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崔洧
“捐贈秀”是某些企業或者個人出于想要出名、妄圖披上慈善家外衣的目的而導演的無恥鬧劇#8943;#8943;
不久前,一則“湖北部分企業抗擊雪災捐款開空頭支票”的報道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利用這場“上至國家高層、下至普通百姓無不牽腸掛肚的特大雪災”來上演“捐款秀”,這個“玩笑”開得實在是令人心寒。
2007年的冬天,我國南方不少省市遭遇了百年未遇的重大雪災。許多地區,斷水斷電、交通中斷、通訊終止、物資匱乏#8943;#8943;在雪災面前,各級政府、武警官兵、人民警察、電力職工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正是因為上下齊動、萬眾一心,才把災害的損失降到了最低。全國各地的人們,紛紛向災區伸出援助之手,愛心捐款匯集成涓涓熱流溫暖了災區人民的心田。
湖北省民政廳賑災辦公室統計:截至3月4日,湖北省共接受捐款1.06億元(捐款名單已在媒體上公示),實際到賬僅7883.9312萬元。民政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捐款尚未到賬的企業有的舉行了捐贈儀式,有的發來了捐助函,有的則是在賑災晚會上舉了牌。
口惠而實不至,湖北企業慈善捐款開空頭支票的消息迅速占據了各新聞媒體的重要版面。可這竟然不是單一的案例,1998年抗擊洪水賑災捐款中,也有2000多萬元的捐款遲遲沒有到賬;湖南湘潭市賑災文藝晚會上一些單位公開承諾捐贈的1845.8萬元中,實際到位也只有1010.8萬元,甚至,有人還拿捐款開“國際玩笑”。2005年,廣東某房產企業在公開舉行為印尼海嘯賑災捐款儀式后,發函至獲贈方稱要撤銷捐款,招來國際國內一片罵聲。
近些年來,各種各樣的“秀”著實不少,像脫口秀、真人秀,這是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之后的一種娛樂活動;像“跳樓秀”是民工為了討要工錢而上演的一幕無可奈何的悲劇;“捐贈秀”是某些企業或者個人出于出名、妄圖披上慈善家外衣的目的而導演的無恥鬧劇,是對慈善實業的褻瀆與踐踏。這種行為不僅僅凸顯了企業的誠信危機,簡直就是玩弄天下人于股掌之間,是經營上的落后短視行為,是道德品質的問題。
企業承諾捐贈而拒不履行,或許,他們打著如意算盤—— 一分錢沒花,在社會上卻能揚名立萬,我沒有簽訂捐贈合同,我不捐或者能拖則拖,也沒誰能拿我怎么樣 。
“別看今天鬧得歡,小心將來拉清單”,實際上,我們并不是拿“空頭慈善”沒辦法。《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明確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但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這一條款。贈與合同簽訂的形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企業在面向公眾舉辦的救災晚會上舉牌,就是一種承諾,可以認為雙方的贈與合同成立。公民個人之間的贈與以實際支付為準,但公益捐贈就不同了,承諾之后必須履行,否則就可以起訴。
有仁愛之心謂之慈,廣行濟困之舉謂之善,慈善是仁德與善行的統一。慈善就是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信心,給人力量。看一個舉動是否屬于慈善行動,不僅要看它在客觀上是否利于他人,而且要看行為者是否出于善良道德的考慮。如果缺乏主觀的善,利他的行動也不能稱之為慈善。
空頭慈善的出現不僅體現了企業道德錯位和法律意識的淡薄,還體現了慈善行為中雙方“契約意識”的缺失。要想避免“空頭慈善”的尷尬和使我國慈善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筆者認為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慈善機構在募捐之前,必須擬定一份合同,企業和個人認捐時必須簽訂合同,以書面形式標注清楚捐款數額、到位時間。
第二,對于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趁渾水摸魚的企業,除了法律上的制裁外,還可將其列入信用等級“黑名單”,聯手銀行、稅務、工商等部門,對認捐不履行承諾的企業在相關業務方面進行嚴格約束。
第三,將不履行捐贈承諾的企業和個人在媒體上公示,不僅要有“道德追問”,更要有法律約束,戳穿它“偽慈善家”的畫皮。
第四,慈善機構將捐款的下落、用途即時告之于捐贈方,讓捐贈方大致地了解所捐款項都花在了什么地方,是否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筆者曾就慈善事業與一些企業家有過深入交流,他們更多擔心的是善款能不能善用。近年來,國內發生了多起因管理不善、違規操作而導致的“公益腐敗”案件,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如果善款難以善用,捐贈的熱情自然會被抑制。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說到慈善,就習慣地把眼光投向富人的錢袋,這樣的思維方式會使慈善事業面臨著危機。很多研究者都說,美國慈善捐款每年都有6000億~7000億美元,占美國GDP的9%,但有研究表明,美國的社會捐款70%以上來自于成千上萬普通公眾每月幾美元、幾十美元或幾百美元的小額捐款。正是普通民眾的小額捐贈和志愿參與推動了美國慈善事業的發展。
發展慈善事業是政府的重要責任,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慈善分配歷來被人們稱作是市場分配、稅收分配之后的第三次分配。前兩者是重在維護效率的同時努力保證公平,而慈善分配通過將一個社會富裕者的財產向貧窮者轉移,減小貧富之間過大的差距,以平衡矛盾。
慈善事業的更大的功能在于,可以使生活在暗淡之中的弱勢群體迸發出燦爛的光輝,讓希望的光芒照亮他們的前程。但是當慈善事業過多地染上“功利色彩”時,當慈善事業遭遇“信任門”時,當慈善事業需要“強制執行”的時候,其救世濟貧的神圣光環也變得黯淡無光。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慈善是基于愛心、有能力、自愿三者基礎之上的。從來沒有人因為不做慈善事業而受到指責,但是企圖通過“空頭慈善”來炒作自己的企業或者是自己,必將受到道德的唾棄和法律的懲處。對于慈善事業,視能力而言,一毛錢和一百萬具有同樣重要的價值。當我們看到學生們以一毛一元湊起來的愛心,當我們看到老人們以顫顫巍巍的雙手遞出的十元八元的深情,當我們看到更多失學兒童因希望工程而重返校園,當我們看到更多盲人因慈善事業而重見光明#8943;#8943;這個社會,對奉獻了愛心的你,更多的是感激和感恩。
善人終將有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