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勞動與人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問題

2008-01-01 00:00:00郝孚逸
理論月刊 2008年1期

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全部含義和價值的核心是勞動與人的關系問題。認為勞動是人現實存在的社會本原;是人社會活動的本質規定;是人類未來發展的根本動力。

關鍵詞:勞動與人的關系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問題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1-0027-05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總體上說就是人的哲學。在馬克思主義人的哲學領域中,勞動作為必然的和必要的范疇,不僅具有自身的獨特意義和價值,而且對其他諸種范疇有著極其重要同時又是非常密切的關系。象主體與客體、歷史與現實、本質與現象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乃至人與自身這些概念與關系范疇。都無一例外地在各個方面和各種層次上同勞動。說得確切一些是人與人類勞動這對范疇連接在一起。然而正是在這些關鍵問題上。人們的認識和行為卻常常不能到位,以致發生這樣那樣的差異和矛盾。勞動作為人類生存、活動和發展的最基本內容,其特征應如何把握,在歷史和現實的演變過程中路是怎么走的,又應該怎樣透過各種紛繁復雜的現象真正掌握其本質,這些問題通過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表現出來。就難免形成議論叢生、莫衷一是的現象。有時更顯得五花八門甚至光怪陸離。可以這樣說,要想真正弄清問題,唯一的途徑就是真正掌握勞動與人的關系這個核心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全部含義和價值。為此,筆者以為首先必須弄懂弄通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哲學原理,特別是圍繞勞動概念所展示的幾個關鍵性論點。

一、勞動是人現實存在的社會本原

勞動是人類特有的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之所以成為人以及能夠成為人的唯一途徑和手段。勞動創造了人類和人類社會,但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對勞動的回應,卻存在著、而且到現在還一直存在著不該有的冷漠以至鄙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是要到歷史中尋找。有兩個方面:一是由原始人類開始的生產勞動。中間雖經過制度的變遷而有所改變,如奴隸勞動、農民勞動、早期雇傭工人勞動,但總的說來都因為勞動規模的狹小和勞動條件的艱難,因而限制了人們的眼界,長期看不到勞動的意義及其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是隨著制度的變遷,勞動狀態雖也不斷變化。但作為“勞心者治人”和“勞力者治于人”的管理、統治以至壓迫手段和方法,這一點本質上便無改變,這就大大挫傷了勞動熱情、勞動能力的發揮和增強,這當然也是影響對勞動持有正確認識和積極態度的另一重要原因。

對于人的生存境遇和未來命運,從古至今有無數哲人進行關懷并從事探討。但很少有人在勞動這個層面上傾注心血,因而難以找到開啟歷史之門的鑰匙。馬克思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于他關注的不是一般的、甚或是抽象的人類,而是身負勞動重擔又深受生活苦難的勞苦大眾。從馬克思的生平看。此中是不乏強力的生活激情的:激情當然不能代替真理,但有無這種激情卻大不一樣。馬克思正是基于對勞苦普通群眾生活的感同身受。體察并且最終破解了社會和人在發展歷程中的癥結所在。很明顯,當黑格爾敏銳地把人類歷史上的異化現象熔鑄進他的概念辯證法。費爾巴哈熱情地企盼從人本學的意義上實現人類之愛,馬克思卻石破天驚地提出勞動異化論,首次同時也是永久地將勞動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列入主題。在馬克思此后的所有著作中。這個主題有時盡管在論述上有不連貫之處。在概念上甚至也存在不清晰之點。從目標和方法的整體上說。這一主題卻一直向前延伸。在勞動異化論之后陸續出現的“二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二分”(分工與分配)和剩余價值學說等,都是論證勞動這一哲學核心范疇的主要組成部分。

勞動這一大家看得見和用得上的客觀事物。一旦進入“人與人類勞動”這對哲學范疇,其核心意義就在于將人的存在真正歸結為人的現實存在,或者換句話說,是將人的存在從各種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思想迷霧中還原為人的現實存在。縱觀全部哲學史,對人的‘存在”一般有三種理解:一是理性的化身,二是感性的存在,三是感性的活動。前兩種“存在”來自哲學的思辨,也可以認為是雖有一定的現實材料,但主要的則是“存在”于哲學家的頭腦中。人是“感性的活動”這一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哲學的基本出發點。這一哲學思想,與馬克思其他一些提法如“從每一個有生命的個人”出發、從“一定的社會歷史時期”出發一樣。都是把人的現實存在認定為人的社會存在和社會的人的存在。所謂感性的活動,說的就是人的實踐活動,亦即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所從事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勞動實踐。這種人類勞動隨著人類的發生而發生,并隨著人類的發展而永遠生生不息。如果象恩格斯那樣。把勞動發展史當作“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的話,那么,把以人類勞動為本體的感性的活動定為人的本質特征,并以從事勞動的人成為推動社會不但前進的動力源泉。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哲學的基本要義之所在了。

