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由于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經濟發展的步伐,其結果不但影響了當地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制約了這些地區新農村的建設和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筆者認為,影響山區農業發展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山區的耕地多屬于坡地,不適宜機械化耕作,效率難以提高;其次是山區特別是北方山區大都缺水,澆灌難以進行,收獲難以保障;第三是受傳統耕作習慣的影響,長期沿用祖祖輩輩廣種薄收和靠天吃飯的耕作模式;第四是產業化程度較低,深加工程度不夠,影響了其農牧產品的經濟效益。另外,山區還往往由于品種單一,缺乏優良品種、政府扶持以及專家指導等因素,使得山區農牧業長期處于低產、低效、發展緩慢的境地。以山西省汾西縣為例,全縣殘垣溝壑密布,90%以上都是坡地,加上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和自然條件的限制,導致其農業經濟發展緩慢,經濟收入低下。怎樣使山區的經濟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較快地增加山區人民的經濟收入,以達到脫貧致富、快速奔小康的目標,不但是山區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建設新農村、建設小康社會面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思路:
一、山區經濟發展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培育特色農業
山區應該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發揮其獨特的自然優勢。我國現有耕地約18.3億畝,人均1.4畝,而山區由于人口密度相對較低,人均耕地大都在3畝以上。因此,人均耕地較多,地域寬廣是山區的特有優勢。另外,山區大都沒有工業,是綠色農業的天然產區。所以,山區的獨特優勢就在于耕地較多,污染較少。如何發展這一優勢,也就成為山區發展經濟的優勢所在。為此,山區應該根據地域特色和自身優勢,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山區經濟。要根據當地的日照、氣溫、降雨、土壤、風力、水源以及運輸條件等諸多因素考慮種養品種和農牧結構。一般來說,山區經濟應農、林、牧結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農作物種植可以馬鈴薯、雜糧、藥材以及耐貧瘠、耐干旱、易管理的作物為主。林業發展則以果木、牧草和經濟林為主,結合生態農業的需要,打造綠色農業品牌,并從改善當地生態等方面綜合考慮。牧業要結合當地的傳統養殖品種,結合引進生長速度快、經濟價值高的新品種,同時要在專家指導下對本地品種進行必要的雜交和改良,充分利用當地的作物秸稈和牧草等資源,增加農民的收入。比如,除了傳統的牛羊豬雞兔外,還可以進行特種養殖如鹿、狐、鴕鳥、鴿子等。在汾西,還可以根據當地的條件嘗試進行野豬的馴養,以及栽桑養蠶,開辟新的種養模式等。一般來說,由于山區通常以坡地為主,不適宜機械化耕作,因此應以種植經濟作物如果木、藥材、雜糧和牧草為好。拿汾西來說,由于當地平均海拔在1 000米以上,早晚溫差大,光照時間有保障,適合核桃生長。根據這一特點,縣委縣政府確立了種植核桃經濟林的發展戰略。經過幾年的引導和培育,現已發展核桃林5萬余畝,初步形成了以勍香鎮、邢家要鄉為主的核桃林區,年產核桃在40萬千克以上。按經濟效益核算,在汾西,坡地一般畝產小麥不足200千克,毛收入每畝僅200左右元;如種植核桃,每畝可收核桃干果150千克以上,收入超過2 000元,幾乎是種植糧食作物的10倍。因此,發展特色農業不但是山區發展的最佳選擇,同時也是山區農業獲得高效益的最好途徑。
二、山區經濟發展要適應市場的要求,注重品種的改良
山區經濟發展必須要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的勢頭。一方面,山區經濟有自己的特色和傳統模式,另一方面,必須根據市場的需求來不斷調整和改進自己的種養品種,在保留自身優勢產品的同時,根據市場的發展和需要,不斷更新、改進和改良品種,順應市場的需求。在計劃經濟時代,農民大都以從我需求的角度考慮種養,滿足于自給自足的現狀。而在市場經濟時代,則應以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綜合考慮其種養結構。特別是在山區,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只有這樣,山區經濟的發展才能步入快車道,才能使當地人民的收入不斷提高,使山區經濟的發展進入良性循環。山區經濟發展適應市場需要的另一個重要舉措是要對農、林、牧產品進行深加工,增加其產品的市場價值。拿汾西來說,如果僅僅是出售核桃干果,每千克最多只能賣到20元左右。而如果加工成核桃果仁或核桃飲料,則可以成倍增加核桃自身的經濟價值。
