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社會轉型期,我們遇到了許多社會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時間緊迫的任務。我們認為,協商民主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方式。協商民主具有平等性、公開性、包容性和參與性等特征。而中國社會的現實環境與實施協商民主的條件要求是一致的。協商民主理論雖然是20世紀80年代由西方學者提出,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協商民主實踐要遠遠早于這個時間。協商民主在中國的成功實踐已經包括從微觀環境到宏觀環境的整個過程。
關鍵詞:協商民主;和諧社會;社會結構;利益表達;交往理性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1-0018-03
一、轉型期中國社會存在的社會問題
馬克思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社會主義社會也不例外。“社會主義社會中也不是無差別、無矛盾的社會、甚至也不是小差別、小矛盾的社會,而是充滿著此起彼伏的豐富多彩的差別和矛盾的社會”。
1、社會分化加劇。中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但是,人民是多維的,改革開放前分為工、農、兵、學、商;改革開放后,隨著改革的深入,人民分為十大階層: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人員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和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就是在同一主體內部,也開始出現異化。“在原來工人的當中。一些成為失業工人、下崗工人,沒有失業下崗的,也分化為國有企業工人、集體企業的工人、私營企業的工人或合資企業的工人”。
2、利益表達機制欠缺。社會結構的分化、經濟改革的市場化,意味著每個階層都有著自己不同于其他階層的利益需求,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實現過程中,處在社會結構頂端的或者接近權力決策圈、或者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總之,他們的聲音常常能被聽到。而處在社會結構的底層或被甩出結構外的群體。他們在實現自己的利益時,常常遇到阻力,在追求實現自己的利益權利時,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利用新聞媒介或者上訪。例如,“在2001年國家信訪局受理來信214508件,2002年370219件,2003年394334件,2004年488974件。2005年國家信訪局受理來信48.6萬件(來信來訪總量為60.3萬件(人)次,同上一年基本持平)”。
3、社會結構出現斷裂趨勢。“斷裂社會”這個詞最早出自著名學者孫立平教授的《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一書中,原意指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所呈現的一些新的特征和遭遇到的新的挑戰。但是,今天,“斷裂社會”這個詞的涵義有了進一步的延伸,指的是中國結構的變化,具體說來,表現為:第一,中國社會出現兩極分化。在社會分層結構上一部分人被排斥到社會結構之外。在各階層之間缺乏有效的社會整合機制;第二。地區與地區之間,城市和鄉村之間發展差距拉大,表現為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的斷裂;第三,消費文化的斷裂。隨著社會等級化的出現,中國傳統的艱苦樸素的消費文化在部分階層中正逐漸消失,“澤勒澤循環”和奢侈品消費正開始抬頭。
4、權利失衡。政府權力是用來保護群眾的利益,但是,一些基層官員開始出現“權力尋租”、“理性經濟人”現象。當權不為民所用、利不再為民所謀、人民的利益正當性得不到保護的時候,群眾只有選擇“非制度化生存”,也就是說,“人們賴依生存的制度環境缺少穩定性。在遭遇某種需要解決的問題或情況的時候。不是依據明確而穩定的制度安排來解決。而是依靠一次次的具體博弈”。
5、社會沖突增加。信息不公開,部分領導人“獨斷專行”,導致一些地方政策出現重大失誤,引起群眾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沖突,如在2003年,陜北15個縣的5500余口價值70億元以上民營油井,被地方政府以一紙文件以很低的補償價強行收走。忽視了群眾的要求,引發了油井原來的主人。陜北6萬余農民和數百民營企業家與政府之間沖突。
以上這些社會問題。給我們提出了一些要求:目前我們解決這些矛盾的方法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們急需采取新的理論來指導問題的解決,而協商民主恰恰具有解決這些問題的理論優點。
二、協商民主
協商民主,作為學術語言使用開始于1980年,由克萊蒙特大學的政治學教授越塞夫·華塞特(Joseph M.Bessette)在《協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數原則》一文中首次提出。然而,根本的起源還是約翰,德威(John Dewey)在他的1927年專著《公共和它的問題》中提出,民主不僅僅限于多數人原則。“多數人決定雖然是民主的基本原則,但最好在投票前進行多次相互的溝通。通過投票程序可以對關于分歧、多種選擇答案中選一等問題達成一個共識”。一后來,一些學者如伯納德·曼寧、喬舒亞·科恩、詹姆斯·博曼、喬·埃爾斯特、詹姆斯·菲什金、瓦拉德斯,還有20世紀后期著名的自由理論家和批評理論家羅爾斯與哈貝馬斯等。他們分別從文化多元主義、社會資源、政治平等、公民社會、互聯網選擇、公共理性及交往理性出發,給出協商民主的定義。由于出發的角度不同,給出的定義也大相徑庭。綜合各種學者的觀點,我們可以把協商民主概括為“協商民主是一種能夠有效回應文化間對話的某些核心問題、理解多元文化社會的具有巨大潛能的民主治理形式。它尤其強調對于公共利益的責任、推動政治話語中的相互理解、識別所在政治意愿,以及支持那些重視所有人需求與利益的有約束力的政策”。它具有以下特點:
