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表情符號“:-)”今年已經25周歲了,甚至比你使用網絡的歷史還要悠久。
兩個黑點代表眼睛,一條弧線代表微笑的嘴唇,黃色陽光般燦爛的心情,簡潔而寓意深刻的笑臉最初只是為了幫助一家保險公司的員工提高士氣,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它立即得到了員工、顧客以及代理商們的喜愛。但哈維并沒有為他的發明申請專利,他所得全部報酬只有45美元,也正因此,笑臉才能迅速風行世界。到20世紀80年代時,斯百恩(Spain)兄弟將之商業化,很快,咖啡杯、T-shirt、貼紙……許多物品上印上了這個圖案和“天天快樂”的祝福著。此外,我們還能在沃爾瑪超市、科特·柯本的樂隊標志、Windows的掃雷游戲中見到它,沃爾瑪超市甚至一度想將這個黃色的笑臉注冊成商標據為己有。

正如哈維晚年時所說,在人類歷史或是藝術發展史上,沒有任何一項藝術品能獲得如此廣泛的喜愛,帶來如此多的快樂,也沒有任何一項藝術品能如此簡單明了。笑臉符號某種意義上承擔了一種文化闡釋和交流功能。
隨著互聯網的逐步發展和普及,笑臉的應用領域進一步拓寬,這一點要感謝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斯科特·法爾曼(Scott EFahlman)教授。1982年9月19日,法爾曼教授在處理電子布告欄(BBS)一件由于曲解別人文字而引起的糾紛時,突然想到也許人們可以借助這些酷似人臉表情的符號來區分文章表達的感情程度。于是,法爾曼教授提議,發言者可用“:-)”符號標出自己開玩笑的話。他同時還提出了“:)”符號,以表明發言的嚴肅性。但這一符號后來逐漸演變為表達悲傷、憤怒和擔憂。
微笑符號“:-)”的受歡迎程度遠遠超出了法爾曼教授預計,這個被眾人約定俗成的規則迅速風靡整個卡內基·梅隆大學,微笑符號也隨之逐漸成為網絡社會交流的重要元素。不僅如此,微笑符號還在無數使用者的構思和推動下,衍生出很多令始創者法爾曼教授瞠目結舌的圖釋,其中甚至包括“X-(”狂怒、“=|:)=”亞伯拉罕·林肯總統和“(_8(I)”何莫·辛普森(辛普森家族中的父親角色)。
當這些網絡表情符號傳到日本時,需要側著腦袋看的符號被扳正了過來,“(_)”“->_<-”等橫向符號逐步流傳開來。除了使用標準鍵盤上的字符,表情符號同樣發展出各種圖釋,在MSN等即時通訊軟件和BBS中,黃色的笑臉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更多表示大笑、生氣、吃驚、尷尬等圖釋繼續彰顯著網絡上的創造力。
微笑符號被信息化只是網絡用語的開端,25年之后,網絡符號演變成網絡用語并且已經演化成另一套復雜的語言系統,信息時代的特殊語言。比如,網絡英語世界中的“LOL”代表Laugh Out Loud(大笑),“LMIRL”表示實體見面,“GR8”表示太好了,“ILY”表示我愛你,“B4N”表示再見;而且各國也有自己的網絡語言,如中國方面,“NE”,表示腦弱,“切”表示蔑視,“GX”表示恭喜等等不勝枚舉。
然而,這些流行的網絡語言卻遭到了批評家們的質疑,他們擔心過度使用會逐漸代替表情感的精彩文筆,從而使傳統語言文化枯竭。就像英國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說的那樣:“感嘆號就是人們對自己文章的自嘲。”
盡管如此,支持者們還是一如既往地追捧這些迷人又可愛的網絡語言,網絡表情不僅能彌補語言的不足,獲得直觀的效果和感受,減少網絡社會的交流障礙,而且還能激發人們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