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市場正遭受嚴峻的考驗,而無數基民們在花錢買教訓之后,終于發現自己也未能通過這次投資大考……

近年來,中國基金市場步入高速發展軌道,迅速地走過了發達國家基金市場需要幾倍時間才能走過的路。從最開始清一色的股票基金,到后來的債券基金、指數基金和保本基金,以及被設計成各種不同基金組合套餐的傘型基金,再加上交易所交易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國外基金市場幾十年才發展成熟的產品在中國幾乎都能找到蹤影。
市場本身的不成熟,體制尚未完善,監管仍需加大力度,再加上無數基民們尚且幼稚的投資心理,展現在人們面前的無疑是混亂的基金市場——過去一年里,申購投資額數度攀升,2007年新發基金的總規模達到了5790億元,為歷史最高水平,基民們博彩般跟風造就了“基市”神話,而后無奈地任之幻滅#8943;#8943;
有人說,基金市場如同一個游戲場,沒有一套嚴格的游戲規則,沒有嚴格的防范風險的制度和措施。“玩的花樣越多,參與游戲的人就越危險。”
基金市場正遭受嚴峻的考驗,而無數基民們在花錢買教訓之后,終于發現自己也未能通過這次投資大考#8943;#8943;
“基年”,神話幻滅
早幾年,對于中國普通大眾而言,基金二字比之股市陌生得多。然而,2006年以來,基金已和股市一樣婦孺皆知,2007年更成為名副其實的“基年”。
“基金穩賺不賠,股市多風險#8943;#8943;”興許是基金銷售宣傳的作用使然,幾年前,人們逐漸接受并迅速喜歡上了基金這一投資方式,基金市場也如神話般地水漲船高,逐漸到達瘋狂的邊緣。
“基民”,這一新的群體在2007年不斷龐大并達到新的頂峰。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僅在2007年第一季度,新增開戶數便高達374.4萬,日開戶數為4萬——是上一年日均開戶數的5倍!
實際上,2006年的“基市”已近瘋狂:據證監會《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報告》相關數據顯示,2006年新募集基金達到4028億元,接近以往8年的總和。而這一數字低于2007年約1700億元#8943;#8943;
令中國工商銀行許多工作人員記憶猶新的是,“2007年,每天近50%的客戶都是咨詢基金業務的。”就在這種狂熱的氣氛中,無數的基金公司也忙得不亦樂乎,認購交易額更是屢創新高、聞所未聞。2007年,就有15只開放式新基金發行。僅在2007年“五一”前后的一周內,就有華商領先企業基金、工銀瑞信增強收益債券基金、國泰金牛創新成長基金等數只基金齊齊亮相,申購上限達410億元。火熱的基金市場因此創下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神話:4月10日,“上投摩根內需動力基金”開始申購,短短7個小時,前來認購的資金近900億,由此創下了募集時間最短、認購金額最多的天量紀錄——被稱為“上投摩根現象”。
這一熱火朝天的景象甚至連基金經理也感到困惑,甚至是后怕,“大家只看到了財富的效益,希望賠錢的時候,投資人能夠給予基金管理人更大的寬容#8943;#8943;”豐厚的薪水面前,理智些的基金經理驚喜過后,甚至開始選擇跳槽退路。
盡管經濟學家長篇累牘地撰文,不厭其煩地告誡“理性投資、小心被套”,但“人人都是巴菲特”,利益所趨之下,基市神話一直延續到了下半年。
2007年10月中旬,在權重股等基金重倉股的拖累下,開放式基金和封閉式基金整體下挫。許多新基民一時難以接受,一些借巨資原本希望博一把的基民甚至以悲劇收場。
自2007年9月開始,基金市場連續數月下跌,據國內領先的金融數據、信息和軟件服務企業,總部位于上海陸家嘴金融中心的萬得資訊統計,截至11月16日,有28只基金跌破“1元”面值,排名靠后的天治核心成長、天弘精選分別為0.8669元、0.8681元,數天后,跌破“1元”面值的基金數上升至45只;截至11月23日,在總數超過270只的開放式基金產品(非貨幣)中,僅有27只基金在過去3個月“賺錢”,其中債券型基金占據了絕大多數席位#8943;#8943;
動蕩的基金市場之下,曾經的神話瞬間破滅,無數被套基民沉浸在財產幻滅的煎熬之中。相當一部分基民開始選擇申購贖回,然而贖回就能避免高風險嗎?