1、平等性。合法決策是所有人協商的結果。這不僅要求不允許在身份、資格認定和性別等方面存在歧視,而且,他們要有平等獲得政治影響力的機會,每個公民“機會均等地參與意見形成和意志形成過程”。參與者陳述以及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時,不是依賴社會經濟資源或政治權力所產生的非對稱性。對話雙方在政治上和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他們都是以獨立的政治活動的主體在非強制性限制下自由自愿地參與和影響決策。
2、公開性。協商民主要求,除了涉及國家機密外,所協商的內容、時間、地點、主體、方式和結果,都是對社會公開的。在多數情況下,可借助于大眾傳播工具廣為宣傳和介紹,讓公民及時了解涉及決策的基本信息,審視政策的前提和含義,指出政策的疏忽之處。
3、包容性。協商的包容性主要是指主體的包容性和主題的包容性。“原則上沒有任何人可以排除在外;有可能被決策所影響的任何人都具有同等的機會進入和參加討論”。參加的主體有國家行政機關、政黨、社會團體、利益集團和廣大民眾等等,它包括社會各個方面的參與。協商的主題是各種社會利益和矛盾,它僅僅是社會普遍存在或潛在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是大家所共同關心的問題。
4、保留性。在協商過程中,少數人提出的建議由于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沒有影響到決策的形成。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對這些建議置之不理,只要它們理由充分,能夠證明自己是“最正確的事情”,我們必須立即修改原來的決策,采納這些合理的建議。
5、理性。每位參與者對自己提出的問題或建議都是深思熟慮的。不能憑借一時的感情或沖動而為,同時對他人提出的問題或建議也要在理性的思考基礎上給予理性的回應,最終的目標是在集體中形成偏見無法獲得采納的氛圍。
6、責任性。參與協商過程的公民承擔著一系列特定責任。“存在持續共存的共同責任;提供理由說服協商過程中所有其他參與者的責任;對其他作為理由和觀點的理由和觀點做出回應的責任;根據協商過程提出的觀點和理由修正各種建議以實現共同接受建議的責任”。
7、參與性。擴展并深化公民參與是協商民主的中心議題。這種參與不是“走馬觀花”式地敷衍了事,它要求公民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對話和交流,同時耐心聽取他人的發言,將個人經驗與公共問題聯系起來,最后對決策的形成有實質性影響。
8、合法性。公共協商提供的論證過程,至少在部分上可以說,協商民主的結果是符合合法性的。“因為同意是民主決策的中心,公共協商是載體,通過這個載體公民證明強加于個人的法律和政策是集體制定的。協商過程的結果是出于自治的、未受限制的政策的集體論證基礎上,它的成員有義務遵守這個結果”。這種合法性不只是建立在大多數人意愿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集體理性反思、通過政治平等參與一個尊重道德和所有公民實際關心的一致政策基礎上。
三、中國具備協商民主適用的條件
“協商民主”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由西方學者正式提出,但是其在中國的實踐要遠遠早于其理論的提出時間。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期間實行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組織與制度就是協商民主的一種具體實踐形式。周恩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后曾談到。“新民主主義議事的特點之一,就是會前經過多方協商和醞釀。使人家都對要討論決定的東西事先有個認識和了解,然后再拿到會議上去討論決定,達成共同的協議”。經過幾十年的實踐,我們認為,中國完全具備實施協商民主的現實條件:
1、政治環境。民主是一個國家現代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支撐條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建國后,我國歷屆領導核心都注重推進中國的民主進程,第一代領導核心毛澤東曾指出:“國家是國家的公事,不是一黨一派的私事。共產黨應當同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指出:“繼續努力發揚民主是我們全黨今后一個長時期的堅定不移的目標”。并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加強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保證了廣大人民群眾依法充分行使自己的各項權利。而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則指出。“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實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以胡錦濤總書記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繼承了我黨優秀理論成果基礎上,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制定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原則上要公開聽取意見”。中國政府歷屆領導人在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方面的堅定舉措,是協商民主前景看好的重要保證。
2、經濟環境的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取向,打破了中國單一所有制結構,確立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經濟體制的改革,造成了多個利益主體,他們在國家“平等保護物權。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的政策保護下,展開平等競爭。平等競爭是現代市場體系形成的基石,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但是。平等競爭也容易造成一些不同利益主體為了自己的利益追求而引發的人民內部矛盾與沖突。而協商民主恰恰是解決人民內部沖突的最佳選擇。
