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院長問責制。
制定《醫院院長問責制》,明確制定醫院院長的管理目標與責任,切實履行院長的法人責任。醫院院長要把提高醫療質量,加強科學管理,提供安全服務,控制醫藥費用等,作為當前管理工作的重點。若發現醫院存在亂收費、私設“小金庫”、嚴重的過度檢查、過度醫療行為等嚴重違紀違法問題,將首先追究醫院院長責任。同時,加強對醫療機構科室主任責、權、利的研究。
(摘自2006年12月7日《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建立健全防控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長效機制的工作方案》)
鏈 接
什么是問責制
在西方發達國家,問責制是一種追究公職官員責任的最基本、最常用的制度,某官員出現失職、瀆職并造成不良后果或損失,或者出現個人行為不端、生活丑聞并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等問題,該官員立即就會出來公開道歉,甚至辭職,情節嚴重的,還將導致其上司公開道歉或辭職,若該官員是中央政府的內閣要員,在情節特別嚴重的情況下,還有可能導致內閣官員總辭職。
法律術語的問責制可以稱之為法律責任的追究。問責制不僅僅追究的是法律責任,還有紀律責任和政治責任;追究責任的對象不僅僅是公務員隊伍,還包括了公務員之外的行政機關及直屬事業單位責任人員。追究的范圍包括違法違規行為,還包括合理懷疑、用人錯誤、能力不足等等問題;不應只是事后的責任追究,還有事前的安全預防問題。因此,問責制體現的是一整套的行政權力監督制約和責任機制,其將責任追究到相關主管人員個人身上,是為了提高官員的執政能力。
問責制首現于非典時期,對于平息群眾的恐慌心理、增強公眾對于政府的信任、保障經濟運行安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由于一系列公共安全事件的發生造成了無法估量的經濟損失,新一屆政府將問責制、引咎辭職制度化,充分體現了其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決心。
問責制的分類
行政問責包括同體問責和異體問責。同體問責是指執政黨系統內的問責,或者行政系統對其行政干部的問責;異體問責是五大涉憲主體之間的問責制,其中包括人大代表對政府的問責制、民主黨派對執政黨的問責制、民主黨派對政府的問責制、新聞媒體對執政黨和政府的問責制、法院對執政黨組織和政府的問責制。目前我國啟動的行政問責制主要是同體問責。
問責的對象
只搞行政問責是不夠的,對公共權力機關(機構、單位)領導干部履行領導職責及其后果的責任追究,對領導干部的言行及其社會影響的責任追究,對領導干部的生活自律狀況及其社會影響的責任追究。在我國現行政治體制下,國家的公共權力掌握在各級黨的機關、人大機關、行政機關、政協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的領導干部,以及人民團體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事業單位的領導人員手中。
問責制的前提條件
要深入推進公權力運行過程透明化,保證群眾的知情權和媒體的報道權。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的檢舉、控告、投訴以及新聞媒體曝光等監督都必須以知情為前提條件。要滿足這一條件,就必須大力推進公權力運行的透明化進程,無論是黨的機關、人大機關、行政機關、政協機關、司法機關,還是人民團體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事業單位,其事務處理的過程,除法律規定需保密的以外,都必須全面公開,讓社會各界和廣大民眾有審視和評判的機會。
問責制的目的
有一位專家提得很有道理:“問責風暴”如果只針對失職領導,而放過了體制漏洞,那么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古怪局面:官員一茬一茬地辭職,事故還是一起一起地發生。“問責風暴”不僅僅只因為大批官員被吹掉了烏紗帽,就萬事大吉了。畢竟責任政府并不單由官員所組成,它還有賴于現代化和高效率的制度。沒有良性的制度,再好的市長也管不住一個集貿市場,再稱職的總經理也無法杜絕千里之外的井噴。
為什么要實行院長問責制
問責制主要是針對行政官員的,為什么會被引入醫院并且率先應用于院長呢?主要是因為:
院長有極強的官員的特色,或者說,院長就是官員。在中國的現行體制下,中國的醫院約有1.9萬家,90%以上為國有醫院,院長都是由各級政府組織部、醫學院黨委組織部任命的,有相應的行政級別。現在實施人事制度改革,但所有國立醫院院長仍然是任命的,只是任命之前加入了社會公示,廣泛報名,考試等內容,考核和任命的機構仍然沒有變,變的是應聘者,范圍擴大了,有競爭了,還有最主要的是,公開透明了。組織部的眼光,就是選干部的,這一點沒變。對行政官員實行問責制,推而及院長,就是很正常的。
院長對國有資產負有法人責任。由于醫院并不是一個行政運作機構,而越來越帶有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的性質,為了保護國有資產,人們呼吁將問責制引入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盡管國際上罕有對私人法人企業實行問責制的先例,國有企業還是因為其特殊性備受關注。說白了就是資產是國家的,國家就必須對資產的安全性負責,國有企業法人除了有經營管理企業的能力,還負有保護國有資產的責任。醫院是國家的,不管在性質認定上屬于企業法人還是事業單位法人,都對國家資產負有責任。
醫院與民眾利益生死攸關的特性決定了院長對民眾負有責任。考察最近關于把問責制引入企業的呼聲越來越高,除了國企以外,主要集中在這樣一部分企業——包括民營和股份制企業。大型上市企業引入董事問責制,以防董事會成員惡意實行或者不制止某些資產不安全操作行為,導致企業虧空,殃及股民,引發社會動蕩。就是說,正常的企業經營風險,由企業和股民承擔,但是非正常的企業經營事件,企業董事會將負有責任。上市企業資產雖然不是國家的,但是民眾的。還有將問責制引入建筑企業、藥品生產企業,凡是出現“豆腐渣”工程、藥害事件,都將終生對企業法人和相關責任人追究責任。這類企業雖然資產不是國家的,也不是民眾的,但產品質量不合格將直接危害公眾安全。醫院醫療行為和服務的質量也直接危及每個就醫者安全和公眾安全。
問責制引入醫院,當然沒有什么不好,至少,讓院長時刻警醒自己負有對國有資產、對公眾安全的責任,是加了一道安全閥。但是,問責制并不是萬能的,尤其在現在醫院管理體制尚待厘清的現狀下。問責制更多地是法律規范的手段,有亡羊補牢的作用。但中國目前真正缺乏的,是更基本的——院長的職責規范定位,責權利和相應的任免考核、制約管理機制。在世界范圍內,醫院院長職責遠遠并沒有重大到需要和政府官員一起問責。但是,在世界范圍內,也沒有院長像目前中國的院長一樣在官員、專家、企業家三種角色中進行三難選擇。在某種意義上,解決院長角色定位比問責制更有意義,因為更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