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古時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稱為“重九”或“重陽”。按照習俗,人們在這天要賞菊飲酒、登高遠眺,以除不祥,于是,重陽又被稱為“秋”、“菊節”、“金節”、“登高節”等等。因九九與“久久”諧音,有長久長壽之意,故又被定為“老人節”,成了一個尊老愛老的重要節日。

重陽節作為一個傳統節日,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據漢代劉歆《西京雜記》記載,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遭呂后慘害后,侍女賈某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從此,過重陽節的風俗漸漸流行。三國時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記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重陽節的習俗在當時已頗為盛行。到了唐代,重陽節被確立為正式的節日,諸多習俗歷代相沿且至今。在《紅樓夢》一書里,重陽節前后,發生了很多美麗的故事,如結海棠社、吟菊花詩、開螃蟹宴、作螃蟹詠等等,而其中“長安涎口盼重陽”、“慰語重陽會有期”等詩句,更是明確點明了這些活動與重陽習俗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
重陽節的風俗豐富多彩,據晉人周處《風土記》記載:“以重陽相會,登山飲酒,謂登高會,又名茱萸會。” 又據唐代孫思邈《齊人月令》記載:“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還。”可見,登高飲宴是重陽節里一項重要的活動。《紅樓夢》中開螃蟹宴時,席設藕香榭,山坡上下大擺宴席,一時間登臨賞桂,持螯賦詩,好不熱鬧!
關于重陽和登高是怎樣聯系起來的,梁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一書里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東漢時,汝河有瘟魔,每年九月初九都要出來作惡。有一名叫恒景的男子,一心除掉瘟魔,不畏艱險,登上高山,拜師學藝。方士費長房送給恒景一個茱萸囊,一盅菊花酒,密授避邪用法。最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刺死瘟魔,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免災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另外,重陽正值豐收季節,秋高氣爽,云淡風清,黃花遍野,金桂飄香,也正是登山游覽的好時節。正如李白在《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一詩中所寫:“九日天氣晴,登高無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漢分。”如果說寒食節是人們冬季蟄居后出室暢游重回自然懷抱的節日,那么重陽節便是秋寒將至時對青青世界具有告別意義的節日,所以素有寒食“踏青”,重陽“辭青”之說。

