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商務部、中國貿促會、中國進出口銀行等主辦的“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目前,中國企業開展跨國投資及其經營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領域不斷拓寬。但存在的問題是,走出去企業的總體水平依然偏低,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此次舉辦的研討會,就是要進一步貫徹和落實政府鼓勵企業“走出去”戰略,為中國企業搭建開展跨國投資的服務平臺。]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曉強在“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指出,對政府鼓勵的境外投資,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原則的前提下,中國政府將從外交、外匯、稅收、海關、信貸、保險以及多邊雙邊合作等多個方面給予支持。并進一步加強境外國有資產的監管,以實現國有資產在境外的保值增值。
鼓勵投資四大領域
近年來,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有較大的發展,一些企業的跨國經營能力逐步提高,也形成了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和產業,但總體而言,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經驗不足,水平不太高,規模還很小。張曉強表示,中國對外投資累計規模僅為世界外商投資總規模的1%,約為外商對華投資累計規模的1/10。
張曉強表示,根據發展的現狀和需求,也為了促進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有效、有序、協調、健康發展,中國政府鼓勵國內企業境外投資重點投向以下四個方面:鼓勵有利于緩解經濟發展瓶頸的境外資源類投資,拓寬這方面投資合作的渠道和領域;鼓勵有助于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能夠帶動國內產品、設備和技術等出口和勞務輸出的境外生產型設施和基礎設施投資,并有助于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水平;鼓勵能夠通過境外投資學習國際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專業人才的境外研發中心等投資,提高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鼓勵中國的優勢企業到境外從事貿易分銷、銀行、電子信息、物流航運等業務,增強服務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據了解,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自90年代后期開始較快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6年底,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達733億美元,我國對外投資的全球排名已由2005年第17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3位。
確保投資保值增值
商務部合作司副司長楊浩東在會上指出,目前我國企業對外投資領域在進一步拓寬,從一般出口貿易、餐飲和簡單加工擴大到營銷網絡、航運物流、資源開發、生產制造和設計研發等眾多領域;投資區域從歐美、港澳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拓展到亞太、非洲、拉美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并且投資主體呈現出多元化、投資方式靈活多樣等特點。”楊浩東說,目前跨國并購活躍,最初我國企業“走出去”多采取新設立的方式,后來發展到以設備、技術、外匯等進行異地投資,目前更多以并購方式進行,并逐步出現了其他參股、置換股權、BOT等靈活的投資模式。
張曉強還提到,目前中國的股份制公司、上市公司和民營企業的境外投資呈現出較快發展的態勢,境外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已經形成,而且中國企業與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大公司聯合到第三國投資,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
“但是開展境外投資的主要力量還是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境外國有資產的監管,加快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相關的評價考核監督體系,項目安全風險評估體系,以及成本核算制度,以實現國有資產在境外的保值增值。”張曉強強調。
國稅總局落實企業境外投資優惠政策
根據新的企業所得稅法,我國企業境外投資直接獲得的股息等可以納入稅收抵免的范圍,這一優惠政策的具體操作辦法有望不久后正式出臺。
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王力在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上透露,目前有關企業境外投資直接獲得的股息等可以納入稅收間接抵免的具體操作辦法正在積極制訂當中,同時境外所得稅抵免方式等政策也在進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王力指出,根據我國當前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需要,為支持和鼓勵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國家稅務總局早些時候明確了今年進一步鼓勵和支持企業境外投資的重點工作,進一步完善企業境外投資所得的所得稅制度正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
他認為,在完善企業境外投資所得的所得稅制度過程中,對我國企業直接獲得的股息等可以納入稅收抵免的范圍,這在原來稅法直接抵免的基礎上又引入間接抵免的做法,有利于進一步拓寬境外投資方式和領域,也是當前完善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所得稅政策的一個重要內容。
據他介紹,國稅總局今年進一步鼓勵和支持企業境外投資的稅收工作重點還包括:逐步完善企業對外投資運輸設備的出口退稅的政策;加強對企業境外投資的服務,使稅收服務服從和服務于我國走出去戰略大局的內在要求;進一步規范對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稅收管理;并加強與各方面的稅收協調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