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初以來,國際油價除了三次較大的下滑外,總體呈現大幅上揚態勢。WTI(美國輕質原油)期貨從年初1月3日的每桶5832美元出發,至11月23日收于每桶98.18美元,上漲39.86美元,漲幅高達68.3%。地緣政治、投機基金、美元匯率等因素形成合力推漲油價,分別造成大幅“地緣政治溢價”“投機炒作溢價”和“美元匯率溢價”,而供求緊張、庫存下降則是這些“溢價”生成的基礎,是今年油價持續飆升的“基石”。展望2008年,偏緊的基本面無望得到改善,地緣政治緊張、美元貶值、基金炒作等都將繼續作用油市,2008年油價仍有上漲的空間。
供求緊張是油價飆升的基石
2007年,計世界石油勘探開發投資雖然同比增長10.6%,但由于勘發成本大幅上升,項目投產延遲,石油產量增長并不理想。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預計,2007年全球石油產量將達到8486萬桶/日,比2006年提高0.3%,增幅比2006年低0.1個百分點,比2005年下降1個百分點,比2004年更是大幅下降了3.8個百分點。
而據國際能源機構(IEA)預計,主要由于亞太地區需求強勁,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同比將增長1.2%。由于需求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供給增速,今年全球原油供小于求50萬~100萬桶/日,并由此導致庫存持續下降。
2007年下半年以來,一直高位運行的美國商業原油庫存開始持續下滑,并于年末減至近五年同期平均水平附近。2007年12月27日EIA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21日當周,美國商業原油庫存再減330萬桶至2.936億桶,為2005年1月14日當周以來最低水準。美國商業原油庫存自11月9日結束的一周以來已經累計下降2000萬桶,而自7月初以來減幅已達5900萬桶。
OECD的商業石油庫存一季度減少100萬桶/日,二季度只增加30萬桶/日,三季度反季節下降20萬桶/日。據ElA預測,四季度OECD的商業石油庫存也趨于減少,年底時庫存將處于五年平均水平底限,庫存天數由53天降至50天之內。
另外,隨著全球需求的不斷提升,煉廠產能并未出現相應的增加。相反,2007年以來美國及歐洲煉廠故障頻頻發生,尤其是在夏季、冬季需要開足馬力生產成品油的時期,且備用產能不足,導致在煉廠發生故障時引起供應中斷,成為油品供應環節的瓶頸。
非基本面因素
對油價飆升推波助瀾
除了供需緊張,地緣政治、投機基金、美元匯率等以往從不同方向作用油市的因素,如今形成合力推漲油價是2007年下半年以來油價大幅飆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首先,地緣政治因素對油價的支撐貫穿全年。美伊核爭端時好時壞,期間美國聯合英國等西方國家多次施壓聯合國對伊朗實施制裁,但伊朗對此口氣一直強硬,表示自己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力。雙方一度劍拔弩張,美國威脅要武力打擊,而伊朗則表態要封鎖中東原油出口要道一一霍爾木茲海峽。雖然最近伊朗核危機出現緩和態勢,但石油利益紛爭決定了其徹底解決仍然困難重重。據測算,目前油市中產生的“伊核溢價”已經達到20~30美元。
土伊沖突是今年新出現的地緣政治因素,在2007年10月誘發了大約9美元的“土伊沖突地緣溢價”。同年12月26日,土耳其戰機對盤踞在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工人黨武裝的藏匿地點進行了10天內的第三次越境打擊投資者繼續關注伊拉克北部的局勢,因為交易者擔心土耳其的軍事行動可能導致伊拉克的原油供應受到影響,據國際能源機構統計,去年11月伊拉克的原油日產量約占當月世界原油日供應量的2.7%。此外,尼日利亞政局動蕩,尼日爾三角洲針對油田的武裝襲擊不斷,阿富汗多次發生爆炸襲擊事件,甚至巴基斯坦反對黨領導人貝·布托的遇刺身亡,都持續引發市場對地緣政治不穩定和恐怖襲擊的擔憂。
