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聲展,一個很難定義的展覽。
它很年輕,迄今為止才辦到第二屆。它夠另類,展覽地點不在美術館而在京滬穗蓉四地的購物中心。它豐富得有點像個大雜燴,建筑、產品、時裝、視覺、電影、聲音一應俱全,它有趣得讓你流連忘返,在像迷宮一樣的購物中心尋找可能出現的作家作品就好比跟著哈里森·福特出演“奪寶奇兵”。
大聲展,一個很難定義的展覽。
它很年輕,迄今為止才辦到第二屆。它夠另類,展覽地點不在美術館而在京滬穗蓉四地的購物中心。它豐富得有點像個大雜燴,建筑、產品、時裝、視覺、電影、聲音一應俱全,它有趣得讓你流連忘返,在像迷宮一樣的購物中心尋找可能出現的作家作品就好比跟著哈里森·福特出演“奪寶奇兵”。
8月16日,2007年大聲展北京站活動于當日在北京朝陽區尚都SOHO拉開序幕。此次巡展匯集了來自英國、荷蘭、中國以及香港等國家、地區眾多藝術家的各類作品,為北京市民提供了一場視聽盛宴。
尋寶游戲
大聲展是一個自發的展覽。2005年,歐寧和姜劍、錢騫、吉吉想做一個關注新一代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展覽,到處找贊助,最后找到了現代傳播集團。現代傳播集團由此發展出一種特殊的媒體行銷方法,亦即通過展覽去銷售它的廣告版面,而不是通過售賣藝術作品來獲得回報。這在中國的媒體工業中可以說是個首創。對它的發行終端(讀者)來說,展覽不僅提供了大量的閱讀內容,也提供了一次立體化的觀展體驗。大聲展可以算是媒體立體化營運的完美范例,特別是它的融資和推廣方式,在美術館和雙年展體制中是少有的。
2005年的大聲展首先在深圳OCAT舉辦,然后巡回到上海中信泰富廣場展出,到北京的時候,是在幸福村藝術中心。2007大聲展策展人歐寧提到第一屆大聲展對他的啟示,“我們感到最興奮的是在上海那一站,因為處于購物中心之中,它能遭遇到大量意料之外的觀眾,那是一些平常在其它藝術展覽里沒有見過的觀眾。有鑒于此,我們把2007年大聲展的場地都選擇在中國四個城市的四個大型購物中心里面。”
2007年6月23日,大聲展首先在廣州舉行。主辦方選擇了天河區的正佳廣場,它是亞洲最大的購物中心,每天的人流量有20萬人,周末的時候達到40萬。參展作品可愛有趣,引得大量好奇的觀眾對藝術品“動手動腳”。這倒正符合主辦方的想法,讓藝術從小眾變成大眾,從高高在上的精英意識蛻變成接近俯首皆拾的日常體驗。7月21日,大聲展拉開了為期兩周的上海展覽。位于上海閘北區的大寧國際商業廣場是一個新興的商業中心,錯綜復雜的建筑群落如同一個小型城市,有大量可使用的戶外空間,超過150位參展藝術家將建筑、產品、時裝、視覺、電影、聲音、英國專題、日本專題和特別項目等九大類別的作品安放在購物中心不同的樓層和空間。
在北京策展人選擇了SOHO尚都,這個場地與廣州正佳廣場比起來略小,但SOHO尚都支持在室外搭建不少專門的空間,主辦方也使用了它的地下車庫和一些走廊。基本上四個城市的場地都是使用購物中心的整體空間,而不僅僅是局部空間。策展人多次對場地進行考察研究,把所有可用空間整理出來,并建立了一個設計模型。購物中心里的商品、消費人群和參展作品、展覽觀眾共處于同一個空間,這樣對于一個展覽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有意思的是可以把購物體驗與觀展體驗融為一體。
本屆的展覽設計由北京的建筑師梁井宇來負責,他將作品分布在購物中心不同的樓層和空間,然后通過建構一些索引和導覽系統,來幫助觀眾找到自己所關注的作品。今年大聲展的觀展方式如同在Google上進行搜索。我們編輯的導覽手冊,里面有參展藝術家的詳細信息,每個城市展覽場地都附有一個導覽地圖,每張地圖都有幾種索引方法。例如以國別為索引,英國藝術家的作品雖然分布在不同樓層空間,但可以通過一條特定的線串聯標示出來,方便觀眾查找。除此之外,觀眾還可以通過作品類別或藝術家姓名A-Z來檢索,有一點像尋寶游戲。
購物中心與咖喱秀
