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我和吳曉波坐在餐桌邊一起吃了一個便飯,其時我正在寫作那本后來被人們稱為記錄神話的阿里巴巴的書,而吳曉波正是這本書的策劃者。那天,吳曉波對我說了一個計劃,一本關于為中國企業作史的計劃。

整整3年半,一個關于中國的光榮和夢想的書,終于呈現在讀者面前。是的,我還是愿意把這本書叫做它原來的那個稱謂:中國的光榮和夢想。而不是現在的那個書名:《激蕩三十年》。
把這本書叫做《激蕩三十年》是有道理的,因為在對30年中國企業史的回顧過程中,作者所要梳理的事實及其背后的商業規律,要遠大于事前的想像。即令像吳曉波這樣的聰明人,也為其中的難度而困惑不已。及至成書,書的本身,已經遠遠超過了為中國企業作史這樣一個初始目標,而成為一個記錄包括中國著名企業歷史、中國企業環境以及中國經濟發展規律的一本集大成者。吳曉波最初為書設定的目標和框架,最后只有一個時間跨度被保留了下來,那就是從1978年到2008年這個時間段。
有一個企業高管在讀完《激蕩三十年》之后描述他的感受是:“我看完了之后,閉上眼睛,大量的細節如海水一般涌到面前。”一點也沒錯,他作為一個中國企業的參與者看完之后,無疑會想到的,是他所經歷的某種細節。
但這并不是這本書的全部。對于《激蕩三十年》從根本上說,是記錄了一個民族在其重生過程中的掙扎。從陣痛,到初見光明,再到呼吸第一口新鮮空氣。對企業,它記錄了一個長卷,把成功者和失敗者放在了一起,對比顯現了在中國這個背景下的商業幾乎從無到有的重建過程;對普通人,它記錄了一批強者,告訴人們先行者的苦痛;而對創業者,它記錄了先行者的經驗和他們的教訓,成敗自有天數,但對于正在崛起過程中的中國,成功之路還在,而失敗者更是為雷區和不可能之路布下了路標。
但《激蕩三十年》從根本上,是一本中國平民史。它記錄的更多的,是一群擺脫和試圖擺脫計劃經濟之下被政府和體制安排命運的中國平民中的強者,他們在自主其命運過程中的艱難和辛酸,當然,也記錄了他們的輝煌。
魯迅從整個中國歷史中讀出的,是吃人兩字。不錯,在整個中國的歷史上,平民是一群寂寂無聲的人,五千年的中國歷史,記錄的都是偉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而平民的命運,似乎除了進入上述行列之外,只有被奴役和被虐殺兩途。哪怕到了現代,生為中國平民也是不幸的,因為普通的中國人只有在“組織”內生存一途。
但是整個中國在吳曉波《激蕩三十年》的起點——1978年開始轉換了一個步伐。這條全新的道路,在長達五千年的中國傳統等級觀念之外,劃出了一個商業的新路。作為一個《激蕩三十年》創作的參與者,當我在圖書館里搜集著改革開放早期文獻材料的時候,我清楚地看到了這條商業之路的起點是怎樣一個個地冒出來的。這里一點,那里一點。最終,這條商業之路匯成了河,匯成了海。它構成了一個傳統計劃經濟之外的巨大舞臺,在那里,標準可以用這樣的話來形容,其一是你的心就有大,舞臺就有多大;其二是,你的能力有多大,你的風險就有多小。
這是一個強者的世界,也是一個標準的弱肉強食的世界。在中國內地法律制度還未完善的前提下,叢林原則統治著這個世界。而作為一個觀察者,吳曉波在《激蕩三十年》中極盡可能地記錄下了他所知道的事實,他既記錄了下了善,也記錄下了惡。但在這善與惡之外,進入吳曉波視野的,卻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強。只有強者,才能進入這本書。
我更愿意把《激蕩三十年》看作是中國的光榮與夢想,正是基于這樣的理由。在所有是與非的標準之外,強與弱成了吳曉波無形之中的選擇的標準。請注意,這是無形之中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作為記錄,無可厚非,當法律的邊界到達所謂生意場這個江湖之前,我們對那個強者的世界只能用贏家與輸家來衡量。而吳曉波記錄的,幾乎全是贏家。他們有的是道德和商業全贏,有的是贏了道德而輸了商業,有的是贏了商業輸了道德,但最慘如顧雛軍者雖然道德商業全輸,但還是贏了名聲。
這就是中國的光榮與夢想。在吳曉波記錄的那個世界中,只要有名有姓,幾乎無一不是傳統體制的叛逃者。他們無論是沉還是浮,其行為和思想無一不閃耀的,是自由的光輝。每個叛逃者都清楚的是,在他們獲得時間和空間上的自由的同時,他們必須面臨的,是在所有競爭之中去找飯吃的窘境。而最后他們掙扎而出之后,獲得的,才是真正人的自由和光芒。
這是中國的大浪,是通往自由之路的大浪。對于中國而言,正是這些強者們的主觀為自己的掙扎,才造成了改革開放后物質極大繁榮的客觀。但同時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的是,中國的未來之路,是必將向自由之路轉型的道路。去看看《激蕩三十年》吧,假如你還沒上路,至少別忘了先把游泳的技能練好。
《開放中國:改革的30年記憶》
作者:經濟觀察報編著
出版:中信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定價:42.00元
內容簡介:
1977-2007,中國風云變幻的30年。
30年,每一年里有多少故事發生又被遺忘,有多少人曾經閃亮又被湮沒,而本書是記錄者所寫;30年,中國改革開放的道路依然在繼續,背后的抉擇、角斗、交鋒,能被多少人記得,而本書是守望者所寫;30年,有人成長,有人老去,政治搏斗、文化潮流、經濟發展、思想沖撞,有多少人曾真實地經歷其中,而本書是見證者所寫。
從1977改革開放之初各種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進入中國開始,到80年代的城市開放、詩歌潮,再到90年代的證券、足球、網絡,一直到21世紀的公司、民主。
本書的30篇文章,以30多位事件親歷者的視角,帶你回首歷史,探究真相,重走中國的改革開放道路,并從回首中獲得繼續向前的勇氣和力量。
《春天的故事——深圳創業史1979~2009》(上卷)
作者:徐明天
出軌:中信出版社 2008年3月第一版
定價:42.00元
內容簡介:
1979年,她還只是“省尾國角”的一座邊陲小鎮;2007年,已崛起為繼上海、北京、廣州之后的第四座現代化城市。
自1980年被批準設立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窗口”后,改革創新已成為她的靈魂。
這就是深圳的故事。
是什么力量激發出深圳經濟快速增長的高速度?
是什么魔力托起令全球矚目的深圳“一夜城”?
三十年來,一代人的命運與深圳的發展緊密相連,期間發生了哪些故事?
本書以編年體的形式,講述了深圳三十年間崛起的過程,忠實記錄了深圳在經濟、社會、制度、產業等方面的深刻變遷和上升。可歌可泣的創業故事加上鮮為人知的史料披露,讓我們重回那個激蕩的創業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