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古城,六百年滄桑美貌末改
臨海而居是一種福氣,崇武人現在是感覺到了。可是,時光如果追溯到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崇武人一定找不到這種感覺。因為那時節,活躍于中國沿海的倭寇正猖獗,臨海而居與膽戰心驚基本上可以同日而語。崇武孤懸于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突出部,三面臨海,西連陸地,如今看來是風光無限,當年倭寇來襲像禽流感警報一樣令雞群有滅族的恐慌,而眠的日子與詩情畫意相去甚遠。連遠在京城的明太祖朱元璋都感覺到了驚濤拍岸的恐懼,曾經讓歐洲人聞風喪膽的海盜問題也開始讓中國皇帝寢食難安。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委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希望他出招防御倭寇的滋事騷擾。周德興大概算得上如今的軍事工程專家,他考察閩南復雜的海岸線后提出了“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的海岸防衛策略。崇武建城便是得益于這一策略的實施。中國的古域大多用土壘磚砌,崇武有別它處,因為當地到處是花崗巖山體,可以就地取材。然而,即使石材唾手可得,也得花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切割搬運到施工現場。瞧瞧這高7米、長2567米的城墻,再瞧瞧1304個城堞、1300個箭窗以及域垛、城樓、烽火臺,想想當年數以千軍的軍人或民工揮汗如雨的場景,就會令人心生感嘆!人類為祈求安居樂業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建筑奇跡I長城如此,崇武古城亦是如此。
崇武城建起來了,倭寇也像魔鬼一樣來了。兇狠貪婪者并不會因為石城的堅固而放棄對財富的覬覦。一百年間,這個城池屢遭進犯,有時守住了,有時被攻克了。留下了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崇武人用一種民間信仰的方式銘記著。古城里的“護龍官”、“崇山官”、“崇報祠”、“元飼宮”、“十二爺官”等,都是崇武人為紀念抗倭犧牲的英雄而建的,至今香火依然燃燒著一縷縷崇敬。六百年滄桑說來話長,好在崇武城永遠年輕,那些濺灑在白色花崗巖的血跡已經讓歲月洗去。如今的崇武人總是這樣向外人介紹這座古城:“它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明代丁字型石砌古城池,其建筑工藝被稱為古代建筑工程的范例。”
惠安石雕,一脈相承的鬼斧神工
崇武建城這件事派生出來的好處,就是帶動了石雕產業的誕生和發展。此前崇武的石匠只從事墓碑之類的雕刻,業務范圍窄得像鄉間小巷。而建城之后,那些熟練的工匠摸透了石頭的脾氣,愛上了將石頭玩弄于股掌中的感覺,這些人中以蔣旺最為杰出。
蔣旺住在崇武五峰村,是隨江夏侯周德興來建城的,工程完工后他就在村里搞了個石雕作坊,從木雕藝術中吸收養分,將石雕從質樸粗獷發展到精雕細琢,打造出蔣家的品牌。在生產力不怎么發達的年代,手藝是養家糊口的最佳途徑。蔣家石雕以線條流暢、結構勻稱、形態逼真而獲得贊譽,也意味著財源如細流涓涓成溪。蔣家石雕的拿手好戲是石獅和蟠龍柱,蟠龍柱能雕刻到雄雌有別,擊之辨聲而知,聽者無不稱奇。到了清代,五峰石雕藝人已將“蔣源成”、“蔣泉記”和“蔣泉益”等石店分號開設到福州、廈門、甚至遠達緬甸的仰光、馬來西亞的檳域。在臺灣還有“無蔣不成場”一說,可見蔣姓石匠的影響力之大。據惠安史志記載,明清以來,惠安石雕工匠大多出自崇武五峰村蔣家。嘖噴,崇武的一個小村莊竟然可以在石雕行業獨領風騷五百年,怎能不讓人驚嘆呢!事實上,即使到了崇武石雕不再是蔣家獨步天下的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愛國僑領陳嘉庚在建集美鰲園時,其精美的石雕長廊亦是由崇武蔣姓石雕大師擔綱的。
