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彎古道,多少往事隨風而過
據霞浦縣志記載,楊家溪沿岸有一條開鑿于秦漢的古官道蜿蜒于山巒之間,是古代中原進入福建的重要通道,它的名字叫通津路。
在楊家溪中游,我見到一座建于元代的隼式石板長橋,構造極為科學,可惜多年前被一場大洪水沖斷了。此時,斷橋邊有梅盛開,花很小,可是從這些開得很燦爛的花瓣上,能明顯感覺到梅花迎春的那份急切。野生草莓在岸邊草叢中生長著,紅碩得一點也不寂寞。

橋頭有一座觀音亭,內供宋代的觀音石雕像。亭中石柱刻著一副對聯:“如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這樣的句子往好里說是頗有禪意,說得難聽一點跟時下的股評差不多,聽了也白聽。與觀音亭隔溪相望的村莊,叫楊家村,宋朝時曾是這條通津古道上最繁華的街市之一。相傳北宋名將楊宗保、穆桂英的兒女楊文廣與楊金花曾與楊家將士一起駐守此地,楊家村也因此得名。當然,這是民間說法,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在名人常被利用的今天,這樣的傳言更不可信。不過,有一點是有據可查的,就是南宋狀元王十朋(后任泉州知府)曾在這里夜宿過,并留下詩句:“門擁千峰翠,溪無一點塵,松風清入耳,山月白隨人”。八百年后我們如果在這里過夜,依然可以與王十朋同感這一份浪漫。
從斷橋到中游渡口要走一小段路,途中,有現代都市人替前輩擔憂,說古代商人背著那么重的銅錢走在山路上多累呀!我說,“那總比在山路上背著柴火快樂多了。”
潺潺流水,目不暇接兩岸秀色
坐上竹筏后,我們順流而下,十多里的水程時而灘淺水急、竹筏似箭,時而靜水如鏡、悠然自得。楊家溪兩岸除了卵石灘外,還有連片的蘆荻草,春夏時節綠葉如茵,秋冬兩季粉紅色或白色的荻花開得漫山遍野活色生香。
對于兩岸風情傳說,給我們撐筏的艄公耳熟能詳,他邊撐竹筏邊指給我們看,什么三疊石、彌勒山、大象巖,只要我們的腦袋一開竅,就會被一種妙不可言的形似或神似所折服。當然,也有不開竅的,總在不停地追問:“金牛山,哪來的金牛山?”一會兒峰回水轉,只能空留一腔遺憾在心頭了。無景可看時,我們就會跟撐筏的艄公扯上幾句。艄公是中年人,卻已滿臉溝壑,只見他的褲子上這里開一條縫,那里裂一個口,與這山水倒也融洽。要是等到這里得到充分開發,摸不準旅游管理部門要這些農民穿上制服,打上領帶,那才叫人受不了呢!在楊家溪的下游有一個村莊叫渡頭村,溪水過了渡頭村就注入東海了,所以這里自古以來就是山里人走出重重峰嶺的必經之路,這竹筏也不是為了吸引游客最近才弄起來的,古代山里人早已懂得水能載舟之理,那種“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覺也并非李白這樣的雅士才懂得享受。
森森奇樹,滄桑不改綠影婆娑
渡頭村的歷史有記載的可以追溯到宋代。這里有一片古榕樹群,其中大者為南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所植,至今近900年:小者系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所種,至今也有140多年了。17棵古榕雖歷盡滄桑仍生機盎然。據專家考證,這是全球緯度最北(北緯270度)的古榕樹群。

我們棄筏登岸后,就去參拜這些在民間有神樹之譽的古榕樹群。只見山坡上虬根盤繞,天空中密葉交錯,找個適合的角度望去,枝葉繁茂的群榕像開屏的孔雀,壯美得有點令人驚心。渡頭村民真是有福,生活在這樣的綠陰下,日子怎能不滋潤萬分!古榕下有一座青磚二層樓,這是三十年前插隊知青建造的住房。榕樹根連“知青樓”腳,枝搭“知青樓”頂。如今“知青樓”成了“知月樓”,當地人說知青走的時候將青字頭帶走了,從此這里清冷如月。看來真正能扎根的不是人,而是樹。在這一片榕樹群中,有一棵樹冠直徑達51米的“榕樹王”,樹干中空,有7個洞口,神奇得很,常有小孩在里面捉迷藏;另有奇妙的夫妻榕,夏日時兩樹的葉色深淺有別,相互纏繞的樹干中間一截如巨耳,似在傾聽著什么。