與重陽節的登高習俗相呼應的還有一個節日——人日。清人趙翼在《陔余叢考》中記載:“登高不獨九月也。昌黎有《人日城南登高》詩:《隋書·元胄傳》:‘文帝正月十五日與近臣登高’,是人日及上元皆登高矣。”人日就是農歷正月初七。傳說女媧創萬物的時候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到了第七天才把人創造出來,所以這天叫作“人日”。人日和重陽時令不同,吃的東西不同,喝的酒也不同,唯有登高這一活動是相同的。過去人日登高是要賦詩的,其中較有名的要數隋代詩人薛道衡的《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關于重陽節登高也有很多名篇佳作,其中較有名的要數唐代詩人杜甫的七律《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登到高處,眺望遠方,往往引發歸鄉之思。所以人們往往以登高賦詩來表達思鄉之情,從而使得重陽節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文化魅力和文人感情。如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所寫,“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表達了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和羈旅愁思。
說到“遍插茱萸少一人”,究竟什么是茱萸?茱萸是一種味道很強烈的草,雅號“辟邪翁”,又叫作“艾子”、“越椒”,可以插在頭上,佩帶于臂,也可做成香囊隨身佩帶,古人認為可以辟邪除穢。除了遍插茱萸,還有頭戴菊花的習俗。《紅樓夢》第三十八回中,“蕉下客”賈探春就作了一首《簪菊》,簪菊就是插菊花于鬢發之上。據宋人周密《乾淳歲時記》載:“都人九月九日,飲新酒,泛萸簪菊。”又史正志《菊譜》云:“唐(李綽)《輦下歲時記》:九月宮掖間,爭插菊花,民俗尤甚。杜牧詩曰:‘黃花插滿頭’。”重陽節插萸簪菊之風,在唐代已很普遍,到了宋代,更有將彩色絹帛剪成茱萸或菊花的形狀來相贈佩帶的情形。
說完登高,不妨再說說吃糕。重陽糕是重陽節最主要的節令食品,又稱菊糕、花糕、五色糕等,一般是用面粉蒸制而成,輔之以棗、栗、肉,質地松軟,香糯可口,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重陽食糕,以“糕”諧“高”,有“步步高升”之意。明人謝肇《五雜俎》云:“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祝曰:‘愿兒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吃糕之意。”重陽糕制無定法,有的做成九層寶塔狀,上面做兩只小羊,暗合“重陽(羊)”之意;還有的在糕上插一面小紅紙旗,點上蠟燭,以“燈糕”諧“登高”之意。歷代詩作寫到重陽糕的有很多,如清人蔡云就有《重陽糕》一詩:“蒸出棗糕滿店香,依然風雨古重陽。織工一飲登高酒,篝火鳴機夜作忙。”《紅樓夢》第三十七回中,重陽節前,襲人遣宋嬤嬤給史湘云送去兩個小掐絲盒子,一個裝的是紅菱和雞頭兩樣鮮果,另一個裝的是一碟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清代袁枚《隨園食單》有“栗糕”條云:“煮栗極爛,以純糯粉加糖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陽小食也。” 可見,重陽糕不僅是應景的節令食品,更是極其講究的美味佳點。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賞菊
菊花是我國的十大傳統名花之一,與梅、蘭、竹并稱為“四君子”。重陽節正值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開時,孤標傲世、儀態萬方,黃巢詠菊詩云:“滿城盡帶黃金甲”。故農歷九月稱為“菊月”,把菊花稱為“九花”。在菊花怒放的重陽節里,賞菊是一項重要內容。據《乾淳歲時記》記載,當時宮里到了重陽節要陳列出千萬盆菊花,供人欣賞,晚上還要點菊花燈,其熱鬧情況不亞于元宵燈節。還有一些富貴人家,將數百盆菊花布置成山、塔等立體形狀,并結綴出吉祥字樣,如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九花山子》所云:“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庋廣廈中,前軒后輊,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

如此良辰美景,豈可無酒相助?所以在賞菊的同時,飲菊花酒就成為重陽節活動的重要節目。過去的菊花酒很有講究,不是單指賞菊飲酒,也不是簡單地把菊花浸泡在酒里,而是在頭一年的重陽節這天,把菊花采摘下來,將花和嫩葉摻在黍米里一起釀制,存上一年,到下一年的重陽節當天拿出來喝。所謂“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秋風蕭瑟,而菊花臨霜傲立,氣韻高潔。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菊花情有獨鐘,留下了不勝枚舉的詠菊佳作。“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東晉詩人陶淵明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詩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正如他在《九日閑居詩序》中所云:“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他的詠菊詩備受后人推崇,如“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將菊花的形象與自己不同世俗合污的志趣聯系在一起。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假借林黛玉之口,吟出“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可見陶詩影響之深遠。而曹公對菊花的吟詠興趣也決不在陶潛之下,光是在《紅樓夢》里,詠菊之作就達十二首之多。
曹公筆下的紅樓女子,或訪菊,或憶菊,或問菊,或畫菊,寄托著各自不同的思緒和情懷。其中,黛玉的《詠菊》、《問菊》、《菊夢》三首詩拔得頭籌,一句“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更是菊花詩的絕唱。問菊等于問自己,既歌詠了菊花的亮節高風,也道出了自己不為世俗理解的孤獨和苦悶。

