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油價的上漲和燃油稅即將出臺的傳聞,國內汽車市場亦有所波動,但近日據記者觀察,油價的上漲并不能對占轎車市場份額40%的中級家轎的增長造成倒退性的影響。細究可發現,這類車型油耗有非常明顯的優勢,特別是日系車,低排油耗加上精致的內飾,更討得消費者青睞。如在油價上漲后銷量仍然一路猛增的東風日產主力車型TIIDA,它的實際油耗僅6L左右。在福州的一些汽車專營店,記者發現看車的消費者,特別是中高端的消費群體其實并沒有明顯減少。在福州華瑞專營店,記者特意采訪了市場部經理楊溢先生。
油價上漲和燃油稅出臺對主流消費影響微小
楊溢認為,油價上漲跟燃油稅即將出臺的傳聞對市場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并沒有大家所想像的那般恐懼。究其原因,第一是消費者比較成熟,再一個從日產的主流車型來講,不管是環保水平還是節油水平來講,都已經達到了消費者能夠接受的程度,所以影響不是太大。以福州為例,最大的兩塊市場是10萬到15萬的級別以及20萬到25萬這個級別,比較便宜的前者級別相對來講排量都在1.6到1.8之間,它的技術水平也是比較高的,同時也是福州主流消費的一個區間。車主本身有一定的消費能力,車本身的技術水平、油耗等各方面相對來說也比較完善。
對于汽油開發因素上,楊溢認為,商家對汽油的開發因素并不是特別關注。據他介紹,有個數字是說在2007年中國的進口車增幅是比較大的,而且這其中的大排量SUV的增幅更大,由此來講,也折射出一個現象,就是在高端消費群體中,他們對這些東西并不是特別敏感。這樣來說,油價上漲對整個市場的影響其實并不是太大,但如果燃油稅這個因素一旦是明確了,那么對整個市場還是會造成一定波動的。國內油價目前還沒有完全與國際市場接軌,成品油市場和國際市場是倒掛的,所以整體情況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截至今年2月底,國際油價已經突破一百美元大關,這個事件對于做投資搞財經的行業人士可能會更敏感一些,而對于車主來說其實影響不是特大。
同樣作為轎車消費者的楊溢也以自己的親身感受作為例證,他說,自己是開1.6排量的車,在最近的成品油零售價調價之前,他每次加油是在200塊錢左右,一個月一般是在三至四次。調整完油價后,每次的油錢是在210元到215元左右。也就是每個月會增加50元左右的開銷,幅度不大,比較微小。楊溢認為這點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說成品油漲到10元/升,那么平均每月的油錢就要翻一倍了。可能性不會太大,但也不排除它。因為中國的市場大量開發和最近的GPI上漲的數據也是比較可靠的。
而中國這么大的一個國家,人口眾多,相對來說,擁有私家車的人還不是大部分,還是屬于小眾,他們也具備一定的消費能力。但民用車現在的年銷量還不到一千萬臺,才幾百萬臺。不過,楊溢很客觀地分析說,現在的市場相對從前是越來越成熟了,也越來越理性了,不像之前消費者都比較盲目地消費,現在的消費者要考慮后期的一些使用成本,如養車等費用。所以在購買上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地理因素與傳統觀念決定市場需求
在油價上漲后,大家一致認為經濟型轎車會走俏,但事實卻相反,在去年油價上漲了幾次之后,經濟型車的總銷量反而是下滑了二十幾個百分點。據此,楊溢認為有兩個因素,首先是中國的道路跟美國有點像,屬于多元化的,幅員遼闊,所以說對車輛還是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只是發展小排量的車也不大現實:另外一面來說,還是傳統觀念在主導購買心理,中國人買車的目的有些是因為愛面子,所以至少在一定時間內大車還是蠻吃香的。
