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胎兒、嬰兒、幼兒、學齡前兒童、少兒肥胖
教育部數據表明,在中國10~12歲的城市兒童中,有8%被認為是肥胖的,還有15%被認為超重。這已經接近美國的相關數據,根據美國衛生與公共事業部門2006年的報告,6歲~11歲的美國兒童中,有18.8%的人超重。
減肥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聽到的高頻詞。肥胖帶給孩子的是疾病:肥胖腦、個頭矮、脂肪肝、心血管疾病、性早熟、生殖能力下降、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腎臟負荷過重、哮喘、高胰島素血癥、心理疾患。
單純肥胖因素比較復雜,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就是單純肥胖與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關系最為密切。那么,人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是生下來就有的嗎?肯定不是。引導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決定性人物是誰呢?與女性有極大的關系,特別是孩子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更是與媽媽密不可分。一旦肥胖,許多減肥方法并不適用于孩子,孩子肥胖了,是很難糾正的。所以,重在預防,預防要從源頭抓起,源頭在哪里呢?在胎兒期,胎兒是否肥胖,仍然是媽媽的問題。
胎兒肥胖
孕期超熱能進食可導致胎兒的脂肪細胞分裂加速,脂肪轉化速度加快,使體重正常胎兒變成超重巨大兒。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孕婦肥胖,患妊娠期糖尿病、胎兒超重以及接受剖腹產的比例均大幅度升高。胎兒過分超重很難進行產后護理,而且更容易在監護過程中發生夭亡。胎兒超重,發展至嬰兒超重的可能性也同樣增加。
據統計,妊娠期肥胖者巨大胎兒的出生率高于非肥胖孕婦。妊娠期肥胖者分娩時伴發各種合并癥者約占75%,包括胎位異常、早期破水、延遲分娩、難產、剖宮產的比率增高、產褥期出血量多、貧血等;新生兒的死亡率增加,乳汁分泌不良的發生率亦高于非肥胖者。
孕期體重控制建議
正常體重的孕婦(體重指數大于等于18,小于等于24),整個孕期平均體重增長控制在12.5公斤(11.5~16公斤)比較合適。
低體重的孕婦(體重指數小于18),整個孕期體重增加可稍多,平均體重增長控制在16~20公斤比較合適。
超體重的孕婦(體重指數大于28),整個孕期平均體重增加控制在7~11.5公斤比較合適。
典型個案
有一個孕婦,二胎并得知是男胎,呵護備至。請假在家,所有功課就是吃。臨產測定孕婦體重偏重,胎兒偏大,根據頭胎順產史,仍可以自然分娩。 分娩已經露頭,但就是不下來,已經側切,使用產鉗無效。緊急剖腹,胎兒出現嚴重窒息和產傷,后轉大醫院治療。最后測得新生兒體重為5400克,為巨大兒。這里也要提醒孕婦,有時胎兒體重評估并不準確,防止把胎兒“養成”巨大兒是關鍵。
嬰兒肥胖
嬰兒胖嘟嘟的非常招人喜愛,讓寶寶胖一點成了媽媽們追求的目標。其實嬰兒期超重,很容易發展成兒童肥胖。
目前,還沒有評價嬰兒是否有肥胖病的標準。體重是評價嬰兒生長發育是否正常的指標之一。不同月齡嬰兒,有不同的體重標準,用來衡量嬰兒體重標準的有不同月齡體重表、嬰兒體重增長曲線圖、體重計算公式三種形式。評價標準是:平均體重標準、正常體重范圍、體重偏低、體重偏高、體重過低、體重過高。
當嬰兒的體重比按身高計算出的標準體重超出20%時,被視為超重,超出40%被認為嚴重超重。
嬰兒期體重控制建議
不要過度喂養寶寶,寶寶不吃了,就不要再強喂,只要寶寶哭鬧就喂奶,容易使寶寶吃過量。
如果是母乳喂養,媽媽不要吃得過于油膩,不要過多進食高熱量食物,而是適當增加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豐富的食物。
如果是牛乳喂養,寶寶比較胖,每天牛乳喂養量最好不超過800毫升,一定不要超過1000毫升。對于已經超重的寶寶,可早添加蔬菜和水果。
不能給嬰兒減肥。即使寶寶達到了肥胖,媽媽也不要自行給寶寶減肥,要向兒科醫生咨詢,在保證營養的前提下,控制體重增長。
典型現象
現在的嬰兒普遍比以前體重高。我見過不少4個月嬰兒,達到1歲體重。基本都是母乳充足,人工喂養嬰兒表現為吸吮速度快,而且都是不愛哭、安靜、四肢活動少的孩子。滿月至4個月嬰兒是體重增加高發期,主要原因還是喂養過度。這時候嬰兒缺乏對奶量的控制能力。
