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的民營企業家而言,商場無異于一場競爭慘烈的比賽。在形勢瞬息萬變的賽場上,有的民營企業家們表現出了超強的適應能力——他們會根據實際情況,在“土帽子” 、“紅帽子”、“洋帽子”之間巧妙地自由轉換,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帽子戲法”。
“帽子戲法”是英文Hat-trick的意譯,它源于劉易斯·卡洛爾的童話《愛麗斯漫游奇境記》——書中一位制帽匠能夠出神入化地用帽子變戲法。
后來,“帽子戲法”被借用到英國的板球比賽之中。板球隊員使用的球拍是一塊木板,打的是紅皮小球,凡進板球場觀賽的球迷都嚴格遵守著一條規矩:一邁進球場大門便須脫帽,這意味著對球場上所有球員、裁判和觀眾的尊重。在這里,帽子就代表了尊重。 一般說來,板球投手能用連續3個球得分,是件相當牛的事。早在19世紀,板球俱樂部碰到這樣牛的事,便授予那個投手一頂帽子,作為一種至上的榮譽象征,而且觀看比賽的觀眾也會脫下帽子向選手致意。
“帽子戲法”的稱呼后來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體育競賽場合,尤其是橄欖球比賽和足球比賽。只要運動員有獨中三元的表現,就被譽稱為“帽子戲法”。
對于中國的民營企業家而言,商場無異于一場競爭慘烈的比賽。在形勢瞬息萬變的賽場上,有的民營企業家們表現出了超強的適應能力——他們會根據實際情況,在“土帽子” 、“紅帽子”、“洋帽子”之間巧妙地自由轉換,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帽子戲法”。
“紅帽子”的悲喜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西部某省,有一家知名私營企業,經營的是涉外業務的賓館。老總辦公室原來掛有一張價值不菲的虎皮,因為業務蒸蒸日上,需要對賓館進行重新裝修,于是這位老總決定把它先拿回家保存。不多久,他卻接到了檢查機關的起訴書,罪名是侵占集體財產。他才想起,自己的企業曾經掛靠過國有單位。幾經折騰,最后雖然免除了牢獄之災,但企業卻因此垮了,他也只得遠走他鄉。
這個故事具有寓言的意義——民營企業是羊,雖然反應靈活卻體格孱弱,即使戴上“紅帽子”披上“虎皮”行得一時的威風,但在關鍵時候卻往往丟盔棄甲敗下陣來。
與上述民營企業家的“悲壯”相比,有“紅色民營企業家”之稱的蔣錫培則更顯機智與幸運,在企業發展的二十年時間里,把“紅帽子”戴了又取、取了又戴,而企業卻在這眼花繚亂的戴取之間飛速發展……
1991年,蔣錫培在家鄉某個開發區建廠。這個家庭式小作坊,主要產品只有照明用電線,生意卻出奇地好,成立當年即實現銷售收入462萬元,第二年更是達到1800多萬元。但在考慮擴大生產規模時,蔣錫培卻遭到了銀行的“白眼”。 蔣清晰地記得當時去拜訪一位銀行行長:抱著一大堆甲魚、鮭魚等特產,蔣告訴行長自己有多得不得了的定單,銀行資金投入進去一定可以得到豐厚的回報,但是行長也很無奈:“小蔣啊,不是我不支持你,國家的政策我也不能違背啊。”
蔣錫培靈機一動,主動向當地的鄉政府提出改制,把自辦企業變為了鄉辦企業。1992年后,正是江蘇及沿海地帶“戴紅帽子”現象盛行的時期,一頂“紅帽子”,意味著從銀行貸款、職工福利,到稅收,都可以得到政策支持;但是要獲得這頂帽子,卻要付出“所有權”的代價。
為了企業的發展,蔣錫培已經不顧一切了。事實證明,這頂“小紅帽”為蔣錫培帶來了巨大的實惠——因為大量的政策與資金的支持,遠東集團在1994年銷售規模第一次突破億元大關,成為江蘇宜興最大的企業。
