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理財的一個經典反面例子是,世界拳擊冠軍泰森擁有一雙令對手膽寒的鐵拳,但他卻不能很好地管住自己用血汗換來的金錢。2003年,泰森向紐約曼哈頓區破產法院提出破產申請,這給他褒貶混雜的人生軌跡又增添了不光彩的一筆。事實上,泰森20年職業生涯中聚斂了3億至5億美元的財富,轉眼間卻灰飛煙滅了。其原因何在?用紐約一家報紙的說法是,這泰森一介武夫如果有一個理財顧問,他的人生將會改寫!
當然,泰森的經歷離我們太遙遠了些。而現實的環境下,確實有成千上萬受過教育的人經過多種形式追求到了職業上的成功,通俗一點說,就是相當多的人成為了中高端收入家庭。但他們一夜間卻發現,自己已在財務問題中進行著不大不小的掙扎——放眼望去,身邊的親朋好友們都在爭先恐后進行著一項“錢生錢”的理財運動。
讓錢為你工作?對于財務知識嚴重欠缺或對于財經話題不感興趣的人而言,這確實是一道比高中函數還難的題。事實上,大多數對于理財感到迷茫的人,不明白的問題只有一個:工作,主要關注點是收入的多少問題:而理財,圍繞著的則是如何讓手中資產增長的問題。
既然,理財是“讓我的錢為我工作”,那么,該讓錢往哪里去呢?答案是市場。保險、儲蓄、低收益債券、共同基金、股票、外匯、電子現貨、期貨、期權……這是目前我們熟悉的理財市場。但且慢,作為理財的投資工具,市場產品還分為兩種呢!一是為了避免損失而理財的低端產品,比如儲蓄、低收益債券、共同基金:二是為了贏利而理財的中高端產品,比如電子現貨、外匯、期貨。大額存單、儲蓄是大部分人傳統的理財方式。在大眾的眼光看來,大量的余錢存在銀行短期看似是最安全的,但長期卻是最危險的理財方式。在當前瞬息萬變的科技時代,不變才是最大的風險。有一個道理正在被大家接受著:沒有一成不變的活法一一哪怕是最保守的農民也都明白,今年不能只種糧食不種菜:今年養豬掙錢,但明年養一堆的兔子沒準能得到最好的收益!
對于中高端收入的家庭而言,儲蓄和保險肯定不是什么吸引人的好辦法,或許該購買些債券、共同基金?但是要記住,這些投資工具也同樣存在風險,即使它們看起來要較為安全一些。證券投資基金和股票、債券等其他金融產品一樣,都是有風險的,只是風險的水平不同。大多數中產階級財務保守的基本原因在于:“我不能承擔風險”,這意味著他們的財務知識匱乏,他們必須依附于工作,并且安全運作。一個人可能受過高等教育而且事業成功,但也可能是財務上的文盲。如果一個人在這些方面不甚精通,那么很明顯,他們必然會遵循標準的教條,即安全地、分散地投資并只投向比較保險的項目。這里得出的一個結論是:中高端的理財難度將帶來中高端的回報!
錢少的時候,你可能會抱怨無財可理;錢多的時候,人們又覺得沒有時間去理財。有錢、無錢、錢多、錢少,都成了忽視理財的借口。其實,對于中產階級而言,理財過程其實在無意間增加自己的投資知識,如果在獲得高回報率的同時,自己又多了一門知識,我不相信,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好的好事!所以,很多時候,理財是一個觀念問題,同時還是一種生活態度——理財解決不了人生的所有問題,但它可以解決人生的一部分問題,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這已經足夠了。
末了,得說說國際上的一項最新權威調查: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在沒有自己的理財規劃的情況下,一生中損失的財產從20%到100%不等。看看,這足以證明一個如今江湖流傳的硬道理:你不理財,財也不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