幼兒肥胖
到了1~3歲幼兒期,大多數寶寶沒了嬰兒肥,身體比例逐漸勻稱,肌肉多了,脂肪少了。只有少數寶寶,延續嬰兒肥,成為幼兒期的胖寶寶。幼兒體重評價標準與嬰兒期相同。
無論是嬰兒肥,還是幼兒肥,都不應該采取飲食減肥,也不能通過被動增加運動量減重,會影響寶寶正常生長發育。
幼兒期體重控制建議
不要人為地增加喂養量,寶寶不吃了,就不要強喂。
適當增加蔬菜和水果份額,減少脂肪和存熱量食物的攝入量。
增加活動,讓寶寶多跑、多跳、多運動。
一定要減少給寶寶吃快餐的次數,少喝甜飲料。
對于特別愛吃肉的寶寶,要適當增加谷類的食入量,不能以肉代替糧食。
典型個案
孩子2歲8個月,21公斤,110多厘米,因哮喘就醫。經查體,濕疹比較嚴重,屬滲出體質,爸爸媽媽都是大胖子,個子也特別高。
學齡前兒童肥胖
3~7歲學齡前的小胖墩發展到肥胖兒童的幾率相對大些。所以,如果寶寶到了學齡前,體重明顯超標,要給予高度重視了。所采取的措施,仍然是不能限制寶寶食量,就是說不能讓寶寶餓著。
學齡前兒童體重控制建議
改變飲食結構,不讓寶寶喝甜飲料,不吃高熱量食品,在保證蛋白質攝入量的前提下,減少肉類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
增加運動量,學齡前寶寶可以參加一些體育項目了,讓寶寶參加一些體育競技項目,會引起寶寶興趣。一定不能讓孩子整天守在電視、電腦、游戲機旁。
飯后兩小時不讓寶寶吃零食。睡前不讓寶寶吃東西。
典型現象
從臨床上看,五六歲是幼童肥胖的第二個高發期。迷戀洋快餐的寶寶胖的比較多,有一個胖男孩,平時不喝水,只喝甜牛奶。這個時期常見的問題是吃好幾頓,幼兒園要寶寶吃飽,父母看不見,回家接著“進補”。幼兒園集體就餐方式會讓寶寶多吃,有些幼兒園為迎合父母心理,為顯示“高檔”,配餐營養比例不合理。另外,幼童開始迷戀電視、游戲,不會主動和小朋友玩,沒有大運動量活動。和父母呆的時間長,有更多的機會吃。
少兒肥胖
7~15歲超重與肥胖兒童患高血壓的相對危險度分別是2.96和4.85。兒童肥胖除了可能引起代謝異常以及成年以后的疾病增加外,還存在兒童期發生糖尿病的問題。美國哈佛大學進行的一項55年的跟蹤調查表明,肥胖的兒童青少年成年以后疾病發生率和早死率增加。
中國少兒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近年呈快速上升趨勢。教育部數據表明,在中國10~12歲的城市兒童中,有8%被認為是肥胖的,還有15%被認為超重。這已經接近美國的相關數據,根據美國衛生與公共事業部門2006年的報告,6歲~11歲的美國兒童中,有18.8%的人超重。據2006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市少兒超重和肥胖率達40%以上,僅肥胖率就超過12%。小學7歲到13歲是肥胖發生高峰年齡段。
學齡兒童體重控制建議
減少純熱量食物攝入,甜飲料、高熱量零食不離手是導致兒童肥胖的主要原因。
增加熱量的消耗,現在孩子不是不愛活動,而是缺乏活動場所和玩的伙伴。除此之外,吸引寶寶在家的東西太多了:電視、電腦、游戲機等,都不能消耗熱量。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活動條件,讓孩子運動是關鍵。
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這需要父母做出表率。如果父母沒有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孩子是不可能有的。
對大多數肥胖兒童來說,每天以熱卡的方式計算攝入量是不切實際的,執行起來比較困難。最實際有效的方法是從食物中剔除肥肉、油炸食品、洋快餐、蛋糕、含糖碳酸飲料、冰淇淋、奶油等高脂肪、高能量和高糖食物。
典型個案
男孩,7歲,49公斤,爸爸媽媽說孩子吃得少,已經就醫半年多,查內分泌各項無異常。我知道一定有原因,就請陪護人回避,詢問病史。原來,2年前孩子姥姥開了一個小賣部,孩子從幼兒園/小學放學,不直接回家,去小賣部,敞開吃。為避免父母干涉,姥姥和外孫都保密。孩子說吃得最多的就是冰淇淋、火腿腸、飲料。我讓父母放學直接接孩子回家后,1個月減了8斤。
我在天津兒童醫院進修時,接診一個8歲男孩,短粗胖,因偏癱就醫。抽血時,有一半是白色脂肪,血脂特別高,導致腦栓塞。查體還有脂肪肝。經詢問,父親是一個私企老板,文化不高。家中各類“高級食品”堆積如山,孩子一頓能吃4個大雞腿,父母都為孩子的食量非常自豪。
(鄭玉巧:本刊醫學顧問。著有《鄭玉巧育兒經》胎兒卷、嬰兒卷、幼兒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