購物中心是中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來新一輪經濟運動內爆的空間形式,發生在這個空間里的消費行為也是我們今天最常見的公共生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我們的公共記憶。在這種巨型的消費空間內嵌入一個藝術展覽,除了突破美術館和雙年展的一般展覽模式之外,主辦人更希望淡化藝術的殿堂感,讓藝術進入人們的生活,拉近與人們的距離。讓人們在休閑消費活動中偶遇藝術,發現藝術,也許比居高臨下地實施教育更能讓藝術進駐人心。
07大聲展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在每個城市的主展場之外,策展人發展了一種叫咖喱秀的外圍展形式。咖喱秀就是家里秀,即在私人公寓或小型辦公室舉辦的展覽和活動。傳統的展覽是在特定的展期內把觀眾集中到特定的展場,但07大聲展則通過咖喱秀把主展場聚集起來的人群再疏散到城市各個角落的不同私人空間。靈活的、游擊式的咖喱秀加上主體展覽前后大量的講座、學術會議、公共論壇等小型活動,可以把展覽的展期向前向后拉長。這樣做也是想表明,展覽不一定是特定時間特定場所內的特定活動,而應是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的日常生活經驗的一部分。
今年3月29日歐寧等策展人在廣州做了本屆大聲展的第一個講座,請英國的參展藝術家SebastienNoel來介紹他在新媒體領域的探索。4月1日他們邀請了紐約藝術家、建筑師和城市研究學者KyongPark在北京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來講底特律城市空心化的問題,這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很有參考意義。在中國,每個城市都在擴張,而農村卻在收縮。底特律的情況是因為福特汽車公司把工廠搬到郊區,這樣就導致內城的空心化,大量人遷走,引起了很多的社會問題。這個講座體現了策展人在策展實踐中所倡導的文化針對性。
與此同時,歐寧等人還發展了一些合作項目,例如4月8日的時候他們邀請英國的建筑師CelineCondorelli來到中國跟北京的建筑師王暉進行前期調研和對話,然后他們一起創作一件作品參加大聲展。這種合作可以探討文化的差異性和融合的可能性。特別是專門挑選王暉這樣一個建筑師,他不是海歸派,而完全是我們中國本土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建筑師。這樣差異越大,對話越精彩。
今年歐寧等策展人更想探討國族認同的問題。“我們的學術會議,將通過對藝術和設計歷史的鉤沉研究,以及與英國、日本和荷蘭等國家的對比研究,來探討怎樣在當代中國建立新的國族認同,即新的中國性。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國力不斷上升,奧運會舉辦在即,人人都在憧憬崛起的當下,這個話題不管是從藝術家來說,還是從政府來說,都是非常迫切的話題,我們想通過這個會議平臺把話題的討論深化。”
創意工業與社會價值
07大聲展搭建了一個9個人的國際策展團隊,來自國內和世界各地的參展藝術家超過150位。有英國文化協會和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兩個國際機構參與,其中英國文化協會是受到上一屆成功的感染而主動要求參與的。這樣一來,世界上兩個在創意工業方面比較活躍的國家都囊括在07大聲展里。
現在整個中國都在談論創意工業,但大多數人都只是看到創意的產業價值,而忽略了它的社會價值。所以07大聲展特別想強調社會價值。目前中國還是處于一個“前喻”型的社會,也就是說年長的人在這個社會里擁有話語權,年輕人很少有機會表達自己,大聲展就是要給他們提供一個能夠釋放自己能量的通道。因此,它的參展人主要以平均年齡在30左右的藝術家為主,觀眾的定位也非常年輕。從社會學角度來講,它能平衡年輕人作為社會弱勢群體的心理需要,緩解潛在的代際沖突,這就是它的社會價值。
