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了20多年的外資銀行終于獲得期待已久的回報——開展面向中國普通居民的人民幣存款業務——之際,多年來幾乎是壞賬和壞公司治理同義語的中國銀行業卻瞄準了西方發達市場儲戶的錢袋:10月9日,中國民生銀行宣布將斥資2億多美元收購總部位于美國舊金山的聯合銀行控股公司(UCBH)9.9%的股份,成為中資銀行對美國銀行的首次戰略性收購。此前,國家開發銀行已斥資15億英鎊購買了英國巴克萊銀行3.1%的股份。工行等國有大行的管理者也并不掩飾自己的海外收購欲望。
他們的熱情不難理解:藉此引進管理和技術經驗,服務日益壯大的海外中國企業,將收入構成多元化以分散風險,最重要的是成為一家真正國際化的銀行,而非僅是市值上的領先者。
與上一輪欲征服世界的消費電子企業和能源企業的坎坷命運不同,從央行到一貫審慎的獨立經濟學家再到海外同行,中國的銀行買家們得到的多為鼓勵。投資者也投贊成票:民生銀行的并購消息宣布當天,股價上揚了3.1%。
一個美麗新世界已經到來?
表面上看,時機站在中國買家這一邊:中國的銀行市值眼下普遍過高,這意味著難得的做交易機會——以全球最活躍的資本市場為杠桿,去購買國外價格相對便宜、資產回報率又高的金融資產;中國買家選用的參股策略也不容易招致意識形態的風險;并購決策過程的日益透明化,也有助于提高投資者的信心指數。
但投資者能否笑到最后,仍是未定之解。問題在于對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真實狀況的擔憂。借助于政府的慷慨紓困,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從5年前的約30%降到如今6%~7%的平均水平。但正如很多分析人士所論,官方數字低估了殘留問題的實際規模,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依然脆弱。這意味著中國銀行股的低內在價值,這種股票很像易受市場波動性影響的期權——波動性越大,越有價值。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海外并購并不大可能提升銀行股的內在價值,卻意味著市場的低波動性。對于一個內在價值很少的股票來說,低波動性則意味著低價格。換句話說,海外收購將會稀釋中國銀行股由強勢中國經濟支撐的效應。長期來看,這會使其股票對投資者的吸引力被打折扣,價格自然也會下跌。
就雄心萬丈的中國銀行買家而言,盡管其眼下享受著令人艷羨的賺錢速度,面臨的風險則屬傳統智慧范疇:他們的海外運營和風險管理水平還比較弱;中國經濟即使出現輕微的經濟低迷,它們也會因不良貸款的上升而陷入困境。眼下,他們盡管可以慶幸沒有受當前歐美信貸危機的沖擊,但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是一條不歸路,隨著中國銀行業享有的封閉式保護越來越少,其面臨的開放性金融風險只會愈來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