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外廬先生等的《中國思想通史》是一部系統(tǒng)完整且具特色的關于中國思想史的著作,共五卷六冊。二百六十萬字。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侯外廬先生對中國古代社會史的研究告一段落。決定寫一部中國古代思想史,將社會史與思想史結(jié)合起來。1947年他寫成《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這是他研究中國思想史的第一個成果。
侯外廬先生接著研究中國近代社會與思想史,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寫成《中國近代思想學說史》。
1946年春季,侯外廬先生與杜國庠、陳家康、趙紀彬先生一起擬定了關于寫作《中國思想通史》的計劃。1947年6月,《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出版,作者為侯外廬、杜國庠、趙紀彬先生。1949年《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二卷、三卷在上海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除原有作者外,增加了邱漢生先生。
1957年侯外廬先生在幾位年輕助手的協(xié)助下,對《中國思想通史》第一、二、三卷加以修訂和增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脫胎于外廬先生《近代中國思想學說史》,其中的第一、二編,即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部分,于1955年經(jīng)補充修訂,單獨成書,名《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1956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改名《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
《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于1957年開始著述,1960年上半年曲人民出版社出版,論述從隋唐至宋明時期思想史,上下兩冊。共九十六萬字。除外廬先生外,參加撰述的還有趙紀彬、邱漢生、白壽彝、楊榮國、韓國磐諸先生,以及諸青(這是當時五位青年學人的集體名字,他們是:李學勤、楊超、林英、何兆武、張豈之)。 《中國思想通史》,從寫作、出版、修訂、再版,歷時較長,正值時代和社會的激變時期。在這個時期,外廬先生等前輩學者在生活動蕩中,承受各種壓力,堅持學術研究,完成了卷帙大、質(zhì)量高的著作。新中國建立以后,《中國思想通史》版權(quán)歸人民出版社。多次再版,受到讀者和學術界歡迎。2008年正當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學術文化研究倍受重視,人民出版社決定改版重印《中國思想通史》,既可告慰于前輩學人在天之靈,對后來者則是有益的獎勵和鞭策。更加重要的是,向國內(nèi)外學者貢獻一部經(jīng)過數(shù)十年檢驗的有價值的新版學術著作。
侯外廬先生等的《中國思想通史》,是二十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著作力求將中國社會史和思想史的研究熔為一爐,本著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精神,對中國思想史的內(nèi)涵、演進、特色等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和論述。希望讀者在閱讀時能對每卷的“緒論”予以關注。外廬先生對于中國古代社會有獨到的見解,由此入手去解剖中國思想的演變歷史,力求觸到思想史的實質(zhì)。 《中國思想通史》的學術價值還在于,外聲先生等發(fā)掘并解析了一批以往被研究者忽視的思想家,如嵇康、呂才、劉知幾、劉禹錫、柳宗元、王安石、黃震、馬端臨、王艮、何心隱、方以智等。其中有些人物雖然早已為人熟知,但并不是被視為思想家而列于史冊。外廬先生用“異端”一詞指稱上述某些思想家。他所說“異端”是指追求理性覺醒、獨立思考、有創(chuàng)新價值的嗯想,與雒護神,學與專制的“正宗”思想相對。
我們從《中國思想通史》中還可以看到,作者們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學術研究方法,特別是清代乾嘉樸學的實證方法,將此作為從整體上對思想史進行分析的馬克思主義方法的補充,以達到二者的圓融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作者們的高深國學修養(yǎng)。外廬先生對王國維史學方法有過精深的研究;杜國庠先生對我國墨家的思想和邏輯有獨到的見解,趙紀彬先生對章太炎的學術研究方法有系統(tǒng)的論述;邱漢生先生精于古史考證,并長于義理發(fā)揮。他們的這些優(yōu)長點結(jié)合起來,人們從《中國思想通史》中可以看到,其中對于思想家生平的詳盡論述與某些疑點的考證,對一些思想史文獻版本的研究,或者關于某一思想文獻中字與詞的考釋,力求做到有據(jù)。因為考辨詳實,有的學人說《中國思想通史》可以作為比較系統(tǒng)的關于中國思想史的資料來讀,這正是它久銷不衰的原因之一。
眾所皆知。任何一部學術著作放在歷史長河中去考察,都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和不足,由后來者加以提高;正因為如此。才有學術和文化的進步。我們應當以歷史和發(fā)展的觀點來閱讀外廬先生等的《中國思想通史》,將繼承和發(fā)展結(jié)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