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7月推出加貿新政至今,來自加工貿易外資企業痛苦的呼聲同樣不絕于耳——這是否表明此次新政來勢太猛?
成本劇增的資金壓力將會導致40%的企業身臨絕境,甚至被淘汰出局,傳統制造業如服裝、紡織、塑料制品、電子元件、金屬和非金屬制品等,均出現企業大規模撤退的情況#8943;#8943;
自去年7月推出加貿新政至今,來自加工貿易外資企業痛苦的呼聲同樣不絕于耳——這是否表明此次新政來勢太猛?
港企外遷引發的“空心化”之虞
隨著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在國際經濟的影響以及人力成本升高的大前提下,南部沿海城市加貿企業外遷已成大勢所趨。2008年春節前后,珠三角許多位于產業鏈前端的中小型低附加值外企紛紛倒閉,并匯聚成珠三角制造業集體大遷移的暗流。
據相關數據統計,在2008年春節期間,僅制鞋業就有上萬家中小型港資企業倒閉——而這只是傳統制造業冰山的一角,服裝、電子元件、金屬、塑料等行業均爆發外資企業大規模遷移撤退的風潮。
“珠三角目前約8萬家港企中,有37.3%正計劃將全部或部分生產能力搬離珠三角,更有超過63%的企業計劃遷出廣東?!毕愀酃I總會這份針對珠三角港商的調查證實:目前在珠三角投資的香港企業中,15.5%屬于一般貿易,34%屬于進料加工,47.4%屬于來料加工,3.2%屬于其他方式。在對珠三角港資企業的調查中,有55.3%的企業表示,如果在進口原材料時要繳付全額的關稅和增值稅作保證金,實行臺賬“實轉”,將對流動資金構成沉重負擔。有10.5%的企業表示,如果所需原輔料件被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將會因成本上升而導致停產或收縮。有73.2%的企業反映,可能會不適應而被迫結業或收縮。而來自另一家權威投資公司的預測則表明,70%的臺資企業將轉移到內陸省份或越南。
“未來兩年,珠三角8萬加工貿易型港企都將面臨生死攸關的抉擇。”香港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梁百忍的這一預言被各大財經媒體廣為引用轉載。
事實上,加貿政策收緊、銀行停貸、環保要求提高、工人最低工資上調、民工荒、供電緊張、《勞動合同法》及地方政府急促產業升級轉移等諸多壓力之下,令長期以來作為生產制造基地的南部各大城市正失去“總部”地位。
在這些外遷的外資企業中,相當一部分是高新產業企業,它們的外遷對于原本技術匱乏的勞動力密集型沿海城市無異于雪上加霜?!拔覀冊谠侥系墓S2007年5月已經開工,如果銷售、生產快速發展上去的話,其實做大規模和這邊沒有太大差別?!备皇靠蛋l言人透露,富士康將耗資50億美元,在越南北部北寧省、北江省、胡志明市、平定省中部新建若干工業園。盡管富士康在中國大陸的制造總部還留在深圳,但富士康已將部分工廠外遷出了珠三角一帶。
有專家指出,越南等中國周邊國家正成為外企遷出中國的首選地。同樣是在高新產業,享譽全球的PC制造商華碩也正考慮將部分代工工廠轉遷至越南,據稱“越南政府已承諾提供幾項優惠和免稅政策,且已說服華碩公司將子公司和碩聯合定址在越南”。事實上,PC外資企業的退出已不在少數:全球第三大筆記本電腦制造商——續創將筆記本代工業務轉移到越南,而鴻海精密已成為赴越南投資金額最大的臺灣廠商,其在越南的投資金額一路飆升到50億美元。
這些大型外資制造企業的撤退,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加貿新政調控過快且是大勢所趨,它們干脆從長遠考慮選擇外遷。
“以往是力主招商引資,現在是招商選資?!绷钊藫鷳n的是,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速度過快,勢必會導致制造型城市“空心化”?!叭绻幚淼煤茫瑢⒛軌虼龠M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如果處理不好,就有可能像香港那樣空心化,削弱城市的競爭能力#8943;#8943;”深圳市副市長張思平談到企業升級時,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以電子產品加工貿易高度發達的東莞市為例,2008年以來,其四周衛星鎮的工廠大面積閑置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不可避免地,大型外資企業遷走的同時,東莞市的經濟開始下滑。20余年來,東莞市連續保持高速增長,2007年開始下滑,據預測今年東莞市的GDP增幅僅能維持在14%左右——而東莞市跨入“3000億元GDP”之列并不算久!
