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之名,蘊涵著一個美麗的故事。相傳那是女孩們用來吸引心上人注意的眼睛。如同名字的含義,從伊藤屋釋放出的如同洗練素描般的形態質感,觸動著每個人心中對它的第一眼愛戀。戶外池塘邊的翠竹,屋子的外圍都種上了各種郁郁蔥蔥的植物,間或幾株櫻花樹。趕上初春,都散發著淡淡的青草和花兒的味道。池塘中的魚兒們也都好奇著探著頭,呼吸著。鬧中取靜的三層樓的小別墅,繞有茂密竹林,伴有小橋流水,格調顯得異常高雅。
進門就有座小橋,四處都是落地玻璃,靜謐而漂亮。日式庭院讓整個用餐氛圍更加融洽,猶如在家中一般隨意。大廳內蓬蓬綠意透過中央的落地玻璃蔓延至屋內,環境十分清幽。素色墻面,棕黑色木桌椅,座位與走道“錯落”有致,門簾上,壯碩的相撲大師畫布,平添了幾分情趣。回廊間潺潺的流水、四處錯落的光與影,都能使人感受到靜謐,有種置身繁華之外的意境。
“日本料理”其實是日本人對日本菜的習慣叫法。按照字面的含義來講,就是把料配好的意思。伊藤屋的謝主廚是這么理解日本料理的:它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藝術。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大到材料,小到一些不為旁人所見的東西,甚至是殺一條魚的力道都是很講究的,若是用勁太大,魚片就容易散,而這個魚片的厚度也只能控制在一公分左右,日本料理的考究是多么令人窒息啊!它的制作,不僅要求材料新鮮,擺放也講究藝術化,注重“色、香、味、器”四者的和諧統一,不僅重視味覺,而且很重視視覺享受。每一道菜的顏色都是圍繞著“紅、綠、黃、黑、白”這五色,而這五色也是用食物的自然色組成。味鮮美、形多樣、器精良,這就是日本料理的關鍵。而且,材料和調理法重視季節感。種類繁多,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風味。“壽司”,又稱四喜飯,是日本飯的代表,制作壽司要在米飯中加醋、糖、鹽、料酒等調料,還要加海藻、辣根等,將其攥成小飯團,上面放上各種生魚片、魚仔、鮮蝦肉、貝類等。伊藤屋的太卷壽司是點擊率最高的一種壽司,而滿月壽司更是作為該店的創新壽司倍受客戶青睞。薄薄的蛋皮裹上近十種的材料,不僅外形獨特,更讓你覺得口感也會分層次。一片醋姜擺成的玫瑰花不僅讓整個壽司更加賞心悅目,而且能使壽司變得更加清新美味,有助于調味!為能讓顧客品嘗到美味的美食,他們都在不斷努力著。受不同食客的不同需求和日新月異的餐飲文化的影響,伊藤屋的料理長在穩步的日式口味上求創新,推出了令許多顧客們食指大動的創意美食。其中煽橙更是打破了傳統的日本料理做法,挖空橙子,在里面填上海鮮,再結合西餐中“煽”的做法,保持了海鮮的味道.更加鮮嫩!日本料理的唯美不但表現在它的食物上,連同它的器皿也無可挑剔。你看那精美的刺身船,小小的陶杯,長頸的酒瓶,無一不透露著一個日本料理把一切做到極致的一絲不茍。令人在享受的同時,忍不住會交口稱贊。在伊藤屋用餐,無疑是安逸、安靜的,除了口感得到滿足,有日式料理帶來的誘惑外,還能感受到一種文化的回歸。有位日本朋友正在用生硬的漢語和這里的服務員對話著,他說他的家鄉在“石坦島”,一個美麗的海島,那里有很多新鮮的美食,服務員正在教他“報紙”的發音,而他,正掏出筆記本認真地記了下來。此刻,伊藤屋將和式文化重新演繹,不經意間又散發著輕淺的盛唐風韻,縈繞在心頭,久久不能散去。第一次跨國長途旅行計劃
那一年,在我生命中是個巨大的轉折。辭去了為之奮斗了13年的公司職務,關掉了經營一年多的餐館,我一搖身成為失業青年,當然也是一個徹底的自由人。
夢想這一時刻已經很久了,卸下一身包袱,終于可以走出國門當一個縱橫世界的背包客了。我的長途旅行計劃是:從福州出發,入青海,走文成公主進藏的唐蕃古道進入西藏東北角,接上我走過一半的川藏北線到藏北的那曲,然后南下經過納木錯湖到拉薩。修整后包車走南線去阿里,回程從樟木口岸去尼泊爾、北印度、泰國、緬甸、老撾,最后從泰國飛回國,歷時半年。
在福州,要找到一起行走的人很難,幸好退休的攝影家老李和王姐愿意加入我的前半段旅程,他們倆和我一樣都進藏兩次,也算老江湖了。還有剛剛開始發燒的攝影愛好者李姐,雖然身體不太好,外表看上去卻很結實。從國內的秋天走到東南亞的夏天要帶足四季的衣服,這是沉重的負擔,加上60卷的反轉片,這些重量無法減的,75升的登山包重量達50斤。我帶的攝影器材是:尼康小數碼5900一部,尼康膠片機F100和FM2兩部機身,鏡頭三個,賓得67機身一個,鏡頭三個,捷信三腳架,重量達30斤。露營裝備用另外一個包提在手上,我出門攜帶的總重量已經接近100斤,肩膀是沉重的,心情卻是無法抑制的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