在談到創意的時候,我們總是把焦點放在藝術、設計、電影、文化等方面,其實,我們更應關心社會創新的問題。比如說廣東有一個網名叫安豬的年輕人發起了一個叫做“多背一公斤”的項目,鼓勵那些去旅游的人,多背一公斤的文具和書刊,送給沿途貧窮地區的學生。這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創意,吸引了許多人踴躍參加。這個創意實際上調動了人們去從事一個慈善事業,人們做好事再不是出自國家的動員,而是出于內心的自覺,這對于目前中國的社會來說是一個偉大的進步,讓人看到公民社會的希望。如果說一個展覽要解決文化針對性,我覺得就應涉及類似的實踐。
人人都是策展人
“07大聲展有10個關鍵詞。這10個關鍵詞既不是展覽的主題,也不是作品的分類方法,而是經過大量尋訪藝術家以后,策展人根據他們的作品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和理念,總結出來的一些要點,以及我們專門策劃的一些特殊項目。它們包括:都市策略、新物質主義、仿生美學、社群連接、伊托邦(E-topia)、游擊文化、公共記憶、永續之夢、聽游記和咖喱秀。”策展人歐寧講到。
“都市策略”是指我們應如何應對中國目前劇烈的城市化現實。盡管我們最后無法邀請到莫斯科的建筑小組Iced-Over Architects和紐約藝術家Michael Rakowitz前來參加07大聲展,但是我在這里還是要提到他們的兩個作品。
Iced-Over Architects把用來清潔大廈外墻的吊臺改造成了供流浪漢睡覺的“浮床”,掛在大型的現代化公寓上,流浪漢們可以敲窗跟公寓里面的人借廁所、借水、借電等。這個作品顛倒了現代都市的空間結構,把現代公寓變成了流浪漢生活補給的一個附件。它可以說是無產者的“都市策略”,體現了非常激進的左派觀點,提出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的要求。Michael Rakowitz設計了一種塑料睡袋,流浪漢可以把大廈排氣管道排出的廢氣接入它的隔層中進行取暖。另外,為了讓露宿者躲避警察的驅趕,他還把帳篷設計成車罩形狀,形成一種偽裝。這也反映了都市貧困人口的生存策略。
這兩個作品均考慮到城市中的弱勢群體。在中國,城市化運動不僅沒有愈合反而拉大了貧富差距,其基尼指數已經接近崩潰的邊緣。法國建筑師Benjamin Beller注意到中國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巨型廣告牌背后的“剩余空間”,他通過簡單的加建,把這種空間變成了混合多種功能的簡易住宅:白天合上仍是廣告,晚上打開則變成廚房、臥室和露臺。這是本屆大聲展體量最大的參展作品,它的動機亦是出自為無家可歸家創造更多棲息空間。
“新物質主義”,是指重新找到一種觀看物質世界的新角度。來自阿姆斯特丹的參展藝術家吳明倫設計了一件衣服,既可以穿在自己身上,又可以穿在椅子上面,人可以變成椅子,椅子也可以變成人,人與物的互換,彰顯了物的權利:所謂物權,不應是指人對物的所有權,而是物自身的權利。而現居倫敦的荷蘭參展藝術家Simon Heijdens設計的地毯其實就是在地上用腐蝕材料腐蝕出來的圖案,他巧妙利用了物質的負形,即非物質。
“仿生美學”是指一種創意方法論,從動植物和自然界找尋創作靈感,例如Julia Lohmann設計的牛背凳,石川設計的樹冰箱;“社群連結”是指一種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社會組織方式,它以獨立雜志、網絡社區進行人群聚合,例如馬蒂(朱薇)創辦的電子雜志After 17和223(林志鵬)的影像博客;“伊托邦”是指電子技術創造了新的現實和世界觀,例如曹斐在Second Life上紀錄的線上奇觀;“游擊文化”是指一種新的無政府主義都市文化,例如Troika發明的游擊式短信投影儀幾乎是以電子涂鴉的方式實施了對都市空間的強占;“公共記憶”是從個人經驗出發對集體無意識的尋找,例如蔡凱的Lileiandhanmeimei品牌,路路(李心路)的“霹靂娃娃”系列產品和大嬰(任亦)的系列插圖;“永續之夢”是指文化保存、多樣化生活和可持續發展的理想,例如魏超、吳永紅和陳飛波的“影子計劃”,彭磊的電影《北海怪獸》。
