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9日下午,衛生部大禮堂內,2006年度中國醫院突出貢獻獎暨優秀院長表彰大會隆重舉行。廈門市第一醫院院長楊叔禹從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手中接過“2006年度中國醫院優秀院長”獲獎證書。此次評選活動在國家衛生部、總后衛生部的領導和支持下,經過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醫院管理協(學)會和各級各類醫院的共同努力,共評選出優秀院長100名。
《廈門日報》記者在第一時間連線北京,采訪了剛參加完表彰大會的楊叔禹院長。
記:現在心情如何?
楊:壓力更大了。第一醫院是廈門歷史最悠久的醫院,有深厚的積淀,我今天獲得的榮譽不是個人的,而是屬于整個醫院的。第一醫院在快速發展的今天,還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停車難、看病難等,作為醫院管理者,我一直在努力,但和患者需求還有不少差距,以后必須更加努力。
記:您認為一名優秀院長應具備哪些素質?
楊:醫院管理是一門很精深的學問,其難度絕不亞于任何一門醫學學科,除了要了解醫學、醫院前沿發展狀況,還要掌握整個社會對醫療的需求變化,必須有全面的知識、戰略的眼光。我從1993年開始擔任三級醫院領導者職務,從此步入醫院管理生涯,擔任過院長、副院長,以及市衛生局分管醫療的副局長,在廈大讀過MBA、EMBA。從事管理工作的時間越長,越發現自己的不足。
記:聽說您在第一醫院倡導實施的首席質控師制度得到衛生部的表揚?
楊:是的。我在市衛生局分管醫療工作時,提出關鍵環節質控的概念,到第一醫院后,推行了首席質控師制度,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確保醫療質量、減少醫療服務缺陷、滿足患者醫療需求。我們每天安排一名高級職稱專家作為首席質控師,代表院長對全院醫療質量進行監控,并要求晉升高級職稱的醫生必須先到質控科工作幾個月,以強化其質控意識。和普通行政人員相比,醫學專家抓質控更專業、更有效。
記:第一醫院的人才制度、科研激勵機制也引起了評委會的關注?
楊:醫院發展,人才是關鍵。第一醫院在人才建設上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在廈門率先出臺七項人才激勵措施,建立人才追蹤制度,僅今年就吸納80余位碩士、博士、博士后加盟醫院,是歷年來最多的一年;另一方面加強內部人才培養,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提高現有醫護人員素質,并與國內著名科研機構聯合培養博士后,為博士后研究提供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全面提升醫教研水平。我們推選“十大名醫”,選拔學科帶頭人并建立考核體系,激發了員工積極性。今年,我院肝膽胰血管外科一項成果獲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衛生系統首次問津此獎項。今年全院科研立項40多個,是歷年來最多的。
記:您剛才提到看病難,為解決這一問題采取了什么措施?
楊:主要是優化診療流程。第一醫院每年門急診量有160多萬人次,今年有望超過180萬人次。這就需要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效率、方便患者。我們推出預約中心,實行電話、網絡掛號,并建立醫生工作站,實行信息化操作,醫生用電腦開處方、藥房提前備藥,這些措施使患者免受排長隊等候之苦。
記:您如何看待醫學專家當院長的現象?
楊:在歐美國家,很多醫院院長是由學管理、經濟、社會學出身的人擔任的,即職業院長。在中國,一般由醫學專家出任院長,他們既要搞專業,又要搞管理,精力易分散。就拿我來說,每周只能抽出1/5的時間從事我的中西醫結合專業,更多的精力要投入到醫院管理中,特別忙碌。希望我們的醫院管理者以后能逐漸向職業院長轉型。
新聞點評:院長的壓力從何而來?