當恩格斯發現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感性的活動”、“實踐”等論述時。作出了大家所熟知的那個著名論斷,這是“科學世界觀的天才萌芽”。而在此之后,當列寧在黑格爾的邏輯學著作中讀到如下文字。即“手段是比外在的合目的性的有限目的更高的東西”:“人因自己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部自然界的力量”時,便在自己筆記中寫到:“歷史唯物主義,是在黑格爾那里處于萌芽狀態的天才思想”,“黑格爾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萌芽”。恩格斯和列寧都提到唯物史觀天才思想的萌芽,這不是有意的重復。更不是無意的巧合,而是在不同情勢下對唯物史觀科學內涵所做出的正確概括。目的與手段也是一對哲學范疇。無論是感性的活動還是實踐或是勞動,都是人這個主題作用于外界客體的行為和結果。在這當中。處理好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目的與手段作為哲學范疇。“目的”是指人作為行為主體,可以借助意識、觀念的中介作用,預先設想出那些行動目標或結果;而“手段”則是指為了使主觀目的轉化為實現了的目的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和方法,包括工具在內的技術條件和方法。目的作為觀念形態,反映了主體對客體的實踐關系,人的實踐活動以目的為根據,目的貫穿實踐過程的始終;而手段則更是始終伴隨著實踐,有時甚至就是實踐本身。說手段高于目的以及人因使用工具而具有力量。所強調的正是實踐的意義和勞動的力量。這種意義和力量使人所獨具的,但又是社會所賦予的,是人在勞動中結成了社會,又是社會使人的勞動得以進行。一句話,人類社會是因人類勞動而生成和發展,而勞動則是人現實存在的社會本原。所謂唯物史觀天才思想的萌芽云云,盡管黑格爾這一思想的萌芽隱蔽在他的絕對精神概念的演化過程之中,但卻照樣能與馬克思主義相通并成為它的思想來源之一。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用非常具體而又通俗的語言說清了這個道理:“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同時這也是人們僅僅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都要進行的一種歷史活動,即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論及“歷史的”有兩個“第一”和一個“一切”:第一個是歷史的前提,即必須能夠生活;第二個是歷史的活動,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這一點又是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歷史的前提是至關重要的,但再重要也不能超過歷史的活動,因為沒有物資生活本身的生產,亦即人類勞動這一最基本的活動,歷史的前提就是虛空,就是烏有。正因為是這樣,唯物史觀就不是把人類生活、而是把創造人類生活的實踐即勞動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對于這個問題,以往的哲學家幾乎很少這樣去分析和認識,就是在當代西方的哲學界,除少數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之外,也幾乎是無人問津的。我國當前不少研究者雖然經常引用馬、恩上述的話語,但卻常常出現重視歷史的前提而忽視歷史的活動、甚至以歷史的前提代替歷史的活動這樣的情況。這種情況所造成的結果,就使勞動作為現實存在的人的社會本原這一哲學思想得不到普遍的確認。表現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種種對勞動的認識和態度。如口頭上尊重勞動實際上卻輕視乃至鄙視勞動,因勞動的行業和工種的差異而將人分成三六九等。都在不同層面上反映出這個問題。