據了解,某基金公司曾作過一個統計:將2005年年底該公司旗下2個基金產品的10萬個客戶申購、贖回情況提取出來,發現能夠在2005年全年最低點申購、最高點贖回的客戶僅有一個!該基金公司還作過持有其基金產品不同時間收益率的統計:其旗下2003年底成立的一只基金,截至到2006年6月30日,持有時間超過2年的客戶平均收益為58.8%,而持有時間不到半年的客戶其平均收益只有8.325%;即便做4個半年的波段,平均收益率也不過33%,依然遠遠低于一直持有2年的收益率。
顯然,頻繁申購、贖回基金的波段操作,成功概率極低,一旦操作失誤,后果很嚴重。
信托模式:結構性缺失
一般而言,在國外發達國家,共同基金可以做專戶和私募,對沖基金也可以做公募。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認為,共同基金一般只做公募,對沖基金只做私募。前者只做中小客戶,收一點較高的管理費,而放棄對風險的承擔;而后者只做大客戶,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除了收管理費外,通常還要收取業績報酬,即高額的分紅或提成。
然而,這種市場國外基金業的特色模式未必適合中國。業內人士指出,在當前中國的金融環境下,尚未形成一種合理有序的競爭機制,那種“向大客戶輸送利益及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很難從根源上杜絕。
實際上,在2005年年底,“鵬華基金公司向社保基金輸送利益,損害公募基金廣大投資人利益”傳聞爆出,使得“基金體系設計的結構性缺失”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社保基金及其他一些大的機構投資者,基本都是將資金委托證券公司或基金公司間接進入股市,且基本采用購買現有某基金的方式投資,將社保基金的大資金和中小投資者的小資金混合操作。“實際上,基金公司空無一物,只有信譽。”令人擔憂的是,假使某些基金公司“輕公募、重社保”,只重利益,不重誠信,那么,在基金公司權力不小的前提下,客戶豈非永遠處于被動位置?
“首先要加大違規成本、并強化基金契約的信托責任,實施信托責任賠償制度。” 陳志武認為,信托模式因為有較完善的法規規制,客戶有更多的權利空間去更直接擁有對專戶理財產品的控制權,能對基金公司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約。因此,應積極培養真正能夠代表投資人利益的私募基金,并以此讓沒有信托責任的公募基金加速改革和市場化淘汰。
對此,證監會于2006年下發《通知》,縮小了基金獨立賬戶資產管理的內涵,僅僅局限于信托型單獨賬戶資產管理一種業務;基金公司要“為不同的委托資產設立專門賬戶,對不同賬戶資產應分別管理、獨立核算、分別記賬,不得混同賬戶進行操作”。
雖然有業內人士持樂觀態度,認為基金市場將逐漸步入成熟階段,但令人擔憂的是,誰來為基金市場混亂時期的基民們買單?
基金碩鼠能否根絕?
據悉,目前證券投資基金總規模已達2.5萬億元,證券投資基金賬戶的總戶數超過1.6億戶。龐大的數字背后是無數虔誠的基民,然而在基金市場尚未完善的今天,基民們即便再淘空心思專營基市,仍無法躲避陰暗處基金碩鼠的咬噬。
即便是某些曾經是明星級的基金經理,也可能淪落為基金碩鼠進而人為做出“老鼠倉”,損害廣大基民的利益。顧名思義,“老鼠倉”是指基金從業人員在運用基金拉升某只股票之前,先用自己或相關利益者的資金在低位買入該股票,等到用基金將股價拉升到高位后,先賣出自己或相關利益者的股票從而獲利的行為,由此導致參與基金投資的機構和普通“基民”的資金被套牢。
2008年4月21日,中國證監會對基金管理公司從業人員唐建、王黎敏違反證券法律法規案作出處理決定。唐建、王黎敏從事與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相沖突的活動,證監會依法取消了唐建、王黎敏的基金從業資格,沒收其違法所得并處罰款50萬元。此外,還對唐建實施終身市場禁入,對王黎敏實施7年市場禁入。
據悉,唐建在2006年3月期間,利用其擔任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等職務的便利,在建議基金買入“新疆眾和”股票過程中,使用自己控制的證券賬戶買賣“新疆眾和”股票,非法獲利152.72萬元;而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原基金經理王黎敏在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期間,使用自己控制的證券賬戶,買賣自己所管理基金重倉持有的“太鋼不銹”、“柳鋼股份”股票,非法獲利150.9407萬元。
消息傳出后,人人拍手稱快卻又隱憂不斷:此類事件該如何根絕?
