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這一句是對前幾句內容的總括,意在強調《易》之廣大,同時也是對上幾章主旨論述的重申。
“廣大配天地”,字面上很好懂:只有廣和大才能形容天和地,用這兩個字才能與之相匹配。前文曾論及乾何以為大、坤何以為廣,一靜、一動,在專注和執著之間,在自如開合之際,天地成就了廣大,人事又何嘗不是如此!由此讓我想到,一個人如果依此來做,那么也一定會成功。難怪圣人在解析《易經》的內核后,號召人們如此踐行,天地之間的道理昭示著人類長遠發展的不二法則。
“變通配四時”,這里面的含義就很多了。《系辭》中不斷談到變,回顧前文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爻者,言乎變者也”,“通變之謂事”等等論述中曾多次談到變,變是《易經》一個主要的特點。“變”字在《新華字典》中的解釋是:性質狀態或情形和以前不間,更改。在《說文解字》中,繁體的“燮”字上半部為古代鐘鼎金文的“蠻”字(繁體字去掉下部的蟲),而蠻的原意是指養蠶繅絲的人群。因此,變的原意應該是指由蠶蛻化為蠶蛹的過程。“通”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通,達也,其本義是:沒有堵塞,可以通過。由此,變通是在改變基礎上的通達。四時的特性正好與這兩個字相匹配。基于此,古人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生發出無限深入的應用學問,比如,對我國中醫理論的影響。中醫很注重對“四時脈象”、“四時五臟”、“四時養生”的研究,古醫家對于季節氣候的變化可以影響人體的認識或許更早,但之前還不系統,在四時范疇轉化為方法后,才被整理、概括為醫學理論,《黃帝內經》才由此產生。換言之,中國醫學理論體系的產生,是在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時間和空間思想認知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陰陽之義配日月”,前文已談及“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之道即在乾坤,而乾坤最典型的代表莫過于日月。“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在四時轉換的過程中,陰陽兩儀的廣深含義配合著日升月降的規律,大道昭然。
“易簡之善配至德”,天地、日月、乾坤、陰陽,圣人揭示宇宙的大道最終的訴求點還是在人。了了分明于乾坤的易簡,是以引導人將道德推到一個至高的境界,達到一個融會貫通的境界,即實現真正的“天人合一”。
從天地、四時、日月到人的至高道德,圣人是把人放到了與宇宙統一的位置來考量,而不是放在一個渺小、卑微的位置去看待。從中,能讓人強烈地感受到古人、今人視角的不同,當然也不難看到我們幾千年后心態、境界上的差距。現在我們追求“和諧”,恐怕還需要溯本求源地搞明白其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