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那些輕視、鄙視勞動和普通勞動者的思想和行為。都在不同側面和不同程度上告訴人們,勞動作為社會本原對人的現實存在和發展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從歷史上看,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代表人物斯密是非常重視勞動的。他說過這樣一段話:“自分工完全確立以來,各人所需要的物品僅有極小部分仰給于自己勞動,最大部分卻須仰給于他人勞動。所以,他是貧是富,要看他能夠支配多少勞動,換言之,要看他能夠購買多少勞動。”短短幾句話,概述了分工、分配和剩余價值等有關勞動方面的重大問題及其對不同人的影響。在斯密看來,一切都通過交換(包括買和賣),中間沒有任何矛盾和對立。而在馬克思看來,其中卻含有人與人之間深刻的矛盾和對立。馬克思指出:“按照斯密的意見。通常的工資就是同‘普通人’即牲畜般的存在狀態相適應的最低工資。”“在分工有很大發展的情況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勞動轉用于其他方面是極為困難的”;“他們越想多掙幾個錢,他們就越不得不犧牲自己的時間,并且完全放棄一切自由,為貪欲而從事奴隸勞動”。“大多數人遭受痛苦的社會是不幸福的,社會的最富裕狀態會造成大多數人遭受這種痛苦,而且國民經濟學是要導致這種最富裕狀態。那么國民經濟學的目的也就是社會的不幸。”馬克思針對的是斯密當時所處的那個時代,是勞動將不同的人群聯在一起并形成矛盾和對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所帶來的社會和人的發展。勞動作為不同人群之間的紐帶,其作用不但沒有減少,而且還會越來越成為減少矛盾和消解對立的積極力量,這就是:由大多數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不斷從少數富人所有轉化為大家共建共享的幸福源泉。分工和分配的不公也會逐步轉向合理與公平。

二、勞動是人社會活動的本質規定

說了勞動是人現實存在的社會本原,緊跟就要講勞動是人社會活動的本質規定。因為二者之間所具有的內在聯系。說明它們只是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視角。所謂社會本原,指的是勞動在人類創造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所發揮的最早也是最基本的動力作用,而這種作用又是在社會的形成和不斷發展中逐步積累并且是永無止境的;所謂本質規定指的則是勞動在人類創造社會的活動中對人本身所產生的自我生成和不斷提高的奠基性意義,其中還包括對人性和人的本質的形成和發展的重大影響。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人的哲學中。社會歷史觀和人的歷史觀是統一的,離開社會去看人以及離開人去看社會,不僅說不清楚問題,而且還會發生這樣和那樣的偏差。

勞動在人和社會的形成和發展中的歷史意義和作用。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社會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都是由人的活動創造的,而在所有這一切社會活動中,勞動所占的份量和比重是具有決定性的。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社會制度的變遷。勞動的狀況乃至勞動的境遇不斷發生變化以及由變化帶來的各式各樣的分化。這種變化和分化雖有來自自然現象的,如男女性別的差異,但主要的則是由社會造成的,就是性別問題也深深打著社會烙印。至于將勞動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并形成兩者的對立,而這種對立又是象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那樣不可調和的對立,則更是研究和解決勞動和社會以及人的發展關系問題的重大課題。另一方面,從勞動對人的意義來看。單說勞動在從猿至人過程中的作用,這一點的意義就無法估量。在此之后。勞動不僅是人謀生的手段,而且也是人成長的條件,就是人們常常愛講的人的尊言和人的價值,也往往是同勞動分不開。然而正如前一方面所說的,勞動在社會發展和變遷過程中的變化和分化,在給社會帶來諸多矛盾和沖突之外,在人的身上也帶來諸多復雜而深遠的影響。還是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間的關系為例。面對腦力勞動者不愿搞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都想向腦力勞動者轉化這樣的事實。究竟是社會生活的進步還是人的思想的變異?究竟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有無高低之分和貴賤之別,以及應該如何準確評價這種“分別”對人性和人的本質所發生的影響。是研究和分析勞動在人和社會發展意義上又一個不可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重大問題。

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化的那個時候起,由于人們在勞動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和受到的不同待遇,不同時代勞苦人民所遭到的不平等、不公平以及歧視乃至鄙視現象,是罄竹難書的。在歷來哲學家那里,同樣有無數文字在揭示這類問題和尋求解決辦法。但卻很少有人象馬克思這樣從勞動問題人手來剖解歷史之謎。馬克思的勞動概念,是從現實的社會生活以及由此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中帶來的。他尖銳地指出:“在社會的增長狀態中,工人的毀滅和貧困化是他的勞動的產物和他生產的財富的產物。就是說,貧困從現代勞動本身的本質中產生出來。”作為創造財富的源泉的勞動,在此成了勞動者貧困的產物,并且不是一般的產物,而是從“勞動本身的本質”中產生出來的。有些資產階級學者也看到。“千百萬人只有通過那種傷害身體、使道德和智力畸形發展的緊張勞動”是一種“不幸”。而馬克思則從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矛盾、對立中看到了勞動的本質,同時也就抓住了人的本質問題。