3、文化氛圍。中國的文化建設一直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的。中國的文化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關鍵是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先進性、包容性和人民的參與性。今天,在中國形成了“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的文化氛圍”,同時,“又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種文化氛圍。與協商民主的參與性、包容性和責任性要求相符合。
4、社會環境。和諧的社會環境是協商民主得以實施的重要前提。隨著中國改革實踐的不斷深入,中國正在初步形成“公平正義、誠心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良好社會環境。
四、協商民主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具體運用
協商民主在中國的運用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一個逐漸的增量過程,從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之間的政治協商。到今天的政府制定方針政策時舉行的聽證會、民主肯談會和互聯網上的官民對話,協商民主在中國的運用正體現出“發現的背景”與“建構正當的背景”之間的銜接。
1、政治協商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是協商民主在中國宏觀層面的進行,主要是中國共產黨就重大問題與各民主黨派之間進行直接的平等協商。以便我黨能接受各個方面的批評和監督,以利于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克服缺點,減少失誤。
2、聽證會。聽證會主要是地方政府在行政決策時以召開會議的方式。邀請群眾代表參加,聽取他們對政府即將制定某項政策的意見。是協商民主在中觀層面的運用。近年來,在中國各省、市及縣地方政府已經召開許多事關人民利益的聽證會,通過聽取不同的意見,政府決策更加接近民眾的愿望。
3、溫嶺的“民主肯談會”。“民主肯談會”起源于浙江省的溫嶺市。是中國最微觀的一種協商民主方式。它通常是鄉鎮、行政村黨組織主持的官員與群眾之間的平等對話,也包括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溝通、協商。
4、互聯網公共論壇。互聯網公共論壇是知識分子把中國的協商民主從微觀到宏觀串聯起來的主橋梁。其界面主要以文字為主。是網民把發生在自己身邊或自己對時局某一些值得深思的事情看法發送到網絡論壇,引起網友的關注和討論,進而引起政府的注意。
五、討論
作為民主理論發展的—種新形式,協商民主所具有的平等、公開、責任性、合法性等特點與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要求多有耦合。但是,借鑒協商民主理念,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需要結合中國國情,須做好下面的工作:
1、以加強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作用為前提。奧地利學者凱爾森曾經指出“現代民主完全是建立在政黨之上的;民主原則應用的越徹底,政黨就越重要”。而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作用是中國民主建設的重要保證。按照協商民主的要求,協商是一個從微觀到宏觀的復雜過程。要在中國這樣一個眾多民族、眾多人口的后發國家實現現代化,應對經濟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的挑戰。又要把不同的民族、社會階層的政治資源、利益和需求整合在一起。構建和諧社會,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協商民主只會是一種烏托邦。
2、結合中國國情,保證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協商民主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對西方民主思想幾百年的發展所進行的一種反思。而社會主義新中國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在歷史上中國人民根本沒有享受過民主,民主在中國只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盡管中國共產黨把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任務來抓。但是,歷史的“慣習”不是一下子就能夠消除的,尤其是中國的民主發展是一項“摸著石頭過河”的偉大事業,如果稍微操之過急,將會危及到中國的改革。因此。中國的協商民主只能是一個增量的過程,以此為基礎,逐步擴大公民的政治有序參與。
3、堅持群眾路線,完善、擴展社情民意充分表達渠道。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集思廣益。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群眾路線,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的心聲和呼求,暢通群眾的利益表達渠道,認真對待群眾的合理性要求,及時疏導群眾的不滿情緒。努力實現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
民主是一個國家現代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支撐條件。“繼續努力發揚民主,是我們全黨今后一個長時期的堅定不移的目標”。隨著中國的民主改革由增量民主向存量民主的過渡,隨著中國公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我們相信,協商民主在中國實施的會更加廣泛,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越性會發揮的更加充分。
責任編輯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