一個60年的發展時間。在國家最近出臺的一些國產動漫扶持政策中,我們不難發現,所有的優惠政策都將在2008年停止。也就是說,我們有的只是3年時間。”
他指出,完全單一學習日、韓、美模式顯然是行不通的。而在“漫畫”、“動畫”、“衍生產品”幾個環節中,作為“衍生產品”的載體,大多是玩具廠商或是其他制造商,相對來說這個環節是最為成熟的,也是資金最為穩定和雄厚的。“衍生產品制造商—漫畫—衍生產品制造商互動開發—動畫制作—衍生產品—消費者”也許是最適合中國的方式。
馮開平教授認為,目前國內的動漫產業和國內其他地區面臨同樣問題:缺乏原創、不完整的產業鏈、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但他認為,再過2到3年,動漫產業將趨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