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新經濟作家唐.塔斯考特(Don Tapscott),十多年前一本《數字化經濟》(《The Digital Economy》),預言了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又是這位唐先生,在考查了這兩年Web2.0的潮流、現象之后,新近又寫了一本《Wikinomics》。描述了從“舊網絡時代”到“新網絡時代” 該書的中文版即將面市,中國互聯網啟蒙人物之一、價值中國網總編輯胡泳先生應邀為本書中文版題寫了前言。
該書的副標題是:大規模協作將如何改變一切?(How Mass Collaboration Changes Everything) 如果讓我對標題作一個關鍵性解讀,我會談兩點。其一,“協作”(Collaboration)一詞與“合作”(Cooperation)不同,“協作”是非正式的、動態的、演進中的;而“合作”是有組織的、相對靜態的、目標指向性明確的。其二,唐氏所認為的WIKI經濟學,并不僅僅指WIKI百科模式本身,而是指各種形式的在線協作模式、各種協同過濾的模式。我印象比較深的有,Wikipedia-百科全書,Digg-新聞過濾,Del.icio.us-網站過濾等等。而唐氏自己也不僅僅滿足于只停留在理論層面,他告訴價值中國網,他自己的咨詢公司已準備在政府2.0、企業2.0、人才2.0等網絡協同領域,展開充分的探索實踐。
唐氏認為:今天,“新網絡”模式將是“進化地”來自“舊的網頁模式”。與“舊”的互聯網不同,新網絡 1)首先是一個數字化的“媒體”,而且是用戶也可以參與編寫的“媒體”;2)從原則上看,新網絡的用戶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參與到網絡平臺的應用中來。他認為“新網絡”的幾個要素是:blogsphere(博客空間)、collective intelligence(集體智能)、public square(公共廣場)、emergent /serendipitous innovation(自發的、偶發的創新)。同時,他還對比了網絡的成功者和失敗者的特征:1)失敗者發布一個網站;成功者擁有一個社區。2)失敗者建起一個帶圍墻的花園;成功者建設一個公共廣場。3)失敗者在內部創新;成功者與用戶一起創新。4)失敗者妒忌地守衛著他們的數據和軟件;成功者則與每一個人分享。
一、協作經濟對商業的影響。現在,讓我們比較一下傳統的商業思想,與“新協作經濟”的差異。我認為,在新經濟的環境下,商業領導人不僅僅是思考競爭、思考盈利,也要思考如何擁抱一個更為開放的“協作商業環境”——與傳統的商業智慧不同,商業領導者在考慮創新、差異化、企業競爭、人力資源管理、關注消費者、保護知識產權、全球化經營等各個方面,都面臨新的機會和挑戰。
(一)牽?Openness)。開放是與直接、透明度、自由、靈活度、擴張、參與等概念相聯系的商業實踐。我的觀點是,重要的領域比如人力資源管理,今天的企業應當開放其人才管理邊界,以吸引企業外的思想,和吸引企業外的人力資本——先將內部的人才開放,再吸引外部的人力。再比如產品標準是另一外開放的重要環節。我們已經看到開放源代碼、和開放系統已經成為軟件行業的同識了。還有就是開放式的溝通。對于企業的客戶、員工、股東等利益相關者,企業的信息要開放到什么程度,依然是一個困擾企業管理者的問題。但從總體趨勢來看,一定是越來越透明化。
(二)平等參與(Peering)。在整個人類歷史、和企業發展歷史上,各種形式的等級制,成為組織機構的主要形態。比如:教會、軍隊、政府、和企業。即使在今天,企業廣泛談論的鼓勵授權、團隊精神、啟發式管理等等管理技術,也是基于等級制基礎上的一點點的民主化努力。在可以看見的未來,等級制還不太可能馬上消失,但讓各方平等地參與管理的努力,卻是協作經濟所倡導的新模式。平等參與,是競爭力是巨大來源。
(三)牱窒?Sharing)。傳統的商業智慧認為,企業和個人應當保護其發明和知識產權,通過對專利、版權、和商標的注冊。所以,在舊經濟中,律師們的生意很好,因為不斷有侵權的行為發生。而今天,新經濟的、開放的知識產權模式開始流行。這其中一個大的矛盾就是,許多互聯網、和生物技術領域的企業發現,保護知識產權可能使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下降。作為解決辦法,現在有不少聰明的企業象對待共同基金(mutual fund)一樣,來對待知識產權——將有些知識產權開放,而將有些知識產權保護。而價值中國網在“分享”這一主題之下,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了。價值中國網同所有專家用戶分享網站的股權,共同創造,共同收益。
另一方面,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已經有新的方式了。早在1999年,我偶然地翻譯了一篇互聯網先鋒人物John Perry Barlow所著的《思想的經濟》一文。JPB當時就認為,在即將到來的互聯網時代,知識產權將極難保護。知識產權的收益方式將不再以物理的“印刷品”、或“光盤”等原子的方式來體現,而且如果以數字化產品體現,又極容易被盜版。知識產權的收益將產生于知識的實時傳播過程當中,就象一種表演、就象演唱會。價值中國網已經開始嘗試變革“舊的咨詢模式”,新的網絡咨詢模式就將是基于“表演的”、“個性化定制的”、“長尾”的“新知識消費方式”。
二、全球化的WIKI。唐氏認為,有幾個大的因素將導致全球經濟發生變化。(一)就是Web2.0。今天的網絡與.COM時代的非常不同,人們對網絡的接受,不僅僅是通過PC,而是通過許多不同的人所提供的服務;新的網絡已經不再是以HTML為基礎了,而是依靠信息及其傳播。節目的內容充滿了競爭性,因為網絡已經成為全球競爭的領域,傳統的技術需要采用最新的系統,為消費者提供服務。(二)是社會革命。社會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不同的行為方式,但是,現在有很多人有了一種共同的生活方式:寫博客。博客們對Wikinomics是有所了解的,協作經濟中的“國王”并不是內容,而是以內容與內容之間的關聯性;而協作經濟中的“公民”就是生產信息,也就是內容的人,而企業就是建立內容之間關聯性的組織,它應該組織人們進行內容的創造。因此,世界上許多舊形式的網站都將被新的了解自己的社區所取代,所以,我的企業不用網站的形式,而使用社區的形式。
三、WIKI社會學。WIKI社會學就是“網絡社會學”。我認為,我們除了在探索WIKI經濟學,我們還要探索WIKI社會學,作為對唐氏WIKI經濟學的補充——考查一下迄今為止的互聯網生態,參與到各種Web2.0實踐中的廣大網友們,有很大數量的人不是因為經濟的原因。有出于個人展示需要的、有純粹出于個人興趣愛好的等等。
另一方面,最近又一次引起大家關注的網絡實名制問題,也將是“網絡社會學”重要的實踐課題。實名和匿名的需求,都各有各的擁護者。作為極力倡導網絡實名制的價值中國網,我的觀點是,十多年前尼格羅龐蒂所說的“數字化生存”,現在正越來越成為事實。不能想象,一個真實的協作任務可以由一群匿名的人來完成。(實名制還有大量降低社會成本的益處。)只要再有幾年時間,我們一定可以看到,多數的職業人群都將“生存”在網絡上,而實名制就是個人的網絡ID認證。當然,還有大量的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要不要網絡實名制?實名制要不要立法?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個人與個人之間如何協作?個人和機構之間如何協作?協作過程中可能的法律糾紛如何解決?由誰來解決?等等。令人興奮的是,“網絡生存”這一場大戲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