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的珠三角大批工廠陸續遷出,留下工廠即使擴產也難以補償失去的產能,而新的工廠卻又未能及時補充進來,正是“騰籠換鳥”,舊鳥飛走,新鳥不來,產業空心化的情況將逐漸出現。
今年1月初,廣東省新任省委書記汪洋首次召開省委全體會議時,曾經列出廣東五大發展不足之處,包括社會事業及管理發展落后于經濟,經濟發展不夠優化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城鄉發展失衡,資源緊絀,以及民生問題突出等。在短短兩小時講話中,汪洋共22次提出要干部“解放思想”,甚至要以“殺開一條血路”的氣魄來推進廣東經濟發展。
按照汪洋的思路,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廣東政府未來應否加快產業轉型,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及現代服務業,就是一個不用考慮即可肯定回答的問題!
改革開放初期,港商得以利用廣東的廉價人力和土地賺錢,廣東得到投資成功搞活經濟,互惠互利。這種粗放型發展、以量取勝的經營手法,使廣東成為世界工廠,但也產生增值低、資源消耗大、勞力剝削、土地掠奪、污染嚴重、貧富差距擴大等種種社會和環境問題。因此,近年廣東政府為實現區域平衡發展,乃提出推動東部工業企業轉型升級,低端工業制造業向中部和西部轉移,以及減少對外貿易順差而頻繁出臺多項調控措施。
雖然政府初衷是好的,但我們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政策組合拳,卻直接給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以沉重的打擊。去年以來,隨著原材料漲價、工資成本急速上升、招工難、人民幣持續升值,許多長期在內地營商的港企已經陷入困境,難以為繼。部分中小型工廠甚至考慮逐步走進關廠結業或遷出的行列中。據香港工業總會預計,在珠三角地區6萬或7萬家港資工廠中,今年將有10%停產。這種以港澳臺資企業為主的企業關停遷離的現象,和早年外資企業大舉進入珠三角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面對珠三角大批外資工廠停產和外遷的情況,廣東省政府和各市政府似乎對其危害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并沒有推出有力措施應對,而只是不斷重復地給這些企業釋放一個信息:雖然過程是痛苦的,但產業轉型和升級是珠三角工業惟一的出路。
無疑,珠三角工業未來大方向應該是走在持續正常發展的軌道上,但問題是,如果目前沒有創新能力、技術、資金和市場等各方面條件的配合,一旦處理得不好,而政府又頻繁地干預,結果只會使大部分海外企業倉促關門或遷走,出現一些工業區十室九空,加快產業空心化的到來。
事實上,據筆者與一些港商探討過,目前在珠三角的港臺資和民營勞動密集型工廠中,估計只有三成至四成有可能實現轉型和升級,大部分企業仍然只能按原有方式繼續運作,一旦成本超過承受能力,它們只能關廠或遷離。這個情況的最終結局可能是,原有的珠三角大批工廠陸續遷出,留下工廠即使擴產也難以補償失去的產能,而新的工廠卻又未能及時補充進來,正是“騰籠換鳥”,舊鳥飛走,新鳥不來,產業空心化的情況將逐漸出現。如果這股企業關停或遷離現象帶來多米諾骨牌效應,關廠規模迅速擴大,必然會沉重打擊珠三角工業,給珠三角經濟帶來嚴重后果。
一直以來,有人認為世界制造中心貶低了廣東省,廣東應當成為科技中心。但以廣東目前面對的五大發展不足難題,即使廣東成了科技中心,也還必須是制造中心。否則,省內加上外流到來的幾億農民在廣東省可以干什么?做工程師?也不能解決問題.還是得進入制造業,而且即使全全界的制造業都移到中國,也許仍然不夠消耗廣東省內的勞動力。相反,來料加工不僅可以使廣東省獲得地租和稅收,還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解決幾億農民的生存問題。
事實上,正如汪洋指出,雖然廣東省生產總值有望超越臺灣,但2006年廣東高校入學率卻低于長三角的浙江和江蘇,高中生比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廣東省政府萬不可排斥勞動密集型業。企業可以不考慮農民的就業問題,而是只關注利益與否,但這些問題最后都是政府的問題。筆者以為,廣東省提升產業結構的提法值得商議,不如改為擴充產業結構,即使發展了高級產業,低業的也不能扔,而是最好全部都留在廣東,這樣才能通過產業升級為更多的人解決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