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學說史》6卷本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思想學說通史。這個特點體現為三方面:
一、全書六卷,研究范圍上起中國文明起源時代,下至清代。中國文明起源于距今5000年前,研究中國思想自當從文明起源時代開始。但由于種種原因,近代以來的同類著作,有的從商周時代寫起,有的甚至從春秋戰國時代寫起,將中國文明和中國思想的歷史砍去了五分之二至二分之一,不能不說是很大的缺憾。這套《中國思想學說史》作了很大努力,利用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將研究的起點上溯到中國文明起源時代,力求完整描述中國思想發展的全過程,以符合通史的要求。由于資料不足和當前研究水平限制,本書對于商周以上中國思想的描述相當粗略,但畢竟前進了一步。
二、從整體來看,這套《中國思想學說史》研究了歷史上的中國思想學說的各個組成部分,包括經學、子學、宗教思想、科技思想等,而且對于各個時代思想學說形成、發展、流變的社會背景作了研究。由于各個時期的不同思想學說有主次之分,不能對每個時代的各種思想學說平均用力而不分輕重地加以介紹,但這套《中國思想學說史》力求描繪出各個時代思想學說的全貌。在揭示思想的社會史背景問題上,這套書繼承前人重視社會經濟分析的科學方法,同時擴大了觀察視野,注意到當時社會經濟以外的社會生活領域,多層面說明思想的社會歷史背景。
三、這套《中國思想學說史》重視研究思想發展的連續性。通史不等于斷代史簡單相加,它要揭示歷史發展的連續性。研究思想發展的連續性本來是通史性質的思想史著述的著重點之一,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說明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特點。前人研究中國思想學說史,已經對此做過很好的討論,例如指出近兩千年來中國思想發展的經學形式,即是從思想學術形式方面揭示了近兩千年中國思想發展的連續性。但是,由于偏重于強調各個時代新思想與舊思想的對立斗爭,有時候忽視新思想與以前思想文化之間的聯系。這套《中國思想學說史》,在研究中國思想發展的連續性方面有新進展。先秦卷對春秋戰國諸子學說與西周思想文化的關系做了考察,肯定了諸子學說與西周思想文化的源流關系。說明不僅儒家學說是如此,最激進的法家學說也是如此,也與西周思想文化有源流關系。魏晉南北朝卷對玄學的研究,宋元卷、明清卷對理學的研究,也注意揭示玄學、理學與經學的源流關系。這些努力力圖從思想發展本身的連續性上體現通史的要求,與思想學說史的斷代研究、專題研究特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