這種喪失了自身本質的勞動,也可以說是被扭曲了自身本質的勞動。馬克思有好幾種比喻和說法:“片面的、抽象的勞動”,“極其片面的、機器般的勞動”,把“工人當作勞動的動物,當作僅僅有最必要的肉體需要的牲畜”,這種種所謂“勞動”的本質,按馬克思一針見血的說法,就是“不考察不勞動時的工人。不把工人作為人來考察”。所謂“片面的”勞動。說的是人所從事的勞動不是人的勞動也不是人在勞動,而是象機器、象動物那樣的勞動。而所謂“抽象的”勞動,說的則是沒有真正把握住勞動的社會前提和社會內容,不去區分勞動是在什么樣具體的社會條件、首先是什么樣的社會關系的情況下進行的,因而把一切時代和一切社會制度下的勞動都看成是同樣的勞動。即抽象的人類的一般勞動。馬克思把這種片面的和抽象的勞動放在一起考察,既具體揭示了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制度下勞動本身所蘊含的矛盾和對立,也深刻地啟發了我們的新的時代和新的社會制度條件下對勞動的認識和把握。那種口頭上尊重勞動、而在行動上則輕視勞動和勞動者的思想和行為之所以在相當時期內難以杜絕。同馬克思所批評的上述那種又把勞動同機器和牲畜相類比,又可以隨時隨地高唱人類勞動的美好贊歌的雙重人格有極大的關系。要真正懂得勞動的本質并且善于把人的社會活動置于勞動本質的規定之中。就必須始終注意了解和研究有關勞動的各式各樣的社會現象。

大家都知道馬克思的一句名言: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有人在贊同中也有微詞。因而總想要補充一點什么,如“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質”之類的話。本文前面已經講過,人的生存需要是歷史發展的重要前提。但人的需要不是人的本質,因為動物也有生存需要。反映人的本質特征的基本活動,是以勞動為主題的社會活動。而正是這種社會活動結成了人與人之間諸種社會關系,首先是生產關系。人們就在種種社會關系的條件下從事勞動和其他社會活動。有人據此認為可以把勞動當作人的本質,這種看法應該說是正確的,但還是以“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表述為好。勞動雖然是主題,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勞動又是原生的,但無論是按勞動本身的意義,還是在扭曲的狀態下從事勞動,都是在不同的社會關系的情態下發生和發展的。勞動帶來生產力的發展,并引起社會關系首先是生產關系的變化。但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所包含的分工和分配上的巨大差異,卻在許多方面造成了對勞動的扭曲。這種扭曲馬克思稱之為勞動異化,而勞動異化的主要表現便是勞動者和自己勞動產品的異化以及勞動中人與人關系的異化。前一種異化說的似乎是人與物的關系,但實際上是被人與物的關系掩蓋著的人與人的關系。克服勞動異化從而使勞動成為“自由的自覺的活動”。這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哲學的一個中心點。自由自覺的活動應該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富于理想性和最有創造性的社會關系,要實現這種活動,首先當然要靠勞動,但在勞動過程中不斷改革由分工和分配問題所產生的社會關系的不正常狀態,也是異常重要和刻不容緩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也可以說勞動就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如果要把勞動視為人的本質。那還必須聯系社會關系的具體狀況進行認識和把握。當我們在復述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真理的時候。還要時刻想到所謂“總和”不是各式各樣社會關系的總匯甚至雜燴,而是要隨著社會進步不斷調整和改善社會關系。實際上就是不斷調整和改善勞動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并逐步實現其自由自覺活動的本質特征,這樣,把勞動作為人從事社會活動的本質規定,就有著正確的目的性和現實的操作性了。

講到勞動的本質以及勞動和人的本質的關系,有一個問題還需加以澄清,這就是所謂“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區別問題,現在有人提出要重新界定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而有人甚至誤認為將勞動分成生產性和非生產性是馬克思狹隘思想的表現。實際上,區分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不僅源于古典經濟學家的斯密。而且在斯密之前的重商學派和重農學派那里就有所論及了。根據馬克思的判斷,“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始終是從貨幣所有者、資本家的角度來區分的,不是從勞動者的角度來區分的”。從資本主義生產的意義上說,只有生產資本的雇傭勞動才是生產勞動;意思是說,工人在產品中物化了的勞動時間比維持他自己基本生存的產品所物化的勞動時間要多,才能算是生產勞動,而這也正是資本存在的基礎。這種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劃分。不是來自勞動的物質規定性,而是從這個勞動借以實現的社會生產關系得出來的。比如,一個演員,只要他還給劇院老板的勞動多余他以工資形式從老板那里取得的勞動,他就是生產勞動者,否則并不是。而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假定工人自己占有自己的剩余勞動,即他創造的價值超過他消費的價值的余額,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可以說,這種工人的勞動是真正生產的,也就是說,它創造新價值”。這段話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只要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勞動都是生產勞動,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價值的勞動也會越來越趨向于豐富、多樣和精美。勞動本身的不斷發展和提升,對于推動和促進人類勞動逐步向“自由的自覺的活動”的目標前進,將是大有裨益的。

