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文化”概念有三百多種定義。從根本內涵上說,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從事實、事物的意義出發,一是著眼于價值的意義。依照事實的意義。只要在歷史上,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過、存在過的事實、事物皆可稱之為文化;依照價值的意義,則只有歷史上、現實中所有合理的、有價值的、有益于國家社會的,才可稱為文化。就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一課題來說,我們要傳承、肯定的主要是有價值意義的文化,兼及有事實意義的文化。今天,我們應該看到,文化教育出現了偏差,即過度重視對事實、事物意義的文化認識與追求,忽視了對價值意義文化的認知與把握;在一些教育者眼里,以文化為內涵的教育蕩然無存,文化教育蛻變為技能、娛樂和單純專業化教育。
較長時期以來,“文化”概念常常被隨意地、泛泛地使用,現在至關重要的是根據科學的文化觀還“文化”以本來面貌,或者說,要喚醒人們對文化的興味和感情,從對文化的體驗、欣賞以及感悟的途徑出發,引發人們對文化的重新認識與追求。這是教育在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中面臨的艱巨任務,也是我國教育需要深層變革的一個方面,而不是一種教育方法的轉變而已。在為建設精神家園鼓與呼之際,當務之急是要重視和加強對“文化”情趣、興味的培養與研討。
這里所講的教育不局限于學校教育,而是包括社會性的終身教育過程。人是在具體的文化中生存的,文化環境是人類的重要生存條件之一,也是社會的支撐條件。因此,精神家園建設必然包括廣義的社會教育,要努力營造真正的社會學習風氣,或者說,要將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設工作貫穿到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之中。
許多專家學者在對中國現狀分析之后,都不約而同地指出,加強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仍然需要從開啟民智、民心的基礎工作做起。民眾健康文化觀的樹立仰賴于它。民智、民心的開啟,最基本的途徑是國民的閱讀習慣與風氣的養成。讀書是我們生命的發展,是我們人生應有的組成部分,它使我們的精神不再貧乏,生命不再貧弱,人生不再孤獨,讀書會讓我們成為有信念、達情理、知榮辱的人。
二、教育要貫穿中國文化的精神
今天的教育是昨天的延續,也是明天的開始。目前,我國教育的核心理念應當包含中國文化特有的創造精神,將中國文化的理想與人才培養的實際相結合,培養出有民族文化自覺和現代文化素養的接班人。
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創造了富麗多彩的文明成果,由于時間漫長,加之地理、氣候、居住環境等的差異,在生存方式、制度設計和思想價值觀等方面中華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內涵和印記。然而,中國文化又是一個善于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具有巨大包容性、持續創新的文化。這在大多數歷史時期都沒有被消解??墒?,近代以來,出現了深刻的文化焦慮,面對“歐風美雨”,中國文化陷于碰撞、沖突帶來的撕裂與動蕩中,文化心理失衡,文化自卑或自負心態如影隨形。這使普通中國人健康的文化觀出現了迷失。今天需要在文化的價值取向上,回歸民族性與世界性兼容的開放的文化觀。首先要樹立的就是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優秀的外來文化也需要化為民族的文化,因為只有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
中國文化具有極為博大深刻的特質。我們要繼承并發揚光大中國文化,雖然各人可能見仁見智。
我們以為,中國文化精神或精華歷經滄桑而不易,是在處理人與自我、人與人(社會)、人與自然的根本關系上所表現出來的生命大智慧、人生大覺悟。
簡單來講,我們在教育過程中,珍視已形成為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方面:自強不息、以人為本、崇禮重德、愛國愛家、貴和執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慎獨存誠,……我們有了這些文化精華作基礎,才可以不斷改革創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們可在此教育過程中,立足現代,恢復中國人的人性光輝,重振中華文化的尊嚴,摒棄功利主義對文化的侵害,拒斥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并通過文化的自覺,將現代公民道德和文化精神與民族文化相結合,在民族精神家園建設中邁出堅實的步伐。
三、恢復教育的神圣性
端正對教育的基本認識,恢復教育的神圣性。是當今社會應予以重視的問題。
今天,社會上有這樣一種認識:教育工作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行業,教師與其他行業工作者一樣是一種普通的職業,教育是一個部門,就像其它的工業、農業和機械等部門一樣。正是這些最尋常、最普遍的價值斷定,令教育不斷受到多元社會中種種非教育因素的侵擾和影響,特別是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官本位以及體制性沖突因素等的影響。學校尤其是大學不再是一方凈土,不再是首善之地,不再重視并固守其在社會文明中“輝煌而持久的地位”。實際上,大學不僅僅是知識的集散地,而且是文明的引領者;教師不是一個普通的職業,而是靈魂和精神的伙伴;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部門,而是橫貫不同部門的具有層次性、立體性和永恒性的事業。
何謂教育神圣?我的看法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純粹敬業、為人師表,具有百折不撓獻身于“道”的精神,為了追尋自由與真理而工作,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是具有犧牲精神的教師。教育工作者重視教育過程中所獲得的心靈上的滿足,以教育天下英才為人生一大樂事,不計較于物質的享受,不貪戀于世俗的浮華,如果教育工作者具有這種心安理得的樂道精神。就有可能接近中國古代圣賢所達到的修養境界。當然,需要強調的是,學校依然是教育的重鎮。
今天,教育投入有所增長,教育設施、科研環境有較大改善,教師福利待遇有一定的保障。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全社會都覺悟到“教育神圣”的意義,并不斷以此覺去覺人、覺他,我們的教育就能理智、堅定地去直面今天人類的文化與精神困境。
愿我們的教育能真正擔當起塑造人類心靈、實現人文精神的神圣任務。當我們能效法中國歷代圣哲弘道淑世的志節,重視人本主義的教育,重現“仁的教育”,踐行“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孫中山語)這一倫理、民主和科學三位一體的教育思想,那么,我們生活、生存的家園便有了最稱職的園丁,便有了能奉獻愛心與熱誠的奠基者,人人為之向往追求的精神家園還會成為空中樓閣、海市蜃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