“聽游記”是一個專門策劃的聲音藝術與城市地理研究相結合的項目。我們邀請下劃線工作室與眾多中國聲音藝術家對每個城市主展場周邊往返車程在40分鐘以內的區域進行研究,對它的建筑類別、功能、噪音指數進行采樣、分析,在此基礎上創造一個新的聲音作品,安裝在汽車上。觀眾坐在汽車上,按照藝術家選定的路線行走,這樣既可以聽著藝術家的聲音作品又可一邊感受城市街道的視覺印象。
“咖喱秀”,如前所述,就是在家里做展覽。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發性,如果你有話要說,有東西要秀,咖喱秀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它沒有任何的約束,而且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通常展覽都需要印畫冊,而咖喱秀可以用特別節省的方式來做,例如用電腦打印然后再復印的方式來制作。咖喱秀可以通過口頭宣傳,通過網站、博客或者郵件的方式來發布信息。你不能只是叫你的朋友來參加,還應該通過網上征集公開的觀眾,突破小圈子的局限,開放一個討論的通道。為了測試咖喱秀的效果,我們做了大量的實驗,已經在蘭州、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深圳、大連、成都等城市組織了超過10場的咖喱秀。
大聲展其實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平臺,有各種資源可供我們調配。但我們為什么還要鼓勵咖喱秀呢?我們就是想試一試,在沒有資源或只有少量資源的情況下,展覽能做成什么樣子。如果沒有資源或極少資源而仍能操作展覽,那說明人人都是策展人這句話并非是一個夢想。“唯一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設計師用他們的作品反抗與嘲笑禁忌,他們堅信,有一種美麗,是要靠智慧與勇氣去欣賞的。
策展人簡介
姜劍,1975年生于貴陽。1998年畢業于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系。2000年在北京與友人合作創立平面設計公司Studio Nexus并擔任藝術指導。2002年初留學澳大利亞,兩年后畢業于悉尼科技大學,獲設計與建筑學系(DAB)設計碩士學位。2003年,他與夏青青、柳呈劼在悉尼創辦新媒體設計組合Joyn:Design,活躍于國際互聯網上的設計交流和協作,作品入選澳大利亞Sydney Esquiess設計節,Curvey設計展,Semi-Permanent 04,美國Neomu雜志及英國Digit雜志等。現在悉尼與Joyn:Design成員一起致力于當代視覺文化推廣及獨立出版物的編輯設計。
錢騫,1979年出生于成都。2001年畢業于中國外交學院英語專業,后去英國留學。2002年畢業于愛丁堡大學建筑系,獲設計與數碼媒體碩士學位。2003年在北京奧美互動做資深設計師,其間為英國大使館Think UK項目所設計的網站獲得了香港4A廣告互動金獎, 并入圍2004年紐約國際廣告節和2004年倫敦國際廣告節(LIAA)。目前,他在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設計系任教,并活躍于互聯網。個人作品曾入選日本2004年DOTMOV數碼影像節,第八屆墨西哥國際海報雙年展及Design is Kinky出版的Semi-Permanent 04一書, 并受到日本Web Designing雜志和新加坡TAXI在線設計雜志的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