但不久,鄉鎮企業產權不清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開明的當地政府主動提出了退出。于是,在政府文件下發后三個月,遠東迅速完成資產評估,年末全面推行股份制改革,在宜興市第一個摘掉了“紅帽子”。此后的1995、1996年的生產效率得以爆發式增長——兩年時間遠東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82.8%和126.5%。
1996年的一次偶然機會,蔣錫培再次戴上了“紅帽子”。經過近一年16次之多的談判,華能、華電、中國電網、江蘇電力等大型國企決定和遠東集團一起共同投資1.02億元,建立混合所有制企業——江蘇新遠東電纜有限公司。在當時,這被政府視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個突破,而遠東也借四大國企的入股,迅速實現同行業第一。
2001年,在國退民進的潮流中,蔣錫培又成功摘掉了第二頂“紅帽子”。遠東與華能等國有股、集體股股東簽署協議,回購68%的國有股和7%的集體股,遠東再次實現民營化。
蔣錫培對時機拿捏得當,在“紅帽子”的戴與摘之間顯得游刃有余,最終把“紅帽子”變成他推進企業快速發展的
一個最佳“魔術道具”。
像蔣錫培一樣,國內很多民營企業家在前兩年掀起了一股“脫帽”熱潮。2006年10月中旬,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鐘攸平在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座談會上透露,工商總局正在研究名為集體實為私人投資企業的變更登記工作,推動各種所有制企業的公平競爭。鐘攸平所說的“名為集體實為私人投資企業”,正是通常所說的“紅帽子”企業。中央部委層面出手研究為“紅帽子”企業“摘帽”,這還是第一次。
其實早在2005年末,國務院高層就曾在一份內參上批示,要求認真研究、努力解決好名為集體企業實為私人投資企業的變更登記問題。國務院最終確定,由工商總局負責研究并提出解決方案。據國家工商總局人士介紹,在過去的五六年間,山東省有1萬多家集體企業摘掉了“紅帽子”,全國其他地區“紅帽子”企業均有不同幅度的減少。
“洋帽子”滿天飛
近年來,很多民營企業又掀起了一股戴“洋帽子”的潮流。比如,本來是“土著”的內企,卻紛紛跑到“鳥不拉屎”的某些太平洋深處的小島上去注冊,然后搖身一變為外資企業;更有本來發展勢頭良好的民企,選擇了直接向外資出讓企業控制權。此舉的目的,為的就是取得和外企一樣的稅收優惠政策。據了解,中國目前吸引的外資中,有至少20%是“假外資”,這種投機現象人為地擴大了外匯供給,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
在2006年被外資收購的中國企業名單上,我們可以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字:水井坊、統一潤滑油、蘇泊爾、德力西、家世界、五星電器#8943;#8943;根據有關數據表明:2005年發生在中國的并購總額高達618億美元,但到了2006年,這一數字迅速變成1006億美元,這一年在中國發生的股權交易金額比2005年的增幅高達63%,遠遠高于全球同期水平。而外資的收購狂潮,是推進這個數額暴增的重要原因。以至于在業內流行這樣一個笑話:在紐約飛往北京的一架飛機的商務艙內,十個乘客中竟有九個人是來中國收購企業的。另外一個人本來是來中國旅游的,但他在首都機場下了飛機后,馬上又買票飛回紐約。他干嗎去了?回去借錢去了!
面對滿天飛舞的“洋帽子”,很多人表現了深深的擔憂,去年關于凱雷收購徐工案的激烈爭論,便是一次集中爆發。但面對眾人的擔憂和責難,蘇泊爾總裁蘇顯澤有自己的算盤:“如果利用國際的成本來融合中國的資源,讓別人支付我們國際化的代價,是否會事半功倍呢?”
