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發展史上,伴隨著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會產生特定的文明形態:石器時代,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式及簡單的漁獵生活促使人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人類經歷了漫長的原始文明時期,到了農耕時代,鐵器的產生使人類的生產生活發生了質的飛躍,農業文明得以產生與發展,到了工業時代,機器沖破了手工勞動的束縛,人類文明由此躍升到了新的層面。三百年的時間里,人類征服自然的舉動可謂“登峰造極”,面對工業發展帶來的生態惡化后果,工業文明宣告支撐乏力人類的發展呼喚新的文明出現,這就是生態文明。
生態原本為自然界生物遵循自在自為的規律形成彼此依存的狀態,如今被借用到人類社會中,并成為一種新型文明的定語。工業文明的推進把落后的生產方式,落后的生產力甩下了,也把諸多不能化解的矛盾留到了今天。在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的身心內外的關系問題時西方的傳統哲學沒能給出滿意的答案,而只能轉向東方。翻開中華文明的典藏,我們不難發現,生態文明與中華文明有著天然的暗臺:“天人合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樂天知命故不憂”等等。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曾創造了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社會范例,幾千年后,當生態文明成為現實的迫切需求的時候,中華民族的再度崛起就著歷史的必然。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錯過了工業文明階段的繁盛,我們又如何抓住生態文明的重要建設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這是面對新的歷史機遇一個后發展起來的文明古國應該走的路,也是一個城市,一個區域、一個組織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這對于我們并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