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回家過年路過北京的時候??偸桥艿轿鲉螆D書大廈買一堆書,對我等手無縛雞之力的人來說,拎書可要比讀書苦多了。盡管如此,我還是一如既往、年復一年地癡迷于此,無他,只是因為那兒的書實在好。
就在那兒,我記得買過一本石康的《北京姑娘》,且不說文筆如何,只覺此書風格獨特,“京油子”的油腔滑調躍然紙上,這是一種很深的地域文化,如果放在南方,未必吃香。石康在接受采訪時曾說,最佩服的作家是王朔。我不知道“物以類聚”用在此是否恰當,反正,總覺得這二人文風有些相似,為人也有些雷同。
年輕的時候,看過根據王朔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當時大概上初中,懵懵懂懂,對其中的某些細節看得云里霧里的,我們幾個同學帶著一臉的期待走進電影院,然后又帶著滿臉的問號走出電影院,感覺王朔深不可測。后來長大了,偶然間讀到雷蒙德-錢德勒的小說,才知道,原來王朔也是在模仿中漸漸成長,這二者的小說都是城市中的一種想象。確切說,是城市邊緣生活的想象,跟工業化社會的人性有關。王朔也是生長在都市,也是經歷“文革”的一代,因此,他文章中透出的玩世心態可以說是當時整個社會心態的一個縮影。
正因為如此,這二位的小說便經常被搬上銀屏。錢德勒的小說被拍成黑色電影,偵探馬洛的故事就拍了好幾集。黑色電影,其特點是,城市夜景必不可少,情節大多錯綜復雜,經常圍繞犯罪和暴力。另外,水,也成為黑色電影的一個永恒的意象。
當然,王朔的那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充其量稱為“傷痕電影”,還進不了黑色電影這個深沉的殿堂,但在當時那個年代,該電影一推出,就引起各方爭議——有人啜之如酐醴,有人棄之如蔽履,反正就是兩個極端,當然,還有一批像我等懵懂少年,如維特般被煩惱困擾的一代,影片不過是停在腦海中的難忘影像,除此,再品不出太多的味道。
至于石康,也有些玩世的心態,但跟王朔那個時期大不一樣。前段時間看一部電視劇《奮斗》,不知道是根據石康的小說改編的還是他就是編劇,講述了一堆80后的年輕人為了事業愛情奮斗的過程。這是一群富有的80后,不是有個有錢爸爸,就是有個起碼小康的家庭。至于男主人公,不愁吃喝,吊兒郎當,但在事業上卻很聰明,屢屢成功,讓人匪夷所思。整部劇情充斥著強烈地向往有錢人生活的情愫,“貧”話連篇,幽默用得過于泛濫。不知道是大大咧咧的北京人性格使然,還是作者本人一廂情愿的理想使然。文如其人,這話一點沒錯。作家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影子,不管這影子是你的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從這一點上來看,作家是幸福的,起碼可以在另一個文字編織的世界里實現未盡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