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世界醫學發展史,無論哪個民族、哪個國家,醫學均啟蒙于人類與大自然斗爭的實踐當中。最原始的療法是從自然療法開始的。自然醫學一向強調整體觀念,重視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取法自然,法于陰陽,和于數術,發現了種類繁多的天然醫藥,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藥物療法。幾千年來,經歷代醫家的研究和應用,得到了不斷的升華,形成了既有實際療效,又有堅實理論基礎的診療方法論體系。
西醫學以解剖學和生理學為基礎,以實證論和還原分析為主要認識手段,精細地研究人體結構和功能,探究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尋找疾病在器官、組織、細胞、生物大分子中的表現形態,生化特征,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從而在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這些成就,今天仍然是我們克服疾病的有效手段。但同時新的問題也產生了——令人信服的嚴密推理,關于細胞、器官、血液循環、大腦功能、生命信息、基因組等等生理、病理、生化、分子技術的實證醫學,如今遇到了難以逾越的障礙:面對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類病體,實證醫學暴露了缺乏辨證施治、總體調整生命機能的弊端。
臨床醫學實踐正面臨一系列棘手的難題:西醫治療病毒性疾病進展緩慢;毒素在病理中變化多端,西藥缺乏清理毒素的有效手段;抗生素所致二重感染、耐藥菌株的不斷增加,可能導致最終無法控制一些細菌性疾病的爆發和蔓延;一些化學合成藥物明顯的毒副作用,帶來大量藥源性疾病,讓人們猛然醒悟,化學性藥物的治療,并非重獲健康的萬全之策。
也許基因技術的發展,能夠讓醫學有朝一日,通過健康基因置換致病基因,從而幫助人們重新獲得健康。這種可能不是沒有,但問題在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治病手段在發展,疾病也在發展,而且可能變異出更怪、更難以治愈的疾病。愛滋病的出現和蔓延,人禽流感病毒株的不斷變異,都在說明單純依靠西醫迎接新疾病的挑戰,力不從心。
有鑒于此,反思西醫的思想風起云涌,醫學界和整個人類社會,開始從遠古、中古、古代人類積累下來的大量自然醫學的理念與方法中,感悟超越現代醫學局限的歷史支點。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向全人類發出“大力發展自然醫學”的號召,并將每年的10月22日,定為“傳統醫學日”。回歸自然、返樸歸真,已經成為醫學及人類健康的最新潮流。
結合目前人們高發的內分泌失調癥狀,經過不斷創新治療、總結經驗教訓,在回歸自然醫學的大背景下,醫療科學家們終于發現并達成了這樣的共識:真正能夠安全、有效防治內分泌失調等當代人類新型疾病癥狀的,恐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藥物,而是功能性營養食品。
我國藥物科學家們集自然醫學之精華研制發明出的“盈森牌澤芪膠囊”,獲得了國內外專家的一致好評。為防治內分泌失調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途徑,為2型糖尿病患者調節血脂、調節血糖,恢復正常健康狀態,帶來了無藥而醫的關懷,真正啟示了“上工治未病”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