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發明視窗軟件、前蘇聯解體后不過二十年,全球化和網絡村推促全球經濟產生巨變,新富豪出現。淘兒音樂城一夕被蘋果計算機的iPod打敗,Google和eBay迅速躥起,創造千億元市值。
按照管理專家大前研一的感嘆,這是繼發現美洲新大陸五百多年以來,首度出現重要性相當的變革。而且更加值得企業家注意的是,大前研一還深信,新經濟面貌尚未成形,因此現在沒有專家,所以,大家都還有機會——慘敗或者大贏的機會。
看著最近幾家不賺錢的互聯網公司獲得的投資就是幾千萬美元,不少生意做得很大的企業家苦笑,真的看不懂這個環境。但是退一步看,消費者用點擊給那些互聯網公司投票,并非只是貪新鮮為好玩,里面大有企業戰略和市場變化的玄機。
從技術應用的角度來看,Web2.0就是以Blog、Tag、SNS、RSS、Wiki、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網絡對內容與人的新組織方式,由這些技術能夠更方便地組織構建起一個網絡大社區。
而新經濟2.0帶來的實質推動之一就是,如何真正實現讓用戶參與到市場博弈中來。28年多的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市場上,生產者、品牌持有者、營銷者之間的互動和博弈已經轟轟烈烈,但消費者由于分散而沒有獲得相應的話語權。如何改變市場參與者的傳統思維,還權于消費者,實現從“資源中心”、 “渠道中心”到“需求中心”的轉變?如何獲得、集成“消費信息”,怎樣固化這些信息使之成為明確的市場需求?新經濟的核心能力就是比“舊經濟”更有效地找到并掌握這些需求。
社會的絕對共識沒有了,相對共識則在不斷強烈PK,經常帶著火藥味。據社會學家說,人均1000美元之后,社會特征就是這樣,要到人均8000美元的時候,社會價值觀才能趨向穩定。這聽上去確實讓人有點沮喪,那可不是三五年能夠達到的指標吧。人家是穩定社會的數字化,我們是轉型社會的數字化,我們生活在一個激動人心、又有些茫然的信息時代。
新經濟、互聯網、新媒體帶來的改變有時會形成一種幻覺。因為伴隨其中不僅有便捷、效率和快樂,還有困難、失措和苦痛。
以傳統媒體行業遭遇到的新媒體挑戰來說,有人歸納出現了以下的重大變化:內容生產要參與、信息選擇要針對、話語權力要分享、傳播壟斷要打破、接收平臺要無縫。最后還要加一句:都得免費。
顯然,未來的企業,將必須注意到以下這些方面:消費者參與、產品的針對性、銷售的互動、良好的溝通管道和盡可能的低成本。
舊經濟時代的傳統企業,共同的課題就是,如何在你的客戶因為新的傳播方式的誘惑,而越來越容易漸行漸遠的時候,找到方法來保持住同客戶的親密接觸,事實上,不管愿意與否,絕大多數的中國公司,都面臨變革的考驗。在傳統的企業內部,如果賦予創造性的員工以更多的權力,采用激進的而且具有潛在風險的新方式推動業務向前發展,那么對于那些因為出色的分析和技術能力,而不是突出的創造和領導能力而被雇傭的經理人員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鼓舞他們的事情。而在網絡公司等新經濟企業內,先天的企業價值取向就提供了一條截然不同的改革路徑,因此可以較為容易擺脫長期以來企業缺乏經營準繩和增值底線的傳統積習。
當然,我們也可以體味巴菲特說的,快就是慢。僅僅是為了根據客戶需求定做產品并非競爭取勝的充分條件。而更多時候,企業開始要思考,如何幫助客戶接受企業的轉型和變化。這一點上,在中國的環境和國際有所不同,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他們的起跑線是一樣的。看看Google中國和微軟中國的發展就知道了。所以,誰能更好地維系客戶,不僅僅取決于溝通技術,也不取決于資本多寡,更多時候較量的是,誰能夠對中國的市場、中國的客戶,做到“知其道,用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