三、勞動是人類未來發展的根本動力

馬克思早期作為勞動的本質而提出的“自由的自覺的活動”。是以異化勞動為對立面并以克服勞動異化為目標的,雖然也將其視為人的本質特征,但卻還未及從認識社會現實和解決社會矛盾方面進行具體分析。這一點,在他后來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中得到明確的表述。這便是:作為當前運動中所堅持的“運動的未來”,是“以各個人自由發展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以“代替那存在著各種階級以及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對于這兩個提法,現在人們常常提到,但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特別是關于二者之間內在聯系方面的思考和研究卻很少見。

自由的自覺的活動是對人的本質狀態的一種認可。以各個人自由發展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是實現人的本質的根本途徑。其中有兩個要點:其一,實現人的自由發展不是靠百分比的說明,而是要落實在每一個人,即每一個有生命的個人身上,只有這樣才能算作一切人的自由發展。其二,“個人”和“一切人”不是彼此分離和互不相關的,而是相互了解和溝通、互為前提和互相促進的。這兩點都很重要,沒有“其一”,目標就不清楚也不具體,而沒有“其二”,“其一”也就落空了。所謂一切人就意味著整個社會。比如要為全社會的人謀利益,要實現這個口號,就一定要扎扎實實地把每一件好事和實事辦得讓每一個人得到好處和實惠。作為新的社會存在方式的未來聯合體。就是要在消除階級對立和階級存在的條件下。不斷改變少數人為謀取自己的利益而影響甚至犧牲多數人利益這種不公平的社會現象。在恩格斯一篇有幾百字題為《論未來的聯合體》的遺稿中,明確提出自古以來存在過的聯合體,“實質上都是為經濟目的服務的”。而“未來的聯合體”則以對“共同的社會福利的關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把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和一切人的自由發展放在一起考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中間是一個面向未來的發展過程;而始終成為這一個過程的根本推動力的。便是人們能夠在自由自覺狀態中從事以勞動為主體的各種社會活動。

有的文章把“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寫成自由自覺的勞動,實際上,馬克思所說的“自由的自覺的活動”所涵蓋的內容,卻既包括勞動,又包括勞動以外的其他社會活動,而且就勞動本身來說,意義也比日常所說的勞動要深廣得多。把勞動作為自由自覺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在于不是也不能把勞動僅僅看作是為了謀生去干活。而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作為人所從事的一種重大的社會活動。馬克思畢生所進行的關于人的哲學的探討。從開始時的勞動異化論到后來的剩余價值論。既是將勞動這個概念貫徹始終,而且又是以公開揭露勞動者出賣勞動力只能換回勞動力簡單再生產、此外所創造的剩余則歸于資本的利潤和地租這樣的現實為發端的。從此。馬克思就一面積極參加為勞動者爭取勞動權的革命斗爭。一面努力探索并構建勞動在人的未來發展中所具重大意義的理論原則。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不是“受人飼養”的“社會救濟”,“勞動權是表示控制資本。而控制資本又表示占有生產資料,使其受聯合的工人階級支配。”這里所涉及的勞動、勞動權與勞動者這三者之間關系,是打開人未來發展所通向的必由之路。馬克思最初的思考,是從工資、資本的利潤、地租之間的矛盾問題引發出來的。在馬克思以前和與馬克思同時的一切經濟學家和哲學家,要不就是把這一問題當作既成的現實存在和不可更改的前提,要不就是對其完全視而不見,而馬克思卻在此透視出了勞動與人關系中的深層次哲學問題。那么,馬克思究竟看到以及由此而想到了什么呢?從勞動的結果看,勞動促進資本的積累,也促進社會財富的增長,但勞動者卻變得越來越貧困,并且越來越失去獨立性和自由而不得不依賴他人。再從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地位看,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干著各種粗活、臟活,在被允許使用機器的情況下,借助機器的勞動往往同作為機器的勞動難以區別。最后從勞動者對勞動的態度看。由于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對于他來說是外在的東西。因此他在勞動中就不會肯定自己而只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這樣的結果。他的勞動就絕不會是自愿的,而只能是被迫的強制性的勞動。人們可以從諸多方面去談論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但如果不正視和解決勞動這個同人永遠分不開的重大社會主題,尊嚴與價值云云就只能是空穴來風。而人的未來發展也永遠會是可望而不可即。