總體而言這是跟整體的消費能力增強和國家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的關系。2007年的時候,東風日產首先推出10萬元以下的產品。就是說其產品線已經從7萬覆蓋到36萬,所以其增量很大一部分來自中低端的車型。之前他們只針對15萬以上或20萬以上這些特定的客戶群體,現在的面會更寬一些,就是產品結構上有所改變。之前的大排量的車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在40%左右,在全國來說都是比較大的。現在福州大排量的車在20%左右,但這是在總量增長的前提下,這說明市場已經份額變了,不再像以前,相對是以大車為主,而產品結構的變化也是一個大的趨勢。
另外,楊溢還認為油價上漲對他們的影響從目前來看是正面的。因為東風日產在省油和發動機技術上的優勢是有目共睹的,這種油價的波動對他們來說反而是一個好處,因為整個市場的需求會收到產品技術的影響。
漲價過高可能導致其他技術的變革推動
眾所周知,東風日產現有車型的發動機技術在國內是領先的,所以在油價波動的前提下對他們的影響不會特別大。但同時楊溢也表示擔憂,他說,如果說開征燃油稅后,就不太好預測市場了,因為這對所有人而言都是一個未知數。
據他介紹,東風日產今年1月份至今的新增訂單量相比2007年12月反而增長不少。現在買房和買車是兩個大件兒的東西,但買這些東西肯定不是一天內拍腦袋可以決定的,必須綜合很多因素,一旦消費者作出決定后,比較難改變。
但依目前情況如果做個假設,一旦油價上漲到10元/升,整個市場情形將是如何?對此楊溢作出了較為理性的分析。他認為,如果翻回頭看歷史的話,當出現石油危機的時候,那么第一個肯定是在節能減排上作文章;再一個就是在汽油的替代品當中作文章。汽車現在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廣義的定義了,不僅僅是燒汽油,或者是燒柴油,它也有很多動力燃料作選擇,因為油價的上漲不可能阻止人民追求對交通的需求和對生活品質的改善,也許會出現電動汽車大行其道,電動汽車的技術不是說不成熟,但成本太高,而且不是很方便。所以當油價上漲太高的時候,可能很多的廠家會把精力放在開發其他的技術上,現在的科學技術發展太快,不是我們現在能夠知道將來要發生什么事情。而油價的上漲也有個過程,不是說一夜之間從5元變成10元甚至100元,這也是不現實的,也是一個過程。還有一種變通的辦法,就比如國內一些城市它有天然氣的資源,它的車子也可以油改氣,既可以燒汽油也可以燒氣就是說對車子的動力會有點影響,但是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如果說油價上漲過高的話,那么這樣的技術變革的推動可能會更快。所以說這個問題其實柄雙刃劍。
另外,當記者問及如果汽車因為節油技術上的調整導致成本加大,是否會影響車市之時,楊溢則表示,他還是很擔心這種情況的出現,如果那樣的話,對消費者是雙重打擊,因為使用成本和購買成本上都上升的話,對整個行業的影響會比較大。但現在來說,就具備市場競爭的產業而言,這種可能性也比較小。他透露,有部分的零配件價格已經是倒掛,但不是很核心的一些東西。作為主力場來講,他們也有相應的一些應對措施,以防止這些因素干擾整個市場的發展。從2006年來開始,各個廠家都在做產量的提升,而且增幅很大。像今年產量突破30萬臺的廠商是非常多的,短時間內價格上漲不會太大,但局部內是會有一些上漲的,這里是由于受到一些附加指標的影響。廠家會從一些規模效益和研發成本上做一些調整,所以,這個問題是可以克服的。
談及對宏觀經濟調控的展望時,楊溢認為,對汽車經銷商而言,他希望民用車的環境能更寬松一些可能會更好,對整個市場的促進會更大。因為現在很多車主在買完車后說權利和義務不太對等。對油價的愿望上,他則認為,相對穩定大家都能接受,如果波動得太厲害,大家都會受不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與本刊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