點評人/田甜
去年年底的授獎,無論如何也是舊聞而不是新聞。《醫藥世界》重提舊話,當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獲獎院長的一番話——院長的壓力。
院長壓力何在?請看個案中的新聞人物——2006年度中國醫院優秀院長獲得者,廈門市第一醫院院長楊叔禹為我們娓娓道來:
“還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停車難、看病難等。”
“醫院管理是一門很精深的學問,其難度絕不亞于任何一門醫學學科,除了要了解醫學、醫院前沿發展狀況,還要掌握整個社會對醫療的需求變化,必須有全面的知識、戰略的眼光。從事管理工作的時間越長,越發現自己的不足。”
“推行了首席質控師制度,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確保醫療質量、減少醫療服務缺陷、滿足患者醫療需求。和普通行政人員相比,醫學專家抓質控更專業、更有效。”
“一方面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在廈門率先出臺七項人才激勵措施,建立人才追蹤制度,僅今年就吸納80余位碩士、博士、博士后加盟醫院,是歷年來最多的一年;另一方面加強內部人才培養,與國內著名科研機構聯合培養博士后,推選“十大名醫”,選拔學科帶頭人并建立考核體系。”
“優化診療流程。”
“我每周只能抽出1/5的時間從事我的中西醫結合專業,更多的精力要投入到醫院管理中,特別忙碌。”
楊院長面對的壓力
停車難。好像是大城市市長的壓力,當然作為大醫院,就是一個微型都市,分給后勤部門或者行政副院長?沒辦法,除非在遠郊區開設新院,規劃大型停車場。有一位院長的做法可供參考:收費停車,引起患者抱怨;取消收費,成為公共停車場,還是引起患者抱怨。最后,據說采取限制停車的辦法,解決了問題。我不大了解這個“限制停車”的好辦法,但我知道中國人是“應付事情”的高手,長于計策,至于長遠戰略之類,反倒輕視,也可能是想管但沒辦法。總之,這種做法常常導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深厚的“潛規則”。反過來,我們也能看到恭喜楊院長的一面,證明醫院不愁病源。這和民營醫院院長相比,就少了最大的壓力。而醫療資源的不合理分配和病人的不合理流向,又不是楊院長一個人的壓力,而是我國醫療改革要解決的題。太大了。
看病難。就是這個問題。楊院長身為一院之長,解決了本院的年門急診量從160萬人次上升到180萬人次的問題,就是優化診療流程。還是這么大的地方,還是這么多醫生,還是這么多開診時間,就病人多了——我只能聯想到平時的公交車和高峰時的公交車。像公交車一樣,一定規模的醫院一定有它的極限客流量。楊院長還能承受多少?那些二級醫院、社區醫院、農村衛生所、民營醫院,為什么就得到病源那么難呢?
學管理。這是全國的總經理最熱衷的繼續教育科目,因為他們要賺錢。醫院院長一點沒有拉下,你看,MBA、EMBA,院長是法人,就是不太清晰是事業法人還是企業法人,院長也要賺錢,或者說要養活醫院所有的人。但是自從國家明確了醫院的公益性質之后,醫院經營就不大理直氣壯地提了。管理比較中性,還可以多提。實際上,經營所需要的管理和事業單位、政府機構所需要的管理是不一樣的。目前院長進修的管理課程都是經營管理課程。眾所周知,醫學本身就是一門需要活到老學到老的專業,很少有一個專業的繼續教育能和醫學相比。
楊院長資歷背景
楊叔禹,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廈門市首批醫療學科帶頭人,廈門市重點引進人才。現任廈門市第一醫院院長、兼任廈門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長。擔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中西醫結合學組副組長、中國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學會副主任委員、福建省糖尿病學會副主任委員。
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內分泌代謝疾病20多年,對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治療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其研制治療糖尿病的“平糖濃縮膠囊”系列中藥制劑、治療痛風及脂肪肝的“復方薏仁痛風膠囊”、“復方靈芝柔肝膠囊” 等中藥制劑臨床療效較好。
承擔省、市級科研課題多項。主持研究“中西醫糖尿病電腦專家診療系統”等省級科技成果獎3項,主編《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進展》、《糖尿病精劑選議》、《中醫臨證古籍必讀叢書-內科卷》、《糖尿病》、《糖尿病認識誤區》等學術著作及科普作品。先后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這是一份非常優秀的資歷。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大部分院長的簡歷都如此令人肅然起敬。在醫學這個深奧的學科里取得如此不凡的業績,應該是我們國家應該大力保護的專家,為什么非要去學管理呢?難道中國人力資源市場沒有大量優秀的管理人才在等待職位嗎?如果僅僅是楊院長一人這樣渴望把自己塑造成專家+企業家雙響全才,我們倒不覺得有什么問題,除了對楊院長更加肅然起敬之外。問題是,幾乎所有的院長都有一份專家的簡歷,都在學管理,而且,實實在在地管理和運轉著醫院這個經濟實體。面對一種普遍現象我們還能肅然起敬嗎?只有1/5的時間研究、看病,把自己的專業成就回饋給社會,這是不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呢?中國的專家是太多了需要改行嗎?反過來,4/5的時間都在做的事情,應該是一個人的主業和專業,是不是簡歷應該改寫?對了,從新進修的學歷開始,下面的這些應該是另一份更恰當的簡歷:
我從1993年開始擔任三級醫院領導者職務,從此步入醫院管理生涯,擔任過院長、副院長,以及市衛生局分管醫療的副局長,在廈大讀過MBA、EMBA。
實施首席質控師制度的能力。對,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質量控制和檢查是總經理最根本的任務。
實施人才制度、科研激勵制度的能力。對,管理企業就是管理人,科研和醫療技術是醫院的核心競爭力,只有優秀的專業人才,出色的醫療技術,醫院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原來院長們在全社會面前高高掛起了專家的簡歷,又在醫院里默默進修和書寫著另一份企業家的簡歷。
(注:本點評僅僅將對楊院長的新聞報道作為分析素材使用,不代表對楊院長本人及其具體工作的評價。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