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邊緣地帶,在樓宇與院落之間,在繁雜和喧囂之中,寬敞的街道和窄窄的小巷交融,它們既有城市的繁華鬧市韻味,又有村落特有的格局,現代文明與傳統意識在這里發生碰撞。耕地沒有了,農渠不見了,一切都被城市林立的建筑所包圍……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城中村如何進行改造,如何發展集體經濟,走出一條共同富裕的道路?山西省長治市高新開發區史家莊村以豐富的文化活動為載體,以提高農民素質為突破口,把土地資源作為市場經濟的經營要素,搞活土地流轉機制,激活農村經濟,使集體經濟建設與村民素質提高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城中村發展的成功之路。
近年來,在黨支部書記原書文、村委主任王小明的帶領下,史家莊村圍繞“發展生產、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方針,全方位推進新農村建設。
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村容村貌煥新一新。他們對村內所轄的大街小巷全面進行改造,16個主要街巷鋪設了高標準油路,其他小巷進行了硬化,全村街巷、路面照明率達到100%。以白化、硬化、綠化、美化、改水、改廁、改廚、改圈為主要內容的“四化四改”,使村內變得干凈整潔。全村建起環衛隊,建立了監督管理機制,把清掃、保潔等工作納入了規范化管理范圍。村內、村外道路兩旁見縫插綠,喬、灌、花、草合理布局,綠化、美化、香化有機結合,使道路沿線林木成網,形成一條條綠化帶,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村委投資170萬元,對村民家庭供水設施進行“一戶一表”水表出戶改造,并且移交給供水公司管理,徹底解決了多年來村民吃水難的問題。投資30萬元對本村住戶實施了用電遠程控制“戶表”改造,并移交給供電公司管理,從根本上解決了多年來供電管理不善的問題。投資300萬元,委托市政慧泉公司對村內主要街道排水進行了改造。經村支兩委多方運籌和努力,2007年9月啟動了村民住宅樓建設工程,重點解決部分村民住房困難問題。
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協調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建立。他們加強村級醫療衛生保健體系建設,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站,配備必要的醫務人員和救護藥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救助制度,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減輕了農民負擔。在村委樓內建立了村民科技書屋、圖書、影像資料室,方便村民閱讀,同時還定期開展科學技術及專業技能培訓教育活動,開放了老年活動中心、閱覽室、黨員活動室、會議室,豐富了農民文化生活。新建了史家莊小學,在村中廣場建籃球場,兼作羽毛球場,安裝了乒乓球臺和體育鍛煉器材。
村里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于生活困難需要救助的人員,集體每月發放一定標準的最低生活保障費;對60歲以上老人每月發放100元生活費,每年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發放一定的補助;對本村考上大學的學生,給予一定的資助。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逐步建立退休養老保障制度,以實現村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基本生活有保障的目標。
發展產業,夯實基礎,農村經濟得到健康快速發展。史家莊村的食品加工廠,解決就業100余名,木材加工廠解決就業20余名。已落戶的企業有中國石化加油站,今年有意向入駐的企業有中天汽校、勝捷銘泰4S汽車銷售公司、清潔汽車加氣站、市公共汽車停車場。這些企業的入駐壯大了集體經濟,為部分村民提供了就業門路。隨著城市的發展,就地經商者約占農戶的20%,村民收入30%來自于三產。同時,通過集體用地出租,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
史家莊村近年來的迅速發展,印證了開放改革的硬道理,推進城鄉一體化,提升城市的品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史家莊兩委的工作也得到廣大村民的認可。
2008年,史家莊村將以經濟發展為主要工作重點,努力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大開發力度,不斷縮小城鄉差距,穩定發展現有的集體經濟。逐步實現舊村變新村、農民變市民、村委變居委、土地由集體所有變國家所有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