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是茶葉生產和消費大國,茶園面積列世界第一,產量列世界第二位。然而近年來,我國茶葉在國際上的銷售卻困難重重,去年我國茶葉不僅價格持續下跌,而且還頻頻遭歐盟和東南亞國家的各種壁壘。
年初南方罕見的雨雪冰凍惡劣天氣使我國茶產業遭到重創,近來,南方各茶葉主產區首季出口量驟減的消息不斷傳出。業界人士分析,受雪災影響,今年春茶減產已成定局,后期茶葉出口將受到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制約。在國際上,盡管茶葉需求日趨旺盛,但歐盟、日本將于下半年再次提高茶葉農藥殘留標準,將使我國的茶葉出口“雪上加霜”。
記者從黃埔海關了解到,受惡劣天氣影響,今年南方各地茶葉普遍減產,新茶上市比往年推遲了一個多月,除烏龍茶因主要產地福建受災影響較小,出口略有增長以外,普洱茶和紅茶等品種均由于減產而出口量大幅下降。1~2月,廣東省茶葉出口1123噸,比去年同期減少40.1%;出口額419.5萬美元,同比減少36%。來自寧波海關的數據也顯示,前2個月浙江省出口茶葉2.6萬噸,價值5002萬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4%和2.1%,12.9%;主要出口產品綠茶的出口量為2.48萬噸,下降14.2%,占同期浙江省茶葉出口總量的95.4%。據分析,今冬遭遇的雨雪冰凍災害是浙江茶葉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

據湖南相關部門人士介紹,今年全省140萬畝茶園在雪災中全部遭到凍害,受害率達100%,70%以上的茶園凍害程度達3~5級(5級為最高級)。湖南省內新開辟的幼齡茶園,特別是一些高寒、高海拔山區的茶苗幾乎全部死亡,需要重新栽植;新茶園建設整體至少將倒退1~2年;茶苗、母本園受害嚴重,一些茶葉加工廠廠房和設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據此計算,湖南省春茶將減產30%~50%,行業直接經濟損失將達3億元以上。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重災面前,各茶葉主產區和出口企業已經在積極救災,確保產量,力挽出口下滑的局面。作為省茶葉龍頭企業,湖南省茶業公司有關負責人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很有信心地表示。由于公司在雪災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及時采取了派出技術骨干深入受災一線指導補損重建工作等一系列抗冰救災措施,并籌集巨資收購茶農手中的庫存茶葉,加上運輸受阻去年底尚有部分存貨,今春公司的茶葉出口并未受到太大的影響,一季度的茶葉出口量仍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約28%。
實際上,雪災給該公司造成的損失仍可說是十分慘重的,共有2.2萬畝新開辟茶園茶苗被凍死,6.8萬畝茶園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傷損失,損失達2億元;另外公司在湖南省改造擴建的100個茶葉收購網點中被積雪積冰壓垮81個,15家茶葉加工廠遭受廠房倒塌、機器損毀等損失,部分茶農戶住房被冰雪壓垮,平均每戶損失4000元以上。通過采取積極的救災措施,公司籌集了600萬元資金訂購茶苗4000萬株,按實際補種面積無償提供給受災茶農。另外籌集1億元資金,將茶農手中庫存的5000噸茶葉全部以現金收購,解決了茶農的后顧之憂,也為茶農恢復災后的再生產提供了資金支持。據收購完成后的統計,這批茶葉的收購價格平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
據“信陽毛尖”的故鄉河南省信陽市茶產業辦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全市80萬畝茶園全部遭遇雪災后,有關部門立即組織100多名科技人員深入茶山地頭,了解茶樹受災情況,并根據調查情況,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減災恢復生產計劃,幫助茶農恢復生產。目前主要茶產區的生產正在恢復。
今年我國茶葉出口除了面臨產量減少等困境,還將迎來國外再次抬高的綠色壁壘的挑戰。從9月1號開始,歐盟對出口到歐盟的茶葉檢驗將從原來有100多項增加到200多項。另外,今年歐盟將實施新的更為嚴格的茶葉農藥殘留標準,不僅正式禁止含有化學活性物質的320種農藥在境內銷售,從8月1日起還將對殘留在茶葉中的硫丹限量從30mg/kg調整為0.01mg/kg。這一新標準相當于把檢測標準嚴格了3000倍。
日本對從我國進口茶葉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原來常規對日出口茶葉法檢有10項,而目前日本又加檢了5項有機磷部分。同時,日本還將于明年5月起實施新的食品衛生法,其中對茶葉農殘限制也有明顯變化,設限農藥殘留由83種增加到約144種;設限以外的農藥殘留全部按“一律標準”即限量為0.01ppm。日本采用的“一律標準”,將大大增加我國出口茶葉農藥被檢出的概率。