其次,投機基金大舉人市,石油市場金融化特征突出。來自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CFTC)的資料表明,經過5個月的低迷狀態后,紐約商品交易所WTI(美國輕質原油)期貨非商業性交易商的凈多持倉量在去年2月底已重返2萬手之上,其后不斷增加,7月突破10萬手大關,并于7月底升至年內高點12.7萬手/日,合1.27億桶/日,約為全球日石油需求的1.5倍。其后,8月美國次貸危機全面暴發,非商業性交易商的凈多持倉量快速逃離,至8月底已經降至2.5萬手,但之后投機基金重拾信心,逐漸增倉,至11月上旬,非商業性交易商的凈多持倉量重返10萬手之上。繼而,隨著非商業性交易商凈多持倉量大幅增加,WTI油價巨幅飆升。投機基金的大舉入市,使得石油市場的金融化特征更加突出。弱勢美元,近期支撐油價的主要動力之一。
近年來的美元匯率持續下跌,對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價格產生了較強的支撐作用。尤其是去年8月之后,美聯儲為了降低美國次貸危機對金融市場和經濟的影響而連續下調利率,同時聯合各國央行注資金融市場,使美元匯率頻創歷史新低。美元的持續疲軟,吸引大批資金進入油市避險,成為最近油價大幅飆升的一個有力推手。
需求旺盛而供應仍將偏緊
美次貸危機暴發后,對美國經濟以及世界經濟前景的爭議頗多,悲觀和樂觀情緒夾雜,美國政府機構發布的經濟數據也時好時壞,市場隨之忽上忽下。但綜合分析可以斷定,今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出現對其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但美國經濟的基本面仍然強勁,并且由于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世界經濟將繼續高速增長。
2008年,美國經濟將進入調整期,但并不悲觀。其一,次貸危機對美國的影響不會太大。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MF)的報告,次貸占美國房貸的15%,而整個房貸占美國總資產的14.1%。并且在1.3萬億美元的次貸中,真正出問題的預計僅有1450億美元,這個數字在美國的房地產和整個美國資產中的比例較小。此外,美國的次貸危機已經在相當程度上以“打包轉銷”的方式轉嫁給了歐洲和亞洲。次貸危機的風險分散了,也就減小了。
首先,美國居民收入多元化將支持其消費。從數字上看,美國的居民儲蓄率幾乎為零,但由于美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多元化的,且預計美國的失業率將保持在5%以下,居民消費仍然能夠受到較大的支撐。其次,美國的企業盈利目前正處于40年來的最高點。受益于本輪新興市場的經濟全球化,企業在新興市場的利潤空間增大了。此外,企業投資的意愿強烈,許多美國企業不僅進人股市,還進入期貨市場。一些能源企業自己買自己的期貨,不但炒高了產品的銷售價格,還獲得了期貨收益,從而大幅提高了企業利潤。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日前在接受媒體時判斷說,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將是美國經濟的一個低谷,明年美國經濟可能又會呈現低開高走的態勢,GDP增長率可能高于世行預測的1.9%,達到甚至超過2%。雖然美國已經結束了新經濟時期的強勁增長,進入一個較長的調整期,但對美國經濟的發展也不能過于悲觀。
MF在2007年10月的報告中指出,雖然美國經濟增長放緩,但新興市場將引領世界經濟繼續高速增長。而且,由于新興市場國家均處于工業化、市場化和城市化時期,其發展歷程決定對石油的需求將繼續強勁,從而將繼續推高油價。
預計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4.8~4.9%,石油需求增長130萬~200萬桶/日,從歷史上看屬于強勁增長。而供給方面,預計明年非歐佩克增產100萬桶/日,低于130萬~200萬桶/日的需求增長,剩余的差距將施壓至OPEC產油國。而由于國內消費穩步增加,但產量增長停滯,今明兩年歐佩克出口量呈下降趨勢。
并且,由于市場呈現后市看跌的油價結構,不利于持有庫存,OECD國家商業原油庫存水平進一步降至49.3天,為2004年12月以來最低水平。而后期進一步滑落的可能性仍很大。庫存大幅下降,石油市場平衡極其脆弱,預計庫存因素在2008年還將成為油市的主要支撐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