制造業外遷,新產業來不及迅速補充,像東莞這樣面臨著“產業空心化”的制造企業密集型城市不在少數。
加貿新政下的外企之惑
貿易宏觀政策的急劇“轉彎”,表明了政府的決心:國家希望通過一系列貿易政策上的調整引導加工貿易的梯度轉移和轉型升級,帶動中國產業結構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
目前,外資企業占到了中國加工貿易類企業總數的80%,加貿新政的大幅調整會對其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此類加貿型外資企業的變化又關乎到無數人的就業問題。據商務部相關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加工貿易直接從業人員近4000萬人,約占中國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的20%,加工貿易相關配套產業就業人數約為5000萬~6000萬人。業內人士指出,假使外資企業紛紛將工廠遷出中國,勢必會導致產業鏈下游工人的“集體失業”。
“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對內資企業的影響遠遠大于外資企業,對于那些實力雄厚的跨國企業來說影響甚微?!北本ν饨洕芯克L張燕生分析認為,加貿新政對于外企的影響要視它們規模的大小而論。
事實上,在加貿新政波及到的企業中,內資企業基本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屬于加工貿易的鏈條低端;而位于高端的大多是那些跨國企業,它們的產品主要集中于高新技術產業,其產品分工地位高于內資企業。
“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產業只是其全球產業鏈的一個部分,只占其全部的10%~20%,再加上其資金雄厚,要實現轉型升級或產業轉移要比中小企業容易得多?!?張燕生指出,加貿新政對于外資所造成的影響并未如外界所傳言那般嚴重。
近年來,跨國企業的投資戰略已悄然改變,它們的投資領域、投資結構和投資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過去它們主要側重傳統制造業,如今它們更注重服務貿易領域;以往單純投資加工業,而今多元化發展拓向高新技術產業;相比于過往單純地注資于企業生產,如今它們更重視對于科研、人才、管理進行投資#8943;#8943;
業內人士指出,如今的跨國企業集中在技術與服務領域,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金融服務業已成為外資企業所青睞的投資領域。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有外商投資研發中心約750余家。眾所周知,微軟、IBM、摩托羅拉、西門子、本田、大眾汽車、寶潔、日立等跨國企業早就根據經營現狀對戰略做了調整,設立研發中心的發布會更是此起彼伏。
對于那些在此次加貿新政之下關門大吉的外企而言,產業升級只是一大誘因。過往從內地貿易政策中廣為受惠的情況一旦消失,低技術含量、勞動力密集型加工型企業遭受淘汰也就可想而知。
“相比較于以前不用繳納一分錢,退稅率下調及交納保證金大幅增加了企業的資金周轉壓力,企業一般是通過向客戶提價來消化,但具備采購尚有議價能力的加工企業大約只有20%#8943;#8943;”廣州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吳振昌一針見血地指出,如紡織服裝、輕工產品、塑料制品、家具制造等低附加值的下游產業,其升級換代必將以一部分企業消失為代價。
就在眾多外資企業因為加貿新政而困惑不已之時,一絲福音隱隱傳來:2008年3月,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表示,今年上半年還將公布新一批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具有高附加價值的傳統產業諸如部分制鞋產業、家具等產業,可望排除在外。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政府加貿政策的適當放緩將給予位于產業鏈下游的外資企業喘息之機,同時也再次表明了政府為優化產業結構,鼓勵加貿企業向中西部遷移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