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有關《花花公子》“解禁”的討論,說明中國公眾和媒體在面對“情色”文化時的態度仍然相當復雜和相當矛盾,說明社會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化。
這里的《花花公了》雜志,其實已經超出了這一雜志本身,而是作為一種與“性”或“情色文化”的表征相關的文化的象征性的符號被一般公眾理解的。其實討論的關鍵在于社會如何把握在“性”的文化表現的尺度和界限的問題。在一般網友的討論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兩種相當極端的意見處于尖銳地對立之中,找不到走向共識的合適的“點”。一部分人將《花花公子》這樣的雜志視為洪水猛獸,視為中國面臨“道德淪喪”的沖擊的表征。一旦解禁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嚴重后果。而另一部分人則將其“解禁”視為一種開放進程的必然,視為一種社會進步的過程的一部分。一部分人認為這會造成社會的道德危機,而另‘部分人則將其視為進步和對于人性的理解,反而有助于社會和道德的發展和進步。但可能兩者都存在值得探討的問題和盲點。事實上,兩方面都難以超越一種“泛道德化”的視角。現在的問題其實是我們如何超出這樣的視角對于這個問題有更為理性和客觀的認識。這里所涉及的其實是一個異常復雜而敏感的問題,也需要我們有更多的謹慎和更多的耐心。
實際上,“性”表現的尺度和界限,歷來就是一個在世界各國和人類的整個歷史中存在著爭議和矛盾的問題。這其實來自兩個方面的矛盾的存在。一方面,“性”當然是人類生活中相當重要也相當關鍵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人類的繁衍和發展,也涉及到生活的健康和滿足等許多方面。這其實是難以完全回避和簡單視為禁忌的。對于‘性’問題的表達也是表達人類生活的一部分重要的內容,往往也是難以避免的。對于這一點有客觀的認識是相當重要的。另一方面,“性”又是人類生活中最為復雜和敏感的問題。它涉及道德和文化傳統,也涉及青少年的保護和人類價值的提升等問題。“性”的文化的肆意泛濫顯然會對社會造成損害,對其加以限制和管理也是完全正當和合理的。這里所面臨的困難在于這兩者如何取得一種必要的平衡。歷史已經證明,過分地放縱和過分地壓抑都會對于人類的生活造成相當的損害。一方面,會出現像《查特萊夫人的情人》被禁這樣的事件,在事后被證明是過分的管制對于藝術表達的自由構成了傷害。另一方面,也有像“性革命”的過度的放縱導致的家庭的危機和社會的困境,也對于人類的道德形成了傷害。同時,這一問題的尺度和界限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公眾對于這一問題的理解程度和承受力。一方面總會有人對于尺度和界限有所質疑,另一方面,公眾的“共識”的取得仍然是這一問題上的公共政策和道德理解發生變化的關鍵。
在中國當下的環境下,問題其實更加錯綜復雜。一方面,改革開放帶來的中國加入全球化的進程使得有關這一問題的知識更加豐富。價值也進一步復雜化了。大量的有關的信息的傳播已經相當廣泛。中國人在這一方面的尺度已經有了更多的寬容。另一方面,現實的狀況也引發了爭議和分歧。而有關這一方面的法規和政策的完善和系統化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如對于《色·戒》的刪節引發的爭議和有關電影“分級制”的討論等都在期待新的解決方案。從目前來看,公眾對于這一問題還沒有形成新的共識。解禁像《花花公子》這樣的雜志還難以有普遍的共識,也就會形成一種進退兩難的局面。而一種“泛道德化”的媒體和網絡中的討論方式往往訴諸感情和情緒,也使得輿論更加分歧而難以達成共識。
同時,中國公眾往往對于‘性’的問題采取一種“二元化”的態度來理解也增加了問題的處理的難度。這種“二元化”體現一種矛盾的現狀之中。一方面,在公開場合或者公共領域中,公眾對于“性”問題加以嚴格限制的要求往往相當強烈,而以極高道德標準來衡量這一問題往往是輿論的主流。媒體和社會時時有嚴厲抨擊的言論,使公共政策的走向受到影響,難以進行面對現實的運作。但另一方面,中國社會中在私人領域里和非正式場合對于這一問題往往采取一種甚至相對西方來說也過于“放任”的態度。如相當普遍存在的酒桌上的“黃笑話”或手機的“黃段子”的普泛化就足一個例子。這些卻缺乏必要的限制。使得對于青少年的這方面的保護也缺少相應的手段。這又有實事求是地進行管理和完善法律法規的需要。但“二元性”的公共和私人領域的分化其實讓“共識”更加難以達成,而理性而客觀的認識也難以成為輿論的主流。往往不是嚴禁就是放任,不是過分嚴厲就是過度寬松,無法找到合適的尺度和界限。
在目前的情況下,如何面對這樣的兩難,需要謹慎和耐心的選擇。首先,媒體和輿論應該讓公眾了解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關十世界各國有關這一問題的法律和公共政策的走向,避免簡單的“泛道德化”的討論。我們既要體認這是一個道德問題,但同時也是涉及人性的復雜性的一個“技術”和社會管理的問題。其次,則需要更加理性和客觀地討論這一問題的空間。這就需要專家的嚴謹的研究和調查被公眾了解,也需要公眾平和理性的認識的出現。所以,加強教育和普及知識也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總之,關于《花花公子》解禁的討論啟示我們,社會對于‘性’的問題必須有新的認識和新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