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現在還不當生活方式是回事,你就可能會被拋棄。
4年前,在國內櫥柜業諸侯割據、紛爭四起的時候,有個做櫥柜的老板跟我說,我不是賣櫥柜的。我當時特不理解,你就是做櫥柜的,不賣櫥柜賣什么? 他回答說,我是提供生活方式的。跟許多人的反應一樣,我也是詫異了半天,覺得他在故弄玄虛或是瞎炒概念。
但是今天,當他的企業的年銷售額從3個億到了8個億,當大腕明星云集他的旗艦店去挑選一整套的“生活方式”時,我覺得他是有想法的商人。
光有想法不成,還要把想法付諸實踐。
在國內的櫥柜企業打規模戰、價格戰的時候,這個老板找來了德國、意大利和中國香港的一群設計師,把櫥柜做得更加時尚和國際化,價格不降反升;在別的企業抱怨競爭激烈、利潤有限的時候,這個老板忙著推出了內門、衛浴等一系列相關產品,為的是豐富他的生活方式內涵;在那些斥巨資雄心勃勃殺入櫥柜業的巨頭開始退縮時,這個老板為自己選定了一家德國工藝的裝修隊伍,據說,他們裝修的報價能把富人嚇一跳。
如今,這個老板的生活方式販賣得已經比較成功了,我周圍一些朋友裝修新居,總以買他們一套櫥柜為榮,如果不是考慮經濟承受能力,全套家居甚至加上裝修都是他們的東西當然更棒了。
如果你覺得裝修未免沉重的話,或許可以到星巴克逛逛。
我周圍有一群人,約人談事總喜歡說,“去星巴克吧!”在這個彌漫著咖啡香氣的空間里,你可以看看周圍的人,無論是在做什么——聊天、看書、敲電腦——似乎都有一種陶醉感。所以,那句“我不在辦公室,就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盡管有“剽竊”的嫌疑,但卻很是貼切。
實際上,這些人絕不是在消費那20多元錢的咖啡,而是在消費一種體驗,一種生活方式,而這也正是星巴克的老板最想要的。
這是一筆很簡單的賬:如果是消費咖啡,哪怕一杯上百元,也并非持續性的,他今天可以在星巴克,明天可能就去了上島;但如果是消費一種生活方式,則意味著20多元的咖啡會一杯接一杯、源源不斷。
如果你留意,就會發現,哈根達斯、必勝客等的連鎖巨頭,甚至迪斯尼,其實都與星巴克的生活方式經營理念相似;迪斯尼甚至宣稱,“迪斯尼所帶給你的將全部是快樂的回憶,無論什么時候。”
同許多父親一樣,我也反對3歲的兒子總喜歡吃肯德基或者麥當勞,可是某天,我忽然發現,兒子喜歡的不是肯德基的雞翅和漢堡包,而是享受那樣一種生活方式。
說直白些,生活方式與消費的最大區別,無非是前者給消費賦予了一種文化色彩,使之定勢化,甚至以所謂引領潮流的名義;而具體的產品及服務,當然要與這種方式相得益彰。譬如,美國西北航空的一則廣告甚至說,“先定義你的生活方式,再選擇適合你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這樣的廣告,在國內同行看來,或許會覺得不知所云,——航空公司要做廣告,肯定要宣傳我的票價如何實惠、座椅如何舒適、服務如何周到、配餐如何可口啊,怎么會跟生活方式扯上關系呢?
但這就是差距所在。據說,海爾集團CEO張瑞敏在歐洲進行家庭市場調查時,當問及歐洲某個品牌的電水壺與海爾產品的比較時,女主人指著那個電水壺回答,“張先生,這是一件工藝品。”很顯然,這位女主人是把那個品牌當作生活方式的提供商了,而海爾不是。
說到這里,不由得擔心,如果我們中國最知名的企業都不開竅,并局限于僅僅提供產品或服務的慣性思維的話,談何跟那些巨頭們同臺競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