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中國讓人目眩,特別是那些幾年前來過的人,多少有點迷失方向。“八十年代末我來上海的時候,浦東還是一大片荒地”是黃浦江邊經常聽到的一句評論。如今,位于浦東的陸家嘴金融中心,摩天大樓鱗次櫛比接連崛起,而且,仍未停下變幻的腳步。寶馬、奧迪,以及間或插過的悍馬你追我趕擁堵在柏油路面上,而20年前,這里甚至沒有路燈。新開盤的高端物業旁,餐館酒吧里人頭攢動,各種美食美酒爭奇斗艷。而在20世紀80年代初,下館子還是很罕見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如果開著車從上海的市中心出發,整整3個小時內道路兩邊可能都不會出現鄉村景象,而僅僅10年前,大部分土地都還是農田和村舍。這是真實的故事,雖然變化來得太快。
想想看吧,假如你曾目睹這一切改變發生。你那二十幾歲的孩子令人難以置信的收入,走馬燈般更換的工作(和女朋友);你從小生活的胡同消失在推土機的車輪里,代替它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某個鄰居又舉家出發去享受奇妙旅行了,而有人卻要面對病痛時難以應付高額住院押金的痛楚……大街上那些形態各異的老外,他們看上去似乎也有點無所適從。
每個人都生活在變化中,但誰有這么快!你能想象嗎?我們可真有點想不出來。但是作為經濟學家,我們倒是有個主意。我們來測算一組有趣的“中國年”數字,鑒于這些年來中國發生的大多數變化(當然不是全部)與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平均個人財富的顯著增長息息相關(馬克思主義學說功底深厚的讀者一定知道,經濟增長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根源)。因此,通過計量一段時間內個體平均收入的增長速度,可以粗略地衡量某一社會發生變化的速度。當我們掌握了各個國家的數據后,就可以比較增長速度的不同,計算出我們的“中國年”。

那么你度過了多少“中國年”呢?本文末的圖表列出了我們的比較結果。例如,按照我們的計算,美國的1年相當于中國的1/4年,或2.8個月,英國的1年相當于中國的3.1個月。一位美國人或英國人在中國3個月的時間里感受到的變化,需要在他的老家待一年才能感受到。換句話說,中國的生活節奏快了4倍。例如,一個在中國生活了兩年半的英國人在中國所見到的變化,需要在英國等足足10年才能見到。如果你生活在亞洲的話,這種變化速度就比較容易理解——新加坡的1年等同于中國的半年;韓國人可能相對不太驚異于中國的變化速度,1個韓國年相當于中國的8個月;面對中國熾熱的變化速度,來訪的博茨瓦納人可能也不會太感覺頭暈,1個博茨瓦納也相當于中國的8個月。而另一方面,有些國家數年來幾乎沒有發生什么變化。自1980年以來,馬拉維年人均收入增長僅為0.001%。多年來馬拉維人早已習慣的1年的人均經濟增長量在中國只要0.001個月,或者說7個小時就能實現。
我們也可以換種方式來看待這些數字。假設你正躺在法國南部的海灘上懶洋洋地閱讀過去30年當地發生的變化,中國只要5年。或者,如果你生活在尼日利亞,中國最近一年的變化你需要30年才能看到。
“中國年”的計算方法很簡單。我們用當地貨幣不變價格計價的人均GDP,計算出60多個國家1980年至2007年的平均經濟增長率。使用不變價格得出的數據能夠反映真實變化情況(因為不受通脹影響)。使用當地貨幣則避免了外匯風險。接下來,將得出的年均增長率與中國的相比較,就可以得出我們的“中國年”。上面的表格顯示出生活在下列國家(地區)相當于生活在中國的月數,以及這些國家在過去50年發生的變化在中國發生所需的年數。
當然,我們的測算方法存在很大的問題。首先,很多變化并未體現在GDP中。其次,沒有對收入的購買力進行調整,但因為我們測算的是增長率,問題還不算很大。當然,還有不足之處就是我們的數據沒有體現地區差異。上海市民對變化的感受,尤其是最近幾年,應該會多于甘肅的農民。
“中國年”僅僅是一種好玩的測算和比較,但是我們希望,能讓人們從中感受到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神奇速度,讓那些還生活在某些慢悠悠的角落里的人們體驗一下中國的味道。不來品嘗一下嗎?別再躺在那令人昏昏欲睡的法國海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