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的另外一點是山區需要對品種進行改良,盡量采用新技術。山區經濟包括山區農業、牧業和林業同樣需要不斷對當地的品種進行改良,要通過引進新的優良品種,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由于山區土地一般肥力差,保水性弱,因此果木和作物品種要選用耐貧瘠、耐旱力強的品種為宜,如棗樹、杏樹、核桃、板栗等,牧草可選用根系發達、生長快的品種如草苜蓿等。同時,要聘請專家給予技術指導,從種子的選用、蟲害的防治、產品的收獲儲藏以及銷售等多環節上給予幫助和引導。特別是新品種,要及時對種養戶進行集中培訓,及時掌握必要的種養技能,以保障農民得到預期的效益。
三、山區經濟發展需要政府給予支持,合理安排種植結構
山區的經濟發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山區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靈,農民居住分散,加上受傳統種養模式的束縛以及思想觀念滯后等因素,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山區經濟的發展。為此,需要當地政府給予引導和支持。政府特別是農業部門可以從政策上給予支持,這包括經過市場調查,結合當地山區的實際尋求適合當地山區種養而又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從宏觀上給予調控,從技術上給予指導,從資金上給予補貼,從產品的銷售等環節上給予協調。尤其是要結合當地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做好調產工作的同時,必須在資金上給予一定量的補貼,在種苗和幼畜的供應上做好保障,在產品的銷路上疏通渠道,以此調動山區農民的種養積極性。如果能與大公司或政府相關部門簽署供銷合同,讓農民吃上“定心丸”,那么,讓他們在收入上能得到保障,農民們就能安心種養,產業結構調整也就能得到順利實施。

同時,山區由于人均土地較多,對于耕地種植的的份額,需要進行綜合考慮。一方面要能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其耕作能力和成本投入。筆者認為“三三制”比較適合山區種植的實際。所謂“三三制”就是糧食作物種植數量1/3,果木種植數量1/3,牧草種植數量1/3。至于養殖數量則應根據農民個人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
四、山區經濟發展要形成規模,走生態農業的道路
山區的經濟必須走規?;穆纷?,逐漸培育和形成市場。產品可以單一,但種養數量必須形成規模,以便使產品占領一定份額的市場,獲得穩定的市場。要做到這一點,也要有一個引導和培育的過程,特別是對山區農業進行產業化調整的初期,要多方面給予扶持。一旦形成規模,農民的種養效益得到提高,收入大幅度增加,就可以逐步形成良性循環。如果能有意識地逐步培養并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不但農民的收入有了保證,同時山區的經濟發展也就能步入快速發展的道路。以山西神池縣為例,當地原來就有飼養肉羊的傳統,但由于數量較少,經濟效益不明顯。經過近些年縣政府的不斷扶持,全縣出現了許多養殖專業戶,現已形成了數十萬只的養殖規模,產品不但順利銷往全省,而且還外銷到了北京、內蒙古、河北等地;不但有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而且知名度和影響也越來越大。
山區的經濟發展必須走生態農業、走綠色農業的路子。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綠色農產品、綠色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而在山區打造綠色經濟、生產綠色農產品的優勢也正在凸現出來。因此,在山區發展經濟的進程中,種植中要以綠色肥料和農家肥為主,盡量不施用化肥。在蟲害防治上要以生物和人工為主,不施毒性強的農藥,避免產生污染,以適應市場和人們對產品的安全需求。
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山區人口數量較多,是我國貧困人口居多的地方,也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如上所述,只要充分發揮山區的自身優勢,順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依靠當地政府的扶持,不斷引進和改良品種,對產品進行深加工,就一定可以使山區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山區人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提升,我國新農村和小康社會的建設也就有了可靠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