據悉,證監會明確表示,“這是近幾年境內首次對基金證券從業人員違法違規的處罰,堪稱‘行業第一單’,在法律適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對于基金從業人員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將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手軟,絕不姑息。”然而,兩只基金碩鼠目前并未面臨刑事責任追究;并且,證監會也沒有對相關基金管理公司進行處罰。但證監會已向立法機關正式建議,在刑法修訂中增加針對金融行業從業人員上述行為的背信罪。另外,證監會還將推動證券投資基金法的修訂,建議進一步加強處罰力度。
與此同時,證監會從六個方面加強了對基金公司投資管理人員的監管力度。比如,要求基金公司建立健全投資管理人員利益沖突相關制度,加強對投資管理人員可能導致利益沖突行為的管理;要求基金公司建立健全通信管理制度,確保在工作時間對投資管理人員各類通信工具實施有效監控;研究建立基金經理注冊制度,規范基金經理等投資管理人員有序流動等。
古語云,“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丟了的羊大概是難以找回了,那么,該補的地方是否一次就能補齊?否則,無孔不入的碩鼠還是有機會卷土重來。
投資理念之誤
“基金開始分紅了嗎?”這是各大基金公司從業人員被問得最多的一句話,由此可見投資者的博彩心理。“只注重基金收益、將新基金當成新股認購、對基金凈值‘恐高’心理嚴重、盲目追求高比例分紅、頻繁分紅#8943;#8943;”申購基金時,此類不成熟的投資心理直接導致投資者的盲目樂觀與過度悲觀。
過度分散,少做功課
有關專家指出,許多投資者喜歡追求新基金,手頭持有多家基金,可是連基金產品都沒弄明白。在許多基民眼里,這些都是基金公司的事,自己的任務就是申購。殊不知,基金盡管是專家理財,但是必要的功課還是要完成的:選擇品牌的公司、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定期衡量一下基金的收益率等等。當一個投資者持有過多基金之后,這些在基金投資中必要的功課就很難去完成了。
頻繁申購和贖回,
未樹立長期投資觀念
只要對基民的心理稍微進行分析,不難看出,目前相當一部分基民對于投資基金仍停留在“博彩”般的認知上,而這種心理直接導致基金市場的波動。
一旦所申購的基金價格下跌,許多基民就會頻繁贖回。如果所購買的基金被套,個人投資者一般會等到解套后才想到贖回;而如果所持有的基金已經實現一定收益的情況下,投資者就很難持有基金較長時間,落袋為安的心理通常占據上風。這種現象特別是在行情火爆的2006年特別明顯。其實,無論是在熊市還是牛市,一個基金產品成立后一般很快都會遭受至少1/3的贖回,然后規模逐漸穩定。有關專家指出,新基金被狂熱追捧、老基金卻面臨凈值越高贖回越烈的尷尬局面其實也是投資者短期操作造成的結果。
盲目追求,低估風險
何物動人?收益率很高!大多數基民都會選擇申購高收益的基金產品,然而開放式基金的本質就是專業人士理財,這本應該是基金最吸引人之處,卻很少有投資者能意識到,而開放式基金資產流動性好、規模投資等等優勢基本沒有人提及。
近年來,基金神話般的收益率博得無數基民的奮勇投身,但他們對于基金的基礎知識、基金投資的風險度卻缺乏應有的認識。收益跟風險永遠是孿生兄弟,高風險對應高收益,低風險對應低收益,這是投資的基本常識。具體到基金中,收益最高的股票型基金也是具有最大波動性、最大風險的品種;而收益最低的貨幣型基金則相對風險很小,收益也比較穩定。
2007基金市場大事記
1·中國基金市場的資產管理規模迅猛增長。受凈值增加和資金流入的雙重推動,管理規模爆發性增長近3倍,年末資產管理規模超過了3萬億元。
2·中國股票和混合型基金年度回報連續第二年在全球遙遙領先。股票型基金平均年回報達到137.66%。
3· 受基金盈利效應的帶動,投資者投資基金的熱情爆發,基金開戶數快速增加。8月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基金月開戶數首度超過了A股的開戶數。年底基金開戶數達到2600萬戶。
4·QDII 基金批量發行,中國基金市場跨入了全球投資時代。南方等四只QDII 基金的發行受到市場的熱捧。
5·隨著資產管理規模的增長、盈利能力的提高,基金公司的股權價格也水漲船高。12月博時基金平均每股131.67元的拍賣價格,刷新了銀華基金10月創下的每股56.2元的基金公司股權拍賣紀錄。
6·中國證監會正式頒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基金公司的私募業務正式開閘。
7·中國證券業協會編印了《基金投資者教育手冊》,對于基金投資中的風險和問題提出了警示。
8·中國證監會基金監管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基金行業風險管理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以進一步強化基金市場風險管理,防范基金銷售、基金投資等活動中的不規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