馬克思設想在未來社會里。勞動會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第一需要”。到那個時候。由于共同勞動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物資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極大豐富,勞動不再是謀生的手段,更不會成為引起人與人之間矛盾對立的手段,而被人們看作是一種創造。一種愛好甚至是一種享受。馬克思的這種設想最終會不會實現,在人們的頭腦中是存有疑問的。我們可以就此作點分析。

問題的關鍵在于,使勞動從創造變為苦役、從快樂變為痛苦的主要原因,不在勞動本身,而在勞動過程中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馬克思指出了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一個除自己的勞動力外沒有任何其他財產的人,在任何社會的和文化的狀態中。都不得不為占有勞動的物資條件的他人做奴隸。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許才能勞動,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許才能生存。”那么這里所說的“他人”又是怎樣的呢?“他自己不勞動。他就是靠別人的勞動生活,而且他自己的文化也是靠別人的勞動獲得的”。應該肯定,這類極端不合理和大有害于社會進步的現象,在舊社會是大量存在的,就是在新社會也不可能在短時期內絕跡。然而又應該肯定。在新社會里。這類現象又正在被一步步地縮小范圍和減輕程度,在不同的領域內有的已經得到解決,而且總的來說還展出未來變化的良好趨勢。事實上。就在我們的身邊和周圍,以勞動為生活第一需要的人已經大有人在。那種為事業的發展而長年地兢兢業業、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地奮不顧身以及為社會的福祉而頑強地艱苦操作的人,所從事的都是不同范圍和不同種類的勞動,然而都在困難甚至犧牲面前無怨無悔直到樂此不疲。問題的核心就在于:這些先進人物在勞動時是以勞動的主人的姿態出現的。而要使勞動成為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其關鍵就在這里,而馬克思設想的遠大目標能否實現,其關鍵也正在這里。

近來我國理論界對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比較關注,這是很好的事。大家一致的看法是,不能固守馬克思在特定歷史時期、即資本主義早期狀態下所形成的觀點體系,應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正確地進行繼承和發展。不少人不認可那種把剩余價值僅僅理解為是雇傭勞動制度的產物因而在現在已經過時的說法。并且主張剩余價值存在于每種社會形態,沒有剩余價值就不會有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有人列舉當今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條件下剩余價值的新來源,如由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剩余、由大規模生產所帶來的剩余、由組織管理所帶來的剩余等;又如企業家的決策對剩余價值的來源也產生重大影響,包括對消費者主觀不確定性的把握、對企業生產的技術路徑的選擇以及對企業資本結構的選擇等。根據上述論斷,有人便進一步提出在驅動經濟發展的要素發生轉換后,勞動、特別是簡單勞動在剩余創造中的貢獻是趨于下降的,簡單勞動就不斷轉化為知識密集的復雜勞動或知識勞動。上述這些看法,如果將其應用于經濟社會的發展,應該是符合實際的。但如果以其作為對整個剩余價值學說的繼承和發展,特別是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層面上,那就遠遠不夠了,甚至會導致重大理論缺失。主要問題在于:勞動與人的關系這一核心問題在剩余價值學說中沒有意義和作用了,勞動只成為和其它生產要素相同的一種要素,甚至是一種越來越不重要的要素。要知道,除勞動以外的其它一切生產要素無一不是勞動創造的:勞動從簡單向復雜的轉化,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又是勞動本身進步和提升的趨勢。更是人的自由發展狀況的標志和成果。專注于經濟社會建設的人常常忽視以人為本,其原因往往就在于對勞動和勞動與人的關系的認識和評價上發生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在研究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時忽視人的問題,而在討論人的問題時又往往流于空泛,這既不利于經濟社會的進步,也不利于人走向未來的發展。

責任編輯 張國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激情综合网址|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综合狠狠|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亚洲第七页|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无码日韩视频|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欧美天堂久久|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色悠久久久|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青青草91视频| 99re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性视频久久|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欧美成人一级|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欧美在线伊人|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毛片| 天天躁狠狠躁|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无码丝袜人妻|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微拍精品| 婷婷中文在线| 欧美一级夜夜爽| 久久一级电影|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色网站|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麻豆精品在线|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欧美日韩第三页|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