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醫院分為綜合醫院、結核病醫院、精神病院、傳染病院4種,1993年共有醫院9844所,主要是綜合醫院8752所,精神病院1050所,傳染病醫院7所、結核病院11所,醫院80%為國立或公立的,20%為私立的。18張床位以上的稱之病院,18張床位以下稱之為醫院,現有一般醫院(診所)和齒科醫院(診所)近14萬個。日本的醫院絕大多數為非盈利性。目前公立醫院80%出現虧損。
日本醫院實行由院長、副院長領導下的診療部長、事務部長、護理部長組成的醫院領導成員。也有院長領導下,設診療部長、助理醫療部長、事務部長、護理部長、研究部長、藥劑部長、營養部長七個部長的管理體制。院長必須是醫師,除從事本專業外,主持醫院全面工作,決定醫院大政方針,掌握醫院發展方向。副院長也由專家擔任,協助院長工作或兼任診療部長,在業務上有權威性,負擔醫療、教學、科研工作。
診療部下設若干個診療科。事務部長是醫院的實際組織者,又稱運營部長,全權負責醫院日常管理人員,一般從各級衛生行政領導機構的官員中選派,也可從醫院選調,事務部下設若干個事務科。護理部長負責全院護理工作,護理部長—科護士長—護士—準護士(又稱預備護士)—護士助手自成系統,呈垂直領導。
日本開業醫院和規模不大的醫院技術力量較強,設備齊全,一般疾病在中小型醫院或開業醫院可以解決。日本大型醫院主要解決一些疑難病,其門診、急診工作量和病床使用率較低。門診診療大多數是主任和高年資醫師,日本醫院的部長即等同于我們的科主任和高年資醫師,他們每周僅查房幾次或實術手術,平時主要精力在門診和門診特約病人,可使病人盡可能一次性把病看好,減少復診和往返的次數,從而為病人節省費用。住院病人的常規診療則由年輕醫師擔任。這樣更有利于年輕醫生的進步。日本的診療分為1~3次治療,一次診所任務由診所承擔,3次診療則是在特定機構的病院。
明顯的院內路標。走進門診大廳,就有服務人員熱情主動的導醫。醫院的每個路口,從地面、墻壁到天花板上的各個方向用不同顏色標志出不同科室的箭頭和路牌,幾乎沒有碰到國內醫院常見的醫護人員隔三差五被病人拉住問路的情形。
醫護人員對病人都禮貌地用尊稱,從不把病人的床號當作病人的稱呼,即使醫生、護士內部交接班,也稱呼病人為某某先生、某某女士。護士始終保持微笑服務,用尊稱和敬語禮貌地接待每一位病人。醫護人員給病人做任何一項醫療處置,都要事先向病人做解釋,處處體現出對病人的關愛與尊重。病人對醫生的尊重和信任,時常自然地流露出來,無論在醫院還是在社會,醫護人員是受敬佩、被感謝的職業。
無論門診和住院,都有規范與完善的預約制度,病人只要守時就診,醫院保證在約定的時間讓病人看到約定的醫生。預約制度大大減少了病人消耗在診療以外的等候時間,也大大優化了醫院的就醫環境。
民營醫院能為患者提供優質個性化服務。比如病房多高檔豪華,并烹制可口的飯菜;可派醫護人員上門服務,吸引20%的高端客戶。藥品、醫療器械、檢查費用、手術費等全國統一,民營醫院要盈利非常困難。近年來,許多民營醫院組成集團,比如板橋綜合病院由43家分院組成,共有1萬多張床位。集團實行統一采購藥品、器械,成立統一人事管理中心、檢查中心等,各醫院信息共享,減少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