漫步于崇武,隨處可見堆著奇形怪狀石料的石雕廠房。與明清石雕作坊不同的是,現代石雕工藝分工越來越細,從石頭的采集切割、石頭形象的初級定位,然后粗加工和細加工都有專人各司其職。鉆機、切割機、拋光機、磨光機、空壓機齊上陣,石雕藝術的成敗和高下之分主要體現在前期構思設計和后期細節雕刻上。在崇武街頭,石雕小鋪里的老板和工匠也沒閑著。老板在屋前招呼客人,工匠在屋后制作,以“新鮮出爐”的姿態挑動著人們的購買欲。走進任何一家小店,栩栩如生的明星影雕總會讓人駐足良久。一塊頑石居然能雕刻得像攝影作品,未免太不可思議了吧?老板似乎懶得解釋,只是將客人引到屋后,看工匠們用細如針尖的合金釬,在磨光石板上快速琢擊著,大小深淺、疏密不同的微點迅速產生,最終構成了畫面的墨淡枯潤和無限風情。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遠比知識更重要。”這樣的話更適用于那些有藝術天賦的人。在崇武古城臨海的沙灘上,倘若你不小心看到峭壁上的飛魚、沙灘礁石上的海龜……千萬不要以為這些展露著原生態美感的巖雕作品是天賜之物。那是一個名叫洪世清的藝術家帶著自己的弟子因巖制宜雕鑿出來呢。洪世清原籍安海,與惠安緊鄰,小時候就常來崇武海灘玩耍,早年以沙灘為畫布,晚年則以礁石為畫布,其想像力簡直有點可怕!當然,怕他的不是人,而是礁石。
原以為石頭是冷漠無情的,到了崇武才知道石頭有強盛的生命力,而且可以美麗得出類拔萃,一不小心可能還會永恒。
惠安女服飾,溯源無覓處風情獨具
崇武不可思議的不僅僅是石雕藝術,還有惠安女奇而不俗、艷而有韻的服飾。“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是對惠安女服飾最形象的概括。
惠安女的頭總被包裹得嚴嚴實實,也被裝點得風韻無限,花頭巾、黃篾笠、絹花等都成了美麗的元素。“封建頭”的好處可以擋風沙,擋海風,擋陽光,還能擋男人色色的目光。那也不能讓男人不屑一顧呀,就給他們看腰際風景線吧,不僅有五彩繽紛的絲絨腰帶或精致漂亮的銀腰帶,還開放了小酒杯一樣醉人的肚臍以及周邊“景區”。哎,有些東西是擋不住的,那就讓男人們遐想去吧!最討厭別人叫“民主肚”了,誰敢對這個地方“民主”看看,惠安女可是力大無比的哦!“節約衫,浪費褲”倒是說得實在些,上衣緊而窄,褲子寬而大,那都是為了干活麻利,而且最大限度地保證不走光。惠安女一聊起那些都市里來的文弱書生的抒情,就樂不可支:“緊窄的上衣勾畫出豐腴的青春,寬大的褲筒飄鼓著海風的輕柔,惠安女幾近怪異的奇特服飾在閩南海濱創造了夢幻般的迷人景觀。”那個酸啊,帶了點甜。人們總在打聽惠安女是不是少數民族呀?這一追根溯源就扯不清了,那些民俗學者、教授的都為此吵起來了。這邊是閩越土著,那邊是苗蠻集團……呵呵,動不動就到崇武來考察。還是時裝設計師總結得好:“稱體、入時、從俗,六字就將惠安女服飾拔高了好幾個檔次。其實,穿著舒服,干活方便,才是最重要的啊!
要是想仔細打量惠安女,最好的地方不是在海邊,而是清晨到崇武農貿市場。擺攤的,買菜的,清一色都是女性。戴黃篾笠、包花頭巾的是年輕姑娘,挽發髻、插簪花的是阿婆。擺攤的,并不吆喝:買菜的,討價還價時亦不提高嗓門。整個市場東一攤,西一攤,顯得隨意自然,由于買賣都輕聲慢語,竟無絲毫嘈雜之感。由于她們忙著做生意,也就沒空去擋男人色色的眼睛和鏡頭了。或許只有與惠安女挨得這么近,人們才能忽視她們的服飾,而更多地感知她們的心靈,那大海般的深邃、天空般的清澈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