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將勸善思想貫穿于自身的哲學理論中,并與中國儒家文化和佛教外來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善”、“惡”觀,影響著儒釋道三教在善惡倫理觀方面的發展。但道教的“善”、“惡”觀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倫理觀念,道教已經將“善”、“惡”提升到了哲學思’辨的高度去思考。《道德經》第二十章就提出“善之與惡相去若何”的問題。《太上感應篇》作為現存最早的勸善書,其中也包含了深刻的道教勸善思想,將深邃的哲學思想變成通俗易懂的文字,以便在民間廣泛傳播。
一、《太上感應篇》簡介
《太上感應篇》是現存最早的勸善書,在道教中影響深遠,甚至其他宗教也借助其思想來對世人勸善去惡,比如佛教將道教“承負說”解釋為“因果”來勸說世人積善緣,得善果。《太上感應篇》同《文昌帝君陰騭文》、《太微仙君功過格》等在明清時期被作為善書廣泛傳播。善書在民間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勸善思想的傳播,同時傳播善書也是老百姓積善積德的重要形式。
《太上感應篇》的內容與《抱樸子·內篇》部分相類似,可以推測《太上感應篇》的作者在撰寫該書時參考了《抱樸子·內篇》,其中有關禁忌的文字與《抱樸子·內篇·微旨》如出一轍。這些禁忌多是百姓日常生活所見,其作用也多影響民間生活,而不是單在道團內部適用。這正反映出《太上感應篇》能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又一原因,即道教與民間生活、風俗習慣具有緊密關系。
《太上感應篇》傳世刻本很多,后世多有人為其作序加注。現存最早的注釋是《道藏》中所藏的李昌齡注與南宋鄭清之的贊語。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為《太上感應篇》作注的人有很多是非道教徒,他們依據各自的信仰立場去對《太上感應篇》加以理解和注釋,有些已經失去了道教原有的意義。其中包括:儒家的倫理觀、釋家的因果觀及一些民俗信仰,這些全都容括在《太上感應篇》一書中。從這一角度分析《太上感應篇》,該書正契合了宗教揚善懲惡的需要。
二、《太上感應篇》勸善的主要方法
勸善思想早在漢代《太平經》中已經出現,《太上感應篇》將其勸善思想加以繼承并發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勸善內容。
(一)以人為中心的自律
《太上感應篇》借老子(太上)之口開題便言:“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人是決定禍福的主體。由此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問題:行善或行惡可以自己選擇,但二者的結局完全不同,這又如何選擇呢?
善人能夠“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這些都給予行善者精神上的支持,也描繪了惡人悲慘的下場,使世人能選擇去做一個行善之人,并加以自律,以免做了惡事招來禍害。
自律是將道德倫理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或動機。《太上感應篇》以人的自我來審視自身的一育一行;其標準就是“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這些在今天看來也是值得提倡的道德風尚,與當前所提倡的和諧社會是相適應的。這種和諧涵括了三個方面:
首先,人自身內心的和諧平靜。只有內心和諧才會認清我們真正應該走的道途,“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會心存僥幸,得一時痛快,失千古清白。
其次,人與自然的和諧安寧。人不但要內心平靜,對待他物也要“慈心于物”,不論“昆蟲草木”。人生存的世界由萬物構成。這個世界是萬物生存的家園,人類不可以生出貪婪之心,過分地去向大自然掠奪。水災、沙塵暴、干旱……就是大自然對我們人類強行妄作的懲罰。
再次,人在社會中和諧共處。社會是由人與人的相互交往構成的,《太上感應篇》對善行講的最多的也是關于與他人的相處問題。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這與現代社會呼喚人們的誠信意識,重新構建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相互關愛的社會風尚殊途同歸。
(二)以神為監督的他律
將道德自覺內化的過程極其艱難,《太上感應篇》還有諸位神仙察人過失、獎善除惡的生動例證。人活著的時間以“紀算”計之,冥冥中有神靈在監督世人的一言一行,做惡者必“奪其紀算”。這些神靈在《太上感應篇》中進行具體介紹的有:三臺北斗神君、三尸神、灶神。神能稱之為神必有其靈異之處。三臺北斗神君高高在上,俯視人間萬象;三尸神暗藏人體內,感應心神;灶神終日與人同室而居更是一言一行逃不過他的耳目。所以神給人以畏懼之感,成為世人道德規范的外在約束力,人的行為受到神的支配和節制,雖然達不到道德自律的思想境界。但也取得了明顯勸善的效果。
(三)道教“承負”學說的威懾
早在漢代《太平經》中就出現了“承負”說,曰:“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在前后積來害此人也。”這是道教中一個重要的觀念,是道教報應觀念的表現。承負說與佛教因果學說是相區別的,它解釋了人在實際生活中行善而得惡報、行惡而得善報的不一致性。《太上感應篇》雖沒有把承負作為重點,只提及“算盡則死、死有余責、乃殃及子孫。”這已經能很好地回答為什么會承負先人的惡報了。正因為如此,承負作為道教一重要論點,其教化世人的力度甚強,也自然可以作為勸善的手段之一了。
(四)民俗俚語生動教化
《太上感應篇》的主要目的就是教化世人行善避惡,但古代社會文明程度不能普及到普通老百姓,所以《太上感應篇》運用俚語講述勸善的道理,通俗易懂,采擷民俗比喻生動形象地列舉一些生活禁忌,如: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損子墮胎、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詠及哭、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春月燎獵、對北惡罵、殺龜打蛇等等,些都是教化世人的反面教材。
三、結束語
道教勸善思想不僅是弘道的重要支撐,更是中華文化幾千年傳統美德的積淀,勸人以善為本、求善、行善。善的背后是忠孝仁義,是對自我品德素質的內在升華和提煉,是關注社會、關注自然以求得和諧平等的生存狀態,是建立人與人之間互信體系的紐帶。《太上感應篇》勸善、化善。將善刻畫在世人的心靈深處,正是如此,儒釋道三教全都極力推崇此書,從明清以來大量刊刻,真所謂:“胡不勉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