渡頭村周圍還生長有11000多株楓樹林,是南方最大的純楓香林。40多年前憑空從地里冒出來,這楓樹既非人種,又非鳥播非風傳非水送,其種源與成因至今仍是個謎。這些楓樹已經長到30多米高。楓葉的顏色,隨著季節的變換而變化。此時,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滿樹嫩綠欲滴的葉芽,村民說12月下旬才是賞楓的最好季節,屆時楓葉黃里透紅,遠望如一片緋云停駐,近觀似一股烈焰騰空。據悉,楊家溪的古榕群和楓香林已被國家林業部收入《中國樹木奇觀》一書,足見其非同一般。
都市游客大多吃膩了人工飼養的動物,因此一見到渡頭村內自由嬉戲著的雞鴨,就馬上想將它們變成自家鍋里的美味。有人開始打聽價錢了。都市人的俗氣通常是無法自己感知的,我們的文化味和想像力有時甚至不如渡頭村的村民,他們竟然將廁所叫作“水云間”,文雅得讓我們摸不清這是什么所在。大概喝楊家溪水長大的人,總會或多或少地感染上文藝氣息吧。
溪流之上,飄飄欲仙
太姥山缺少水景,沒有瀑布流泉可供人放逐柔情,這種天生的遺憾終于在景區的擴張中得到了彌補。其實,千萬年來,有一條溪流像一個深情的村姑暗戀著嵯峨的太姥山,她羞怯地與太姥山保持著距離,用自己的澄碧倒映著山脈的冰冷。直到讓太姥山感知這樣的堅貞不渝。她的名字,叫做九鯉溪。
九鯉溪的上游離太姥山大約28公里,這里有一個村落,游客可以在此乘坐竹排,開始愜意地漂流。溪流兩岸青山夾峙,綠樹蔥蘢,尤其是這季節,那河灘上的荻花開得正歡,粉紅色的花和青翠的身影倒映在水中,這樣的旖旎景色怎不讓人驚嘆!幾只白鷺貼著水面飛翔著,享受著這一溪的清雅和純凈。
沿溪那些人們胡思亂想命名的唐僧西拜、仙女下凡、達摩面壁、雄獅下山等奇石景致,因為要人費盡心思和想像力,反而受了冷落。在這樣醉人的秋色中,誰還愿意絞盡腦汁呢!
九鯉溪時緩時急,湍急處,飛筏似箭;平緩時,碧波如鏡。偶爾能見小橋和渡口,甚至可以見到緩緩走著的人影,仿佛活在動畫片里。時常能見到逆流而上的艄公,拖著竹筏,唱著小曲,像牧歸的村童。旅游開發給他們帶來了種田以外的收入,這日子過得有點像甘蔗了。
竹筏漂流過了福鼎地界,就是霞浦縣境了,這條溪流也不叫九鯉溪,而叫楊家溪了。而游客也要換乘霞浦人撐的竹筏,繼續漂流的旅程。這樣的勢力劃分硬生生的,多折騰了一回游客,然而,平心而論這也是一種公平,至少對他們來說是這樣的。游客想享受高度文明,那就等他們都富了再提吧!
現在先略過這些俗事和俗念,閉上眼,任清澈的溪流滑過心頭,讓欲念以外的靈魂享受漫山遍野的清風。
旅行提示:
楊家溪位于福建省霞浦縣牙城鎮境內,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太姥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福州出發,坐汽車前往霞浦縣城,霞浦縣到楊家溪大約要1小時的車程。
楊家溪風景區在太姥山西南側,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太姥山“山、川、海”三大游覽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楊家溪可乘竹筏的水程達16.5公里。由龍亭南兜乘筏,順水而下,直至渡頭,途經7曲12灘,全程11.5公里,需費時2個小時。
楊家溪最有名的特產是香魚,只有七八月份去的游客才有緣享受這一美食。由于產量有限,難以捕捉,又特別好吃,所以價格不菲,想一親芳澤的,一定要帶足銀兩哦。
太姥山門票60元/人。九鯉溪漂流(船費45元/人,每排5人)。太姥山與九鯉溪宜安排2日游。倘若你喜歡做夢,順路還可以游覽泰順,這里有很多漂亮的廊橋,可以寄托你的浪漫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