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博大精深,涉及戰爭觀念、戰略思想、戰術思想、治軍理論等戰爭領域。但其核心是戰術思想,即戰勝敵人的方法。孫子認為正確的制勝方法,必須建立在求實的基礎之上,這種求實精神集中體現在對“知”的論述中。
怎樣才能制定出戰勝敵人的正確方法呢?孫子認為前提是求實,用孫子的語匯講是“知”。他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兵法·謀攻篇》,以下只注篇名)“知”的比率和戰爭的勝率成正比。孫子的“知”主要是指準確掌握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使主觀認識反映客觀實際。這是正確使用戰爭力量的基礎。對敵我情況了解得詳實、充分、準確就能夠正確使用戰爭力量,形成有利的戰爭態勢。甚至能在敵強我弱的總體局勢下化弱為強,造成戰役戰斗的局部優勢,戰勝敵人。反之,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不了解或掌握有誤,就可能錯誤地使用戰爭力量,使自己的戰斗力得不到充分發揮,造成被動和劣勢,給敵人以可乘之機。這種“知己知彼”的思想,凸現的就是一個“實”字。孫子把這種“求實”的精神看成是取得戰爭勝利的前提。
“知”什么?孫子認為“知”的內容即所謂“五事七計”:“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將,五日法。……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計篇》)既包括了敵我雙方的政治、經濟、將帥、軍紀等情況,也包括了戰爭區域的天候、地理。
機會稍縱即逝,時間就是生命,“知”是否及時至關重要,所以,孫子十分重視“先知”,他說:“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用間篇》)也就是要在軍事行動開始之前,掌握敵我實況,認識戰爭態勢,預測發展趨勢,做出戰爭決策。這是立足不敗之地、取得戰爭勝利的基礎。
“先知”貫穿于戰爭活動的全過程。在國家戰略(大戰略)的制定中,要以“先知”為基礎。也就是說在和平時期,不能忘記戰爭;要未雨綢繆,謀劃在先,預測自己未來作戰對象,盡可能全面準確地搜集對方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信息。一旦戰爭在即,就可以為“廟算”提供詳實可信的依據。在制定具體的戰役戰斗計劃時,也要以“先知”為前提。“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計篇》),要以知道敵人何處“不備”,怎樣做才能“不意”;避實擊虛,也要知道何處是實,何處是虛。這一系列戰術原則都以“先知”為條件。
與“先知”結伴而行的還有一個要求,那就是“盡知”。“先知”追求一個“早”字,即在敵我軍事行動之前;“盡知”追求一個“全”字,即全面詳實,要對與戰爭有關的所有信息盡可能做到了如指掌。從戰爭目的上說,“盡知”包括利害兩個方面。孫子說:“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作戰篇》)既不能見利而忘害,輕啟戰端;也不能懼害而忘利,失去戰機。要在權衡戰爭利害得失的基礎上,慎重地決定。
從戰爭主體上說,“盡知”包括“知己”、“知彼”兩個方面。知己當然很重要,但相對比較容易。最重要、最困難的是知彼,因為知彼是“所恃而動”的依據,進行軍事決策的前提。但是,“彼”不是死物,不會敞開大門,毫無戒備地讓“我”去“知”,反而會隱真示假,所以,知彼并非易事。
孫子認為,用間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他說:“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用間篇》)孫子鄙視祈禱、祭祀鬼神和卜筮等方法,反對用相似事物作機械類推,也不主張用日月星辰運行的位置來推驗吉兇禍福,強調必須從了解敵情的人那里搜集情報。“知敵之情者”自然主要是指敵人內部的人。五間中的“鄉間”、“內間”、“反問”三種都是收買敵方內部的人。僅僅這些還不夠,還必須派高智商的人打人敵人內部搜集情報,就像殷之伊摯,周之呂牙。《孫子兵法》十三篇,“用間”專列一篇,可見孫子對用間的重視。
在具體的戰斗中,為了達到“盡知”的目的,還可以用“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刑之而知死生之地”等方法。用現代軍事術語講。就是以火力偵察的方法,了解敵人的陣法、實力、部署和活動規律。
總之,從“知”的廣度上講,除政治、經濟、軍事、天候、地理等等要盡可能做到“盡知”之外,連“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用間篇》)等等信息也要“知之”。從知的深度上講,不但要知顯性的信息,更要知隱密未發的信息。
這些在冷兵器時代總結出來的搜集信息的具體技巧和方法,在現代戰爭中未必完全適用,但其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式,“求實”、“據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則具有普適性,在現代戰爭中仍然應該遵守。特別是在許多人還用占卜進行戰略決策的春秋末期,孫子反對依靠迷信的方法,主張通過人的主觀努力去獲取信息,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表現出很強的理論勇氣和唯物、求實的科學精神。
由于孫子以求實、據實的精神研究戰爭,他所總結出的一些戰爭的規律就有了普適性,兩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孫子兵法》的一些原理仍然被廣泛地運用于戰爭和其他領域,就是最好證明。孫子的求實精神是一種十分寶貴的思想資源,我們應該認真地學習、繼承,并促使其發揚光大。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西安政治學院基礎系,7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