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第八十章中勾勒了他理想的生活。“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后代在注釋“民重死而不遠徙”的時候,多理解為“重視現實生命而不輕生”。比如王弼注曰“使民不用,惟身是寶,不貪貨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遠徙也”。宋范應元注曰“上化清靜,民不輕死,何用遷徙?”其實他們的理解都偏離了老子的本意。細品老子《道德經》,很多東西并非空穴來風,虛無縹緲,保留了很多原始遺風。這里的“重死”,與其說是重視死的結果,不如說是重視死的形式——更確切地說是重視死的場所。
萬物皆有一死,很難說原始居民對死就懷有深深的恐懼和哀傷的心情,也很難說他們就一定懼怕死亡。倒是由于他們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取經驗,把生死看作自然的事情,所以就更容易接受自然界生老病死的規律。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也是把死亡當作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只要求重視現實生活中的東西就可以了。此外,先民“靈魂不滅”的觀念也是影響他們不畏死的因素之一。人們對大自然了解還不太深入的時候,面對一些無法解釋的事情,很容易會產生敬畏心理,伴隨著這種敬畏心理就會幻化出一些超自然、超能力的東西。人們從自然界看到一株植物在一個地方死去了在同一個地方還會生長出來一株植物,或者一株植物被采摘掉了莖葉,還會生長出新的莖葉,這種現實逐漸培育出“靈魂”的觀念。正是因為有了靈魂的存在,才會有一些無法解釋的事情出現。就人類本身而言,他們可以做夢夢到已經死去的人,或離自己距離很遠的人,所以人一定也有靈魂存在,并且這種靈魂是自由的,可以隨意地活動。當然他們并不僅僅滿足于“萬物有靈”的觀念,他們所要做到的是如何在“靈魂不滅”的背景下保持靈魂與肉體的結合,以實現再生的可能。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對于中華民族和中華兒女而言,土地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基。所以在人們的言詞中不乏有把地球視為“母親”的稱謂。土地是人們獲取基本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的來源,是人們實現生命價值的地方,還是人們期望實現生命延續的地方。他們看到的,是萬物的生命都與土地密切相關,尤其是植物直接從土地中生長出來,所以就認定土地是孕育生命的地方。植物一代一代的延續,必然會在人類心靈中產生共鳴——土地具有再生的能力。尤其是對待自己出生的地方,因為在那里出生、生長,經歷著生、老、病等等與生命繁育有關的事情,這種感覺就會更加濃烈。“故土”可以給予自己生命,因此也是再生的最佳場所。這一點可以從原始先民將墓葬與居所關聯起來的事例中看到。“古之葬者厚衣之傳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周易·系辭》)而據考古發現在距今一萬八千年的山頂洞人中這種情況就更為明顯了。“山頂洞,長約12米,寬約8米,面積為90多平方米,可容十幾人居住。洞里自然分為上室和下室。上室在洞口處,是他們的住室。下室在洞的深處,是他們的墓地。”墓地與住室同處一個洞中,可見這正是出于靈魂轉生的考慮。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亦有這種遺跡。在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中,公共墓地在居住區旁邊,而在龍山文化遺址的房屋下面也發現了一些棺槨。每個原始居民都與他自己的出生地保持著神秘的聯系,此種聯系起初可能與某種禁忌有關。
但是,在他們逐漸相信靈魂的轉生和故土有密切的聯系之后,就擴大了“故土”在生命中的意義。其原因在于,死亡并不能中止生命,因為靈魂可以再生,但是這種再生必須在故土才能實現。由于客死他鄉,靈魂轉生的必要條件失去了,這是人們最為痛心疾首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僅現有的生命中斷了。連來世再生的生命鏈條也被截斷了。所以他們對遠徙他鄉非常謹慎,唯恐生命在他鄉終止而斷了再生的希望。所以,老子除了提出“民重死而不遠徙”之外,還提出了“不失其所者久”與“死而不亡者壽”的主張。而這些都非常符合老子“小國寡民”的見解和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性,也體現了老子重本重初的思想。
考慮到自身生命的延續性。先民們不重遷徙;而顧及到一個宗族的傳承,先民們對遷徙也是敬而遠之。中國社會以宗族為基本單位,家庭是構成宗族的一分子,個人更是離不開宗族。在周朝時,除卻上帝神之外,各氏族還有各自的祖先神,他們相信祖先神聯系著他們宗族的興衰禍福,是他們最親密的保護者,隨時傳達著上帝神的旨意。因而在一個宗族中,非常重視對祖先的崇拜與祭祀。對祖先的崇拜是后人得以維邦安國的一個重要手段。上古時期對祖先、鬼神的崇拜形成并逐漸演變成一套重大的祭祀儀式及喪法規定。在《論語》中就有“慎終追遠,民德厚焉”的說法。更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觀念,祭祀是中國人生命中的一件大事。然而,一個宗族的延續,除了對祖先神的祭祀與崇敬,期望靠祖先的力量維系外,還需要宗族成員自身的一些努力,保證宗族能在一個地方長時期的生存,避免遷徙也是一個關鍵的方面。因為故土所能提供給他們的,除了富饒的資產之外,還有繁育的力量及本族祖先神靈聚集、棲息的場所。原始居民因所屬部族不同,觀念中的靈魂歸宿地有山林、水澤、地下及天上,但都沒有超出“故土”的空間概念。在他們看來,祖先的神靈以一種隱形的方式生活,仍然保持著生前的社會關系與人際關系,他們只是從一個空間轉向了另一個空間,生活的實質并未發生多大的改變。如果他們遠徙他鄉,他們的祖先神靈還停留在“故土”,他們就失去了保護神,一個宗族的安全就會受到威脅,那他們本身也將面臨著災難。這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所以有時候不是他們不想遷徙,然一旦考慮到從故土遷徙所面臨的危險,這份愿望也會逐漸褪去。
老子的“民重死而不遠徙”誠然是他在當時大道不行的社會背景下提出的一種退避的方法,但折射了那個時代現實的影子。在對老子的思想作評價時,似乎也不能忘記當時的一些現實生活因素。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