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現象的根源:作為非國民的外企,卻能享受超國民的待遇,外資企業所得稅率只有24%和15%,在低稅率基礎上還有“兩免三減半”和行業特殊減半優惠;而屬于真正國民的內企,卻一直遭遇非國民的冷遇,要交納高達33%的企業所得稅。
中國的企業所得稅一直像一個“怪胎”。導致這個“怪胎”產生的是兩部法律——一部是針對內資企業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另一部是針對外資企業實行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根據這兩部法律,內資企業統一稅率33%,內資微利企業享受27%和18%的照顧稅率;外資企業所得稅率為24%和15%,在低稅率基礎上還有“兩免三減半”和行業特殊減半優惠,再加上稅前扣除標準和退稅優惠的不同。綜合各種因素計算,外資企業實際稅負為11%左右,內資企業綜合稅負在20%至24%之間,是外資企業稅負的兩倍有余。
給外企一雙善飛的翅膀,卻給內企一副沉重的腳鐐,你讓他們如何同臺競爭?一個國家的企業所得稅卻分為兩種,這在全球范圍內都是罕見的,也是世貿組織不允許的,更不符合公平公正的發展競爭原則。“雙軌稅制”造成了內外資企業之間、投資地區不同的外資企業之間稅負相差懸殊,這種做法有悖于公平競爭這一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阻礙了內資企業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提升的進程,大大制約了內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抑制或沖擊了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對國家的長期經濟發展而言實在是弊多利少。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外資創造了中國約33%的GDP,卻只繳納了中國約20%的稅收;而外資企業所帶來的就業機會,更是比他們擠垮的內資企業所造成的下崗工人少得多!
而奇怪的是,這種“媚外賤內”的事情,卻在中國持續存在了十數年而得不到更改。真是一大怪事!
“土帽子”開始吃香
“怪事”在近期似乎有了改變的極大可能——在2006年12月舉行的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5次會議上,《企業所得稅法》(草案)經過表決,決定提請第二年的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而在今年年初的全國人大會議上,《企業所得稅法》終獲通過。這表明,在不久的將來,兩稅將合而為一,稅率統一為25%。
這個看似理所應當的結果背后,卻是各個利益相關方激烈的角逐——
首先感到難以適從的是外資企業。早在2005年1月14日,便有54家在華跨國公司針對兩稅合一可能對自己產生的影響,聯合向國務院法制辦提交了一份報告,要求“取消對外資企業優惠政策應有一個5到10年的過渡期”。據有關資料顯示:作為外資企業的西門子集團,每年從稅收的優惠政策中的獲益大概占銷售額的5%,按照2006財年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504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計算,西門子集團至少從中獲益25.2億元人民幣。如果兩稅合并,這部分巨額利益將煙消云散。

而兩稅合并的出臺,來自國內的最大阻力是商務部。商務部由外經貿部門脫胎而來,吸引外資是他們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們一直對中國不斷增長的境外投資而充滿自豪感。而取消外企優惠政策可能帶來的外資外逸,無疑是對他們成果的抹殺。所以商務部一再強調,外資對于中國的作用非常深遠,應該繼續大力增加外資數量,而中國面臨世界范圍激烈的引資競爭,對于外資的優惠政策還不宜全部取消。否則,外資有可能加速流向越南和韓國等優惠非常明顯的國家。2005年7月1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部長助理陳健就明確提出,現階段中國相對勞動力成本在上升,資源又短缺,在沒有相對穩定的、可靠的替代政策的情況下,應該繼續保持吸收外資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一些地方政府對兩稅合并也極為排斥。我國的各種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都有各種各樣繁雜的稅收優惠措施。近年來,國內各地對外資的爭奪愈演愈烈,近乎白熱化,招商引資一直是衡量官員政績的重要方面。對于東部一些地區,外資已經成為經濟和財稅的支柱。而吸引外資的重要手段,除了充裕的土地供應和日益擴張的廣闊市場,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優惠的稅收政策。而兩稅合并的大風一刮,逐利而居的外資企業肯定會更加謹慎。
中國的民營企業一直是“苦孩子”,他們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的掙扎更為彰目。而兩稅合一的法案通過后,很多國內企業表現出了極大的歡迎態度,尤其是民營企業家更是感到歡欣鼓舞。今年參加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就深深地感慨說:“兩稅合一,我們民營企業家盼了十多年了!”相信更多取得平等待遇的民營企業家們,會把頭上的“紅帽子”、“洋帽子”拋開,重新戴回最讓自己感到舒坦的“土帽子”。
從“紅帽子”到“洋帽子”再到“土帽子”,這背后是政府對民營企業的態度和政策的更迭。但愿以后的中國企業界,不再發生“張冠李戴”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