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最大的資金流出國日本正變成全球熱錢的避風港。
日本正變成全球投資者眼中的“價值洼地”。
幾年來,他們心安理得地享受股票和資產價格上漲的幸福,當發現腳下這條船有可能被眼下越刮越猛的次級債風暴傾覆,那些不選擇同舟共濟的人已經準備改登駛往日本的船票。
諷刺的是,某種意義上,日本正是這場金融風暴的策源地。198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后,日本為提振經濟實行了多年的零利率政策,幾乎沒有借貸成本的日元成了全球投機客最主要的彈藥來源,由日元套利交易產生的充盈資金將全球股票和房地產市場一浪一浪推上新的高點,最終演化成難以收拾的金融災難。
也許正因如此,日本得以處在金融颶風的中心風眼而保持了例外的平靜,成了資金回流的避風港。種種跡象顯示,日本已經位于價值投資的買人點。
日本股市明顯處于被低估的狀態。事實上,早在2003年,日本股市就開始從長達15年的低迷中逐漸恢復。最顯而易見的一點就是,日本股票的估值水平已經深具“誘惑力”。1980年代末“泡沫”高峰時期,日本股票的市盈率動輒超過100倍,而目前平均市盈率降到了17倍左右,和其他發達國家市場保持同一水平。而換成市凈率(股票價格/凈資產)指標,僅有1.5倍,低于美國股市的1.8倍和歐洲股市的2倍。
由于薩班斯法案的通過,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的條件更加嚴苛,相比之下,較為寬松的日本市場不失為一個替代方案。而逐步復蘇的日本股市將為上市企業的未來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2007年4月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首家中國內地企業——亞洲傳媒上市后受到投資者追捧,股價在短短六個交易日翻番,為中國企業赴日上市創造了一個良好開端。
與股市相呼應,日本的房地產市場也變得炙手可熱。今年4月份,摩根士丹利宣布將出資24億美元收購全日本航空公司旗下的13家酒店,而其600億地產基金中,一半都瞄準了日本市場。
普華永道和美國城市土地學會最近聯合發布的“2008亞太地區房地產趨勢報告”顯示,東京在該地區城市房地產投資回報率中名列第三,僅次于上海和新加坡,并且其投資風險僅排在倒數第二位。在對東京最具投資價值的商業地產的調查中,高達62%的機構投資者建議買入,充分顯示出東京房地產的升值空間。
日本股市和房產市場升溫的背后是日本經濟復蘇。最新公布的數據表明,日本企業的銷售額、經常利潤等主要經營指標均刷新歷史最高紀錄。
同樣重要的還有日本這個自詡為全世界最特殊文化體的基因改造,長期以來全球第二大經濟,本卻盛行各種晦暗不明的商業潛規則,資本市場的透明度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而日本正準備進行其金融立法領域20年來最大的一次變革,一部《金融工具與交易法》即將生效,其最重要的內容是就對個人投資者賣出股票、債券及共同基金的市場操作進行了詳細的規定,而一直以來這一領域部屬于監管的灰色地帶。很久以來,大多日本人被一系列公司丑聞和經紀人的強行推銷搞得心灰意冷,對股票投資態度冷淡。因此,他們寧愿將個人資金都存在銀行中,盡管利息不到1%。
美國證券律師克里斯托夫·威爾斯曾指導了這部法律的英文版翻譯工作。他認為該法對日本資本市場進行了一次徹頭徹尾的“現代化”,現在日本的企業管理人士也必須保證財務報表的真實性。那些習慣黑箱操作和熱衷暗夜交易的人將付出更高的代價,該法律將非法證券交易的最高刑期提高到了10年。而在之前內幕交易案中,被告可被處以的最長刑期只有3年。
證券律師們表示,該法律向個人投資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保護,將使投資者有信心將其高達13萬億美元儲蓄存款部分投入共同基金等金融產品。
僅僅一個銀座就超越整個曼哈頓的年代早已過去,但對于善于逢低吸納的投資者而言,下面這個數字應當時時牢記,相對于1980年代末期的高點,目前的日本股票市場市值還不到當年的一半。而對于外匯儲備已經超過1.4萬億美元、人民幣不斷升值的中國來說,更是絕佳的投資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