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是我國唐代著名詩僧,《全唐詩》共收其詩300余首,列釋家之先。
據《寒山子詩集序》及有關史料介紹:唐貞觀年間,有個游民到浙江天臺唐興縣西七十里的寒山巖洞中隱居,因其姓氏不詳,當地人借山名“寒山”稱之,亦稱“寒山子”;又因其“狀如貧子,形貌枯悴”,“樺皮為冠,布裘破敝,木屐履地”,時而望空獨笑,時而徐步謾罵,叫噪凌人,貌似瘋癲,故時人又稱之為“貧人”或“瘋狂之士”。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史料能夠準確地說出寒山的出生年月和圓寂時間。但是,從寒山的《出生三十年》這首詩中,我們對詩人的前半生可略知一二。
出生三十年,嘗游千萬里。
行江青草舍,入塞紅塵起。
煉藥空求仙,讀書兼詠史。
今日歸寒山。枕流兼洗耳。
這是寒山自述生世之詩,從中可見詩人在三十歲之前,已經云游萬里,行走江淮,到過塞北,煉丹求仙,讀書詠史,到了三十歲時才歸隱寒山。另外,從寒山《一向寒山坐》中的“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一句,又可知詩人在寒山至少隱居三十年。其間,塞山又遁跡天臺國清寺,并與寺中拾得(傳說國清寺豐干禪師于路旁拾來一棄兒,留在寺中為僧,故名“拾得”)為同參道友,情誼真摯,“在國清寺庫院走使,廚中著火”(《寒山子詩集序》)。于是,詩人常往來于國清寺與寒山之間。上述兩首詩表明,詩人寒山至少活到六十多歲。
寒山閱歷豐富,學識淵博,且出口成章,一揮而就。其詩多歌詠山林隱逸之興,寫景抒懷,譏諷時弊,闡發佛理,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初社會面貌。語言通俗、生動、質樸,曉暢自然,如同口語。寒山的詩多有禪意,宣傳佛理禪趣,勸惡從善。在佛門中,寒山被視為文殊菩薩的化身,拾得被視為普賢菩薩的化身。清代雍正皇帝敕封寒山拾得為“和合二圣”,“寒山大士為和圣,拾得大士為合圣”([清]翟灝《通俗編》)。
寒山性格孤僻,舉止怪誕,或游戲于山林之間,或長廊唱詠,或與牧童歌笑,每有所得,輒題于樹間石上,或村野人家墻壁上,后人集之成卷。
最早收集整理寒山寺的是寒山同時代的臺州刺史閭邱胤。《寒山子詩集序》介紹說,這位刺史大人甚受寒山之才,到任才三日,便在唐興縣令、縣紳等簇擁下,親自禮拜寒山、拾得。二人卻連聲喝住:“……彌陀不識,禮我何為?”說完,二人把手走出寺院后,“急走而去,即歸寒巖”。寺院僧徒嚇得驚恐失色,奔走相告。閭邱胤歸郡后,立即派人送凈衣、香藥等生活用口至寒巖,寒山卻大聲喊道:“賊!賊!”并且快速退入巖穴深處,“莫可追之”,不領一點人情。
關于詩歌創作情況,寒山在《五言五百篇》中作了介紹。
五言五百首,七字七十九。
三字二十一,都來六百首。
一例書巖石,自夸云好手。
若能會我詩,真是如來母。
這首詩表明,寒山一生共寫詩六百首,以五言詩為主,多達五百首,七言詩七十九首,三言詩只有二十一首,而且,這些詩全部寫在巖石上。當寒山圓寂后,閭邱胤立即把散落在樹間石壁上的寒山詩纂集成卷,卻只得三百余首,名為《寒山子詩集》,并為之作序。其它的那部分已經散佚了。
詩人一生與寒山這座山有著特殊的關系,不僅從三十歲到六十多歲淹留于此,而且,據筆者考證:在其現存的三百余首詩作中竟有三十八處“寒山”一詞,或寫景,或自稱。詩人對寒山這座山一往情深,可見一斑。
據說,寒山曾到蘇州的一座古剎當住持,后來,這座古剎就改名叫“寒山寺”了。唐代詩人張繼也把“寒山寺”寫到他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詩里。其實,根據《寒山子詩集序》和寒山的性格及其自述詩可知,寒山不可能到蘇州寺院當住持。
寒山的詩,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著名禪僧曹山本寂注釋《對寒山子詩》,共7卷;《全唐詩》收其詩300余首;宋代陸游親自為寒山詩集校勘、辨誤;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統簽》全部收錄了寒山的詩;清代雍正皇帝親自選編寒山詩,并御筆為之作序。
寒山的詩曾被譯為朝鮮文、日文、英文、法文等多種文字,在某些國家享有與李白、杜甫詩作同等的聲譽。元代時,寒山詩集就流傳到朝鮮和日本(至今尚有朝鮮刻本寒山詩集和日本刻本寒山詩集),再由日本傳到歐美等地。英國曾出版《流浪的達摩》一書介紹寒山;美國出版小說《法丐》,書的扉頁題寫“獻給寒山子”,表達作者對寒山的仰慕;法國先后出版108首的《寒山》和331首的《云游四方的詩人》兩種寒山詩譯本。
目前,寒山的詩及其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已傳遍中外文壇,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