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思想史的研究,侯外廬無疑是碩果累累的開創者。他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通過吸收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對中國思想史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做了明確回答,形成中國思想史研究領域最有代表性的見解。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中國思想史學科理論與方法的認識發生了一些變化。討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思想史是否需要運用哲學觀念來剖析?有人提出中國思想史應與哲學史保持一定距離,認為參照西方哲學來挖掘中國思想,既不能證明中國思想有西方那樣的哲學,也不符合中國思想的特點。其次,如何從學術史的角度深化思想史的研究?有學者深感過于主觀化的詮釋不符合中國思想史的真實,認為傳統學術史的方法如目錄學、版本學、??睂W、輯佚學仍然是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正途,考古學、人類學、民族學的方法是中國思想史研究的輔助。其三,思想史研究如何與社會史研究相結合?與過去把思想史置于中國社會經濟史的具體背景的做法不同,人們關于社會史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有學者提出社會史應該更加關注社會經濟生活以外的其他生活方式。
張豈之教授主持的《中國思想學說史》6卷9冊本,在繼承和發揚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基本觀點的基礎上,對中國思想史的理論問題、方法問題以及許多重大學術問題,提出了獨立的看法:
1 明確了中國思想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該書認為:學科理論與方法創新是在充分消化前輩學者研究成果基礎上的創新,理解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加明晰我們現有的基礎和努力的方向。侯外廬對中國思想史的學科定位,是在繼承中國思想學術研究傳統、吸收西方學術理論的基礎、參照同時代學人研究成果基礎上所做出的科學判斷。他所揭示的中國文明早熟論、私有觀念缺乏是中國封建社會最突出的特點、實踐方式的變化不能改變封建土地國有制的實質、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具有與西方啟蒙思想不同特點等種種論點,是中國思想史研究重要的創見。
2 勾勒出中國思想發展的歷史的整體面貌。該書共分先秦卷、兩漢卷、魏晉卷、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共6卷,其中每卷又基本分為社會篇、經學篇、子學篇、宗教篇、科技篇,力圖全面展示各歷史時期中國思想發展史的整體狀況以及每一種思想學說的完整的發展歷史,既有助于讀者了解中國思想發展的全貌,也有助于讀者了解每類思想內容的深度。
3 論述了以前中國思想史研究的許多薄弱環節,推進了中國思想史一系列問題的解決。例如先秦卷詳細敘述了前諸子時代的思想發展歷程;兩漢卷詳細敘述了經學思潮在漢代的發展歷史,分析了經學與漢代政治的結合程度,澄清了關于經今、古文之爭的一系列模糊認識;魏晉南北朝卷詳細論述了玄學思潮的曲折變化,對東晉玄學思潮的繼續發展以及它與佛、道二教的滲透給予了高度重視,彌補了以往研究的不足;隋唐卷對于紛繁復雜的佛學理論體系做了精煉而準確的釋讀,補充了6—9世紀佛教宗派沖突與融合的大量史實。宋元卷充分展示了理學思潮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揭示出理學思潮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明清卷對乾嘉學者的學術理念提出了富有創見的討論。上述研究,充分展示該書立足于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前沿,具有獨立的、成系統的觀點。
4 反映出新材料的發現,吸收了相關最新研究成果。該書對于考古的最新進展給予了充分關注。如先秦卷論述中國思想的起源,大量使用最新考古發現。論述儒、道思想,充分運用郭店楚簡和馬王堆出土帛書,在充分理解出土文獻的基礎上,對孔子思想的發展過程以及先秦重要文獻《中庸》的屬性,都做出了新的判斷。秦漢卷之子學篇,對考古發現也特別重視,舉凡秦漢時期的與子學相關的文獻和文物都基本有所涉及。該書對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也給予充分吸收。如魏晉及宋元卷關于社會史的研究,就吸取了當前學術界關于社會史研究的許多見解;隋唐卷與明清卷的科技篇引用了目前學術界關于天文數學史研究的大量成果,提高了學術涵量。
《中國思想學說史》6卷本是一部在中國思想史研究理論上有創新,在研究方法上有進展,在論述上有深度的專著,是近年來中國思想史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它的出版對于推動中國思想史學科建設將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