據寧波海關人士介紹,由于近年頻遭國外綠色壁壘,加之人民幣升值、食品安全風波等因素影響,寧波口岸茶葉出口增速逐步放緩。究其原因,是缺少統一標準和知名品牌。目前我國制定的涉及茶葉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省級地方標準接近500項,但缺乏專門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部分茶葉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的技術指標存在沖突,而且茶葉標準更新速度滯后,標準技術指標落后于生產發展。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我國茶產業防范國外綠色壁壘、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減弱,以致于當前茶葉出口屢屢遭遇綠色壁壘。
對于我國茶葉出口的嚴峻形勢,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吳錫瑞認為,收入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歐盟出口跌幅較大”。受到歐盟綠色壁壘的影響,我國對歐盟的茶葉出口呈逐年下降趨勢。去年1~9月,我國對歐盟出口量和出口額分別為10175噸和1829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39.16%和34.355%。廣東、福建、廣西茶葉出口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就連茶葉出口大省——浙江省也在逐步失去歐盟和日本市場。
據吳錫瑞介紹,去年我國茶葉出口銳減,除了歐盟設置貿易壁壘原因外,越南、印度尼西亞等茶葉大國也開始重視茶葉生產,其產品價格更為低廉,對中國茶葉出口沖擊很大。
實際上,除了外部原因外,我國茶葉生產自身的弱點更值得重視,我國擁有世界23%的茶葉品種,但其茶葉的世界市場份額卻只有6%。在我國茶葉出口權和經營權放開后,茶葉出口基本上處于無序競爭的狀態。
專家分析,造成我國茶葉出口下降的首要原因是,我國茶葉經營分散,企業生產規模小、生產方式和生產設備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缺乏領軍的龍頭企業。大量的鄉鎮、個體小茶廠在我國茶葉產區里遍地開花,幾乎每家每戶就是一個茶葉加工廠。目前全國的茶葉產值約為70億元,全國有6.7萬家茶葉初制廠,每家茶廠加工量不足10噸,而且絕大多數企業生產設備陳舊、落后,工藝粗糙,管理水平低下。
另外,與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茶葉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國際知名品牌少。雖然我國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名優茶多達數百種,但其實上是有名茶而無名牌,外銷茶基本上以散裝為主,僅僅是充當了國外品牌的原料。比如,像英國這樣的非產茶國卻擁有“立頓”國際名牌茶。而目前國內名優茶僅占茶葉總產量的15.8%,由于缺乏資金,科技投入有限,茶葉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夠,品種單一,茶葉深加工產品以及高附加值茶制品的開發明顯不足。
針對我國目前茶葉出口形勢,專家認為要改變現狀,首先是走產業化的道路。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總經理童京漢說,企業規模小,影響了茶葉的綜合競爭能力和整個行業效益的提高,到目前為止,我國沒有一家能在茶的產供銷各環節都占主導地位的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培育龍頭企業,實施“大茶葉”戰略,是振興中國茶葉產業的必由之路。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茶葉分會副主任蔡軍也認為,建立完善和科學的標準化體系,提高茶葉生產組織化程度、實現茶葉生產適度規模,是增加茶葉出口的有效途徑。另外,他還認為,對于我國的茶葉企業而言,當務之急是提高茶葉的質量,開發有機茶。增強企業的科技創新意識、企業自律意識、增加市場追蹤檢查手段,使我國茶葉在面對市場沖擊的前提下,獲得一定的發展空間。
另有專家提出,減輕我國茶葉稅收可以增強茶葉產業國際競爭力。自從1994年新稅制出臺后,茶葉的稅賦加重,茶農負擔過重,種茶積極性受挫,也影響茶葉產業發展后勁。我國茶葉的稅賦,比世界上稅賦最高的阿根廷還要高出1.5倍,比印度、斯里蘭卡等重要產茶國更高出許多。由于負擔過重,不少地方茶葉采摘粗放,加工不及時,造成品質低下,有的地方甚至出現茶農毀茶、茶園荒蕪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