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醫學的希望
我愿意把自己的慢性炎癥疾患,作為醫學研究的對象,這樣也許對社會是個貢獻。第一,慢性炎癥患者,體內是否存在阻塞物質?第二,這些阻塞物質,是否可以通過醫學方法排除?第三,排除這些阻塞物質,對治療慢性炎癥是否有積極的意義?根據我的經驗事實,我認為回答應該是肯定的,但需要醫學臨床和研究的論證。我希望醫學能關注我的問題,并隨時愿意接受有關醫院的醫學調查。
我從小多病,慢性胃炎(胃鏡確診)、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氣管炎(X光確診)、慢性頭痛、慢性腸炎等等,慢性炎癥困擾著我。在治療和護理這些慢性炎癥的過程中,自己有所體會,寫出來與有關讀者朋友交流,更希望得到醫生和專家的指正。
運動
咽喉病灶在未急性發病時也充血不消,中度腫大,僵化麻痹,基本無感覺、感受能力。急性發病時疼痛感很少,常伴蟲爬蟻咬的感覺,腫而不外突。患處充血,凝集不消,血液不易滲入交換,且微生物大量寄生繁殖,抗藥性很強。
服用阿司匹林,同時加強運動,大約一星期后,患處知覺感受力增強,完全麻痹狀態明顯改善;體溫調節能力增加,怕風怕冷狀況有所減輕。運動的關鍵作用是能讓血液流通暢快,從而祛除沉積在循環末端的微血栓。
我的運動方式,一種是反復按摩或扭動病灶處,感到局部熱乎了,再持續一會兒即可,局部效果很好。另一種方式是扭動全身,感到周身熱乎了,再持續一會兒即可,對全身效果不錯。多扭動才能讓血液流暢交換,進入肌體組織,結合用藥,有利于身體康復。
阻塞物質
微血栓被祛除后,胃、肝、腸、股骨頭等部位基本恢復了正常。頭面部和上呼吸道癥狀雖有所緩解,但阻塞感仍然明顯,像有一團東西,阻塞在里面,并有所移動。
運動下肢,反復拍打胸肺部,阻塞物質則上移,在上呼吸道和頭面部組織中,造成阻塞,產生脹痛感和相關炎癥。
有兩次發燒讓我意外有所收獲。發燒一天后,我感覺到病灶內的阻塞物質,好像被熱力熔化了,散開到全身各個部位,其中一部分散到皮膚,全身滲出一層稠油,不是微汗,同時感到病灶處輕松了許多。
慢性炎癥是不是衍生物沉積阻塞造成的?發燒、發熱對消除阻塞物質是否有積極作用?這些都需要醫學科學的證明,我這里不過是介紹自己的實際經歷,希望能成為醫生們的一種病歷參考。
一個很明顯的經驗事實,那就是,當我用運動的方法將阻塞物質逼迫到身體下部時,頭皮炎癥(脫屑、發癢、油膩)和頭痛毛病即隨之減輕,加服抗生素,癥狀完全消失。當阻塞物質又返回身體上部,原有癥狀又出現了,服用抗生素也無效。這在醫學上如何解釋?
不緊不慢
慢性炎癥不宜住院治療,在家里康復治療是常見的辦法。在家就要勞動,鍛煉,干家務。以我的體會,慢性炎癥患者,不能不運動,但不能劇烈運動。做家務事也一樣,不能匆忙急促,用盡全力,這樣會有損身體。因為動作太快太用力,屬無氧或缺氧運動,很快就會疲勞,還會因太熱,出大量汗水,濕透衣服,導致皮下微血管擴張,皮膚松弛,毛孔張開,稍有微風吹入,就感寒冷,而身體調節體溫能力本來就低,慢性炎癥因冷熱過敏而發病。
不緊不慢,不輕不重,從容不迫地做家務或做其他體力勞動,活動時保持身體暖熱適中,最多出點微汗,對恢復健康大有好處。
(本欄所發文章,是作者個人在疾病護理和用藥方面的體會,讀者如參考借鑒,需向醫生問詢,依醫囑行事。特此謹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