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與中華文化具有密切的內在關系,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我們認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主要特征有:
第一 民族性。因為它是“中華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家園,沒有了民族性,則即為全球化文化、精神所淹沒,中國及中華民族也將在世界不復存在。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和弘揚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第二 多元一體性。因為中華民族本身是多元一體的,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甚至相同信仰的族群,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精神,是多元的;但這些多元文化又長期共存,相互影響、交融,形成一體的中華文化和精神。因此,我們可將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視為“多元精神和諧的共同體”。多元與一體的關系,就是“和而不同”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共同精神家園,百花齊放,絢麗多彩。
第三 包容性。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在文化(包括思想、宗教及精神)上。一直具有包容性,善于汲納其他民族包括外來民族的文化,并融入本民族的文化。因此,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僅要有統一、共有的精神,也應包容(包含)各民族、各地區優秀的文化和精神。
第四 創新性。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建立在中華文化基礎上的,而中華文化有其發展的基本特點和規律,即變異性和穩定性。在構建、弘揚現代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必須不斷發展和創新,在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同時,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不斷積極創新。因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也是隨時代而發展、變化,不斷汲取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思想及一切先進的精神而加以創新。
如何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其具體的途徑是什么?黨的十七大報告已明確指出,就是要在“弘揚中華文化”的過程中來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下面我們僅對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具體途徑作一些探索。
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首先必須高度重視和堅持保護中華民族多元的各民族傳統文化。在現代化沖擊下,各族傳統文化已出現淡化和被破壞的情況;而且保護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是構建、弘揚中華文化,而且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前提和基礎。如何保護中華傳統文化?在我國經歷50多年的社會實踐中,已取得了不少的經驗。也有“文革”十年慘痛教訓。歸納起來,主要是:
其一,應以立法形式頒布一系列保護各民族文化的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務院對宣傳報導和文藝創作而頒布的一系列法規文件等。對于民族文化,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文化中的民族傳統村落、歌舞、戲曲、工藝和體育活動等,國家可以適當以立法形式或財政支持等方式,加以保護和發揚;否則在商品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就有逐漸消亡的可能。
其二,對民族的風俗習慣,一般應保護或保留;“有的風俗習俗,有壞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對于這一類風俗習慣,好的一面加以發展,壞的一面要逐步地適當地加以改革”(1958年12月中共中央統戰部向中共中央的請示報告)。
其三,加強民族文化自覺及文化“和而不同”的教育,以提高民族自覺的文化保護意識。
其四,對中華多元傳統文化中的宗教文化,應遵循我國憲法的規定,在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保護宗教文化中正當宗教活動和節日,以及寺院、清真寺等宗教活動場所,引導宗教文化與現代化中國社會相適應。同時,宗教文化中對社會進步有意義的部分。如宗教藝術、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宗教學說等,則應加以研究,汲取有益的因素為現代化服務。但是,對利用宗教文化進行分裂、恐怖活動,則應依法進行堅決打擊。
在保護、弘揚現代中華文化過程中,合理的、可持續的開發、利用民族文化的同時,除了獲取經濟效益外,還應發掘、利用民族多元文化中內容健康、積淀著民族思想道德特質的精神因素,使之融入現代精神文明之中,以提升各民族的精神境界。這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途徑之一。如利用各民族具有特色的歌舞、戲曲、歌會、節慶等形式,凝煉和提升現代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意識,培養各族人民的精神品格等。
現代中華文化發展、創新的過程,也應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發展、創新的過程。應在現代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從內容到形式,發展和創新,這也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經之途。比如,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教育和科學事業,不斷提高各族的文化素質,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充分發掘各民族的文化資源,繁榮文藝創作,用現代的形式和科技打造文藝精品和文化品牌;加強和完善落后地區和民族文化公益事業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繁榮農村和牧區的文化生活,建立有創新特點的基層文化基礎;積極推行衛生、體育事業的改革和創新;完善和發展文化產業,等等。
最后。還必須提及的是,現代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都是多元一體的,具有民族性、包容性等特點,因此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應是國內56個民族或地區共同的事業,它們各自發展、弘揚自己優秀的民族文化,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途徑之一。
陜西省歷史上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也是中國最早跨進古代文明門檻的地區之一,而且很快就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從公元前11世紀西周的建立,經過秦漢,直到隋唐,前后千余年,陜西作為中國古代13個王朝(不包括農民起義政權)國都所在地,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中華文明的建設均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因此。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上,陜西肩負著重任。我們相信,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經過全國各民族、各地區及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