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陳穎
可以預言,阿里巴巴未來三五年的發展,將是這個企業發展歷史上最關鍵和難度最大的幾年,甚至比當年創業更難。
3月18日那天,對于阿里巴巴來說,應該是郁悶的一天。當日,阿里巴巴發布了上市以來的第一份財報:2007年營收比2006年增長59%、凈利潤暴漲340%。優異的成績加上當日恒指大漲316點的大盤,卻換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行情:當天,阿里巴巴股價下跌22%,以12.2港元收盤,跌破了13.5港元的發行價,與阿里巴巴上市當日39.5港元的報收價比較,市值已嚴重縮水。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樣的反差當然來自世界經濟大環境的日趨蕭條,但更多的是,資本市場對于阿里巴巴2007年后贏利情況和贏利前景的懷疑——阿里巴巴2007年營收復合增長率和付費用戶增長率,較2006年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中國制造的尷尬,阿里巴巴的新難題
長三角、珠三角的外向型經濟實體是阿里巴巴的主要客戶群之一,但目前的經濟大勢決定了2008年外貿出口量的縮減,對于出口制造業為主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產業群來說,炮口調轉國內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這些企業其實正是阿里巴巴的衣食父母,它們指望馬云為它們帶來大量的出口訂單,但顯然,形勢的急轉直下讓阿里巴巴也是措手不及。
資本對于回報追求的本性,注定其只會錦上添花,絕不雪中送炭。這些在成熟環境中長大的投資者,當然對阿里巴巴可能產生的變化了然于胸。因此,盡管業績并不差,但長期性看好卻被打上了一個問號——如果中國經濟在2008年就此轉型,阿里巴巴還會有更持續的春天嗎?
所以,作為中小企業的商務提供商和合作伙伴,這個難題自然也擺到了阿里巴巴的眼前。如何依據客戶戰略轉型的需要,提供相適應的服務產品,這應該是此時的阿里巴巴最應該考慮的問題。
產業鏈整合構想是不是美麗的陷阱?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已經逐漸擺脫以廣告和會員作為贏利點的單一商業模式,而進入了更為成熟和全面的階段。定位不同、面向不同的網站開始多渠道拓展業務單元,以便更有效、更實際的形式實現持續發展,阿里巴巴則更是如此。
從阿里巴巴旗下的七家子公司的商業模式可以看出,阿里巴巴自然趨向于整合整條產業鏈,從雅虎的商業搜索引擎到B2B、B2C的電子商務平臺,再到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以及網絡廣告發布平臺“阿里媽媽”和企業ERP等軟件提供平臺“阿里軟件”,從而完成整條產業鏈的閉合體系。馬云為阿里巴巴勾畫的宏偉藍圖,是要成為世界最大的網絡商務帝國,服務于世界范圍內的中小企業。
應該說,這樣的產業整合構想看上去確實是很“牛”的。中小企業的數量大、規模小、戰略模糊和發展不穩定的群體特點,決定了其尚未達到定制服務的階段,而更多的是需要一整套完善的商業模式的套用,為今后的成長打下一個堅實的發展基礎。這樣的需求特色就決定了阿里巴巴能夠將自身的產品標準化量產,旗下電子商務產品的豐富全面,也為企業打包解決方案的銷售提供了可行性。
但是,這實在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電子商務已經不是初出茅廬時的稚嫩模樣,從交易平臺到垂直網絡,從行業細分到區域特征,在各個細分層面都已經涌現出大量強勢的細分網站,其背后擁有的技術力量、地域優勢乃至政府資源,都不容輕視。更加上IT和廣告行業對于蛋糕的分割,阿里巴巴想僅借助在電子商務中的強大品牌效應一舉整合所有行業資源和傳統產業,滿足萬萬千千類企業的形形色色的需求,豈是一件易事?
調整、聯合,艱難的前行
如果僅僅是在企業層面思考,破解這樣的難題其難度可想而知。所以,我們看到近期馬云已經開始向政府“示好”了。
可以預言,阿里巴巴未來三五年的發展,將是這個企業發展歷史上最關鍵和難度最大的幾年,甚至比當年創業更難。對于一個想經營80年的阿里巴巴來說,還處于少年時代。馬云對于未來發展的眼光毋庸置疑,但如何實現多元化贏利模式的探索、優化、組合,把步子走穩,可能是阿里巴巴需要下心血的關鍵之處。
當真做到這些,阿里巴巴或許完全有可能構建成全世界最強大的網上商業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