《紅樓夢》第三十八回堪稱全書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一個篇章。曹公將紅樓群芳的婉約與金秋菊花的孤傲結合在一起,以女性詩章的流光溢彩,給菊花詩史平添了一抹不可多得的清新雅致。這些詩不僅本身對情對景,而且詩中有詩,以讖語性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抒發個人情懷的同時,預示了各自的人生命運。
“持螯更喜桂陰涼,潑醋擂姜興欲狂”——詠蟹
重陽節之前,賈蕓給賈寶玉送來兩盆白海棠,由這兩盆花引出了一組海棠詩。史湘云知道后趕緊跑來,不由分說,也和了兩首詩。得到眾人贊揚后,她意猶未盡,主動請纓,要自罰做東。然而,“襁褓中,父母嘆雙亡。縱居那綺羅叢,誰知嬌養?”靠叔嬸撫養長大的史湘云實在是沒有足夠的財力,還是善解人意的寶釵想出了一個主意。她令人從自家當鋪一個伙計的田上,要了幾簍肥螃蟹來,以史湘云的名義請一大家子人賞桂吃蟹,等酒醉飯飽之后,詩社就自然而然地起來了。用薛寶釵自己的話說,這是一個既瞻前顧后、又要自己便宜、又不得罪人、大家有趣的兩全主意。
第二天果然就把螃蟹宴開起來了,席設藕香榭。半酣之后,眾人有看花的,有嬉鬧的,也有弄水看魚的,等等。史湘云因為做東,故“讓一回襲人等,招呼山坡下的眾人只管放量吃”,行文當中還出現了四個字—— “出一回神”。史湘云“出一回神”,又“讓一回”眾人,仔細品味這個細節,其實韻味無窮。史湘云“幸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愛說愛笑,愛玩愛鬧,或割腥啖膻,或醉臥花蔭,這樣一個性格開朗的人,為什么會“出一回神”呢?
聯系這頓螃蟹宴看,雖然是以史湘云名義做東,但錢是薛寶釵出的,拿著別人的錢給自己做臉,心里該是什么滋味?其二,人多蟹少,用平兒的話說:“哪里夠,不過都是有名兒的吃兩個子。那些散眾的,也有摸得著的,也有摸不著的。”也就是說,螃蟹是不夠吃的。這就引出史湘云出神的第二個內容,拿著不夠吃的東西還“讓一回”眾人,招呼大家放開量吃,心里又該是什么滋味?史湘云能不出一回神嗎?《紅樓夢》有一個重要的寫法叫做“不寫而寫,” 單從這四個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么多內容來,恐怕不寫的部分更耐人尋味。

菊花詩后有螃蟹詠。三首詠蟹詩,分別為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所作。由于三人的性格志趣各不相同,其詩作的內容和風格也大相徑庭。
賈寶玉的詠蟹詩眾人都覺得饒有趣味,唯林黛玉揶揄道:“這樣的詩,要一百首也有。”林黛玉自己的一首確在寶玉之上。此回一舉奪魁的是薛寶釵,一句“眼前道路無經緯,皮里春秋空黑黃”,既是對螃蟹的形象描寫,又是對“世人”的辛辣諷刺,所以眾人拍手叫絕,稱其為食螃蟹絕唱,“只是諷刺世人太毒了些”。“皮里春秋”是指人不學無術,“春秋”有三個含義,一是指時光,春去秋來;二是指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三是指先秦魯國的史書,后常用以借代歷史著作的名稱,如《呂氏春秋》等等。春秋是史書,實際上什么書不是史書呢?所謂六經皆史也,《詩》、《書》、《禮》、《樂》、《易》、《春秋》無一不承載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薛寶釵用螃蟹來諷刺世人,實際上也是曹雪芹在警醒世人。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在紛繁的現代生活中,人們終日奔波,想必早已無法想象古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份閑適了。我們無法改變世界匆忙的腳步,但可以改變自己緊張的心情。借著重陽節,登高遠眺,把酒賞菊,寄情山水之間,讓自己的生活多一些古意